徐 玲
教育部部長周濟指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為此,承擔著向社會輸送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職教界做出了積極回應。在“辦學圍繞市場轉,課程圍繞崗位轉,內容圍繞學生轉”的市場化循環中,各個職業學校在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和育人模式等方面都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以就業為導向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時代特征。那么,作為職校班主任,如何幫助學生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習思想呢?
一、引導新生設計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是幫助個人達成其每一階段生涯發展任務,并為下一個階段發展作好預先的規劃和準備。簡單地說,職業生涯規劃就是確定職業發展的大方向。它所能解決的問題是:“我是什么樣的人?我適合選擇什么目標和道路?我有哪些優勢,還需要彌補什么々以我的能力,我能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如何通過我的學習與工作達到我的目標?”
學生的自我職業規劃是在學校和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社會。
1、了解自我
了解自我包括了解個人的能力、能力傾向、興趣、資源及其他特質,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通過自省,也就是自己一個人認真地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東西,
“我覺得我哪些方面比較有優勢”,這就是自我反思;或者是與人交流,通過家長、同學、老師的觀點來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在哪一方面比較有優勢,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樣的:再者就是通過職業傾向測評等心理測評的方法來了解自己。目前,國際通用的一個職業測評是霍蘭德職業傾向測評,我國也有很多機構根據霍蘭德職業傾向測評編制了適合我國學生的學業興趣和能力傾向的測評。通過綜合的手段,自我反省、與老師和家長的交流以及職業傾向測評等渠道,都可以獲得一個對自己比較客觀的認識。
2、了解職業
了解職業就是了解各種職業成功的必備條件、優缺點、酬勞、機會及發展前途。了解職業也有一些方法:第一種方法是讓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自然,了解職業。鼓勵學生到校外觀察,可以去商場、人才市場,有條件地也可到企業去實地考察了解。第二種方法是把外面的人請進來,邀請已經畢業并有較好發展的學生回校座談,讓同學們了解其內心的一些感受及歷程。同時,還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如報紙、電視、網絡、圖書等媒介了解各個職業及各職業的特點。另外,相關書籍也會有職業介紹,會詳細說明各類職業的具體工作內容,實際的優缺點以及所能產生的效益,包括個人從事該項工作的經濟收益等。
3、了解社會
了解社會,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社會的現實需求。要在職場上獲得成功,就一定要和社會對接,要能夠為社會做貢獻,滿足社會的現實需求。那么,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這個必須了解。第二個方面,要研究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未來的需求是什么,從了解學校這個“小社會”入手,逐步走向外面的“大社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團體,從團體活動中既可間接了解社會,還能培養相關能力。例如,參加水電維修小組或成為實驗室協管員,可以增強專業技術的實踐能力,也能培養吃苦耐勞的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競聘學生會干部,既是就業競爭的演練,又是社會工作的實習:加入廣播站和文學社,可以鍛煉口才、交際及文字表達能力。
通過各種教育教學形式,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社會,幫助學生做好實際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也就是要讓學生懂得兩年到三年后就業目標的實現,始于入校起的職業生涯的規劃和準備。總之,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就為職校生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習思想開了個好頭,也促使其產生認真學習專業技術的動力。
二、幫助應屆畢業生做好就業前的準備
有了熟練的專業技術,但不會推銷自己,盡快適應社會,同樣會影響職校生的就業。因此,臨近畢業,學校和老師要引導職校生做好就業前的準備。
1、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就業意識
首先,學生已經適應的是學校環境,對即將進入的企業往往有太多的憧憬。到企業中,一旦遇到一些麻煩,就會立即由“希望”轉變為“失望”:其次,學生在學習之際,講求的是個性化發展,而企業追求的,更多是服從,其中的差異相當大。學生能否順利過渡,是個很大的疑問。由于以上原因,所以造成目前就業穩定性差的現象。常常有一些職校生上崗不到~個月甚至還未定崗,就打退堂鼓,又回到學校要求另外安排就業,加重了學校就業工作的負擔。因此,培養良好的就業意識,引導職校生由學生順利向勞動者身份的轉變,也是職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首先,應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吃苦耐勞是獲取成功的秘訣,也是每一位渴望走向成功的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有道是“苦盡甘來”,當一個人通過勤勞苦干,讓自己的能力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時,自然有各種發展機會降臨。
其次,學校客觀地推薦就業單位,職校生也應用客觀的眼光看待和通過更多的途徑了解就業單位,真正實現雙向選擇。例如,利用網絡、媒體等加深對招聘單位的認識,審時度勢,不盲從,不跟風。
第三,堅定自己的職業選擇。學生與任何就業單位都有一個磨合期。辛苦、約束、長時間單調的工作,甚至被呼來喝去,都與在家或在校的生活完全不同。一旦決定了就業單位,就要堅持克服一切困難。學生要知道:無論去哪個單位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要有先站穩腳跟,充實和打造自己,再展翅飛翔,謀劃未來的戰略目光。
第四,要調整心態。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就業心理受到沖擊,人們都面臨著擇業、就業、失業、再就業的問題。因此,具有健康成熟的就業心理,保持奮發向上的心態,克服浮躁情緒,避免速成心理,養成務實作風是職校生應該倡導的心態。切莫“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自己不努力,事事怨他人”,瞻前顧后,互相攀比,心存僥幸,坐失良機。
2、掌握就業準備的方法和技巧
學校的就業中心都在不遺余力地為畢業生提供求職的方法和策略,但還是不夠貼近畢業生的需要,而且提供的往往不夠及時。在正式的求職之前,掌握一些就業準備的方法和技巧還是必要的。筆者就此舉例說明幾個就業準備的方法和技巧。
(1)盡早開始制作簡歷,以備不時之需。不要認為目前就業信息還少,就對簡歷拖拖拉拉,簡歷一定要盡早做好,因為有些就業信息往往是突然出現,到時候倉促做簡歷,必然會被淘汰。個人簡歷一定要寫得充實,有內容、有個性,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畢業生的真實情況。個人簡歷應使招聘者對自己和自己的目標有良好的印蒙。在簡歷中要充分展示專業特長和一般特長。注意簡歷一定不要出現錯別字:要養成常去所在學校就業辦公室的習慣。學校就業辦公室多通過張貼的方式發布就業信息,及時了解就業信息,變被動擇業為主動就業,就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另外,一些招聘信息只有學校和主管就業的負責人會知道,因為有些單位會直接讓他們推薦學生。所以,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要多和老師以及往年畢業的師兄師姐交流。他們往往會提供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情報和建議。
(2)不打無準備之仗。從一入學,就要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心理準備。這樣才能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基礎,成為高素質的職校生。要堅信,良好的就業意識和有效的就業準備,必能助你實現高水平、高質量、高層次的就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