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林
職業(yè)中學的教學宗旨和思路要求培養(yǎng)一批應用型專業(yè)技術人才。在教學中如何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是職業(yè)技術學校教學的重要課題。每一門學科都可能有其針對性的培養(yǎng)要求,但針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則應該是一個綜合的、全面的、長期的、細致的培養(yǎng)過程。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只在課堂上按課本內容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給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可以相互影響和鼓勵,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本學科專業(yè)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應有的是非判斷標準。
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是一個綜合的系統(tǒng)工程,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應用能力是職業(yè)中學學生能力構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德育課教學內容體系中應用性最強的學科,法律基礎知識在學校教育中有其獨特的意義,它要求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因此,要針對法律學科本身的專業(yè)特點作有針對性的能力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的認識過程從過去的消極被動轉變?yōu)樵诜e極主動的接觸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形成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分析的能力。實現(xiàn)這一轉變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值得重視的方法之一就是著重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講述法律基礎理論時,學生對某些法律規(guī)定會產生疑問,如法律為什么要這樣規(guī)定,這個規(guī)定和通常的認識不一樣?這些懷疑在學生的思想中只是一些零星的火花,但作為有經驗的教師要敏感地意識到學生心中的疑問,甚至要提前判斷到可能產生的疑問,重視這些疑問產生的前提和根源,引導學生提出、幫助他們解決。這些疑問是學生從課本和法律基礎理論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的是學生對法理的錯誤認識,有的是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有的恰恰就是法理與實踐脫離的部分,對此要善于引導和解決。一般而言,只有既能提出問題又能解決問題,對知識的掌握才是靈活的、有機的、有用的。而在一定程度上講,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對學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給學生留有探索的時間。教師主要是集中精力講好重點、難點和疑點,不要一次把所有的問題都講透,要做到“舉一”精講,引導學生“反三”自學,從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如此一來,學生在這種探索的機會里,既學到了應有的基礎知識,又鍛煉和發(fā)展了智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
讓學生讀、寫、理解法理。讀,是學生了解法律知識的基礎。只有讓學生熟讀、細讀教材的內容,才能準確的把握法律條文的具體內涵。讀,當然不是讓學生象小學生一樣去死記硬背,而是讓他們在讀中加強理解,拓寬思維。讀是所有社會學科學習的一項必備能力。首先,法律中有很多的專業(yè)名詞,學生只有先讀其內容,教師才能進一步闡其涵義。如,在講述民法基礎知識時,可以要求學生先把民法的概念熟讀,看看從這個概念中讀到了些什么、理解了些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民法調整的主體、調整的范圍及體系,進而使學生明白哪些應該是民法調整的內容,哪些不是。通過對這個概念的“讀”,為本章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次,要指導學生讀教材中的案例,提出分析思路,尋求法律依據,做出合理解答。要求學生自主、獨立地學習教材,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疑惑。
同時,教學中還要讓學生動手寫,掌握文體。法律文書是一種專業(yè)性很強的文體,有專門的格式和內容要求。根據所提供的案例,要求撰寫行政、民事、刑事的起訴狀、上訴狀、答辯狀等司法文書,使學生熟悉各類法律文書格式,能較熟練地應用各類司法文書進行寫作。通過寫的能力的訓練,學生思維更加縝密,邏輯性更強,也能讓學生對法律知識更加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同時,鼓勵學生在寫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找到差異,加深理解,克服文體混淆的現(xiàn)象。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合理地安排學生讀寫的時間,每章節(jié)教學中至少要安排一至兩個重點的“讀寫”內容,這對提高學生的該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引導學生聽、看、知曉程序,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中職學校的法律教學效果最終還是體現(xiàn)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上,這也是法律的社會特征所決定的。要重視拓寬視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不能僅局限于教材之內,要盡可能拓展知識面和閱讀量。如,組織學生到法庭旁聽庭審,對法庭的全部環(huán)節(jié)認真觀察,掌握法庭審理的全過程,認識法庭審理講求證據、注重法律事實、注重司法程序,是依法依理依程序的審判。引導學生養(yǎng)成對待問題的嚴謹態(tài)度和處理問題的求實態(tài)度。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16、17歲的青少年,對法律間接經驗都不是很多,更不用說直接的實踐經驗了。所以,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既要達到培養(yǎng)的目的,還要采用適合學生自身特點、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關注現(xiàn)實,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見過、聽過一些矛盾糾紛,有的是親歷,有的就發(fā)生在身邊。由于直觀、貼近,學生印象深刻,在學生心靈深處可能引發(fā)不少的感觸。
近幾年來,各個學校普遍采取的案例分析法,模擬法庭、熱點問題討論、依照理論設計案例等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易被學生接受的方法。筆者在教學中采用這些方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任何一種方法的應用,都要注意針對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生理特點,選用有代表意義、典型意義的并能引發(fā)他們濃厚興趣,且和他們有密切聯(lián)系的事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
四、引導學生就法理進行辯論,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中最基本的要求,在法律學習中對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因此,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基礎、不同特點的班級和學生,筆者采用過對法律名詞的口頭解釋、課堂法律辯論、自己尋找相關案例等各種方法,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在這樣的活動中,對平時比較沉默、內向、膽怯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調動,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平等的機會去鍛煉、成長。這些訓練讓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增強了自信心。
素質教育提倡“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fā)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不能拘泥于書本上固定的答案,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思考,鼓勵學生任何方面的一點進步,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相對性的能力。有疑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的火花。對問題的深入辯論,激發(fā)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激起了學生探索問題的學習熱情。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了,一個問題的辯論常常出現(xiàn)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觀點新穎,立意獨特。在激烈的討論中,教師因勢利導地把爭議引向深入,在慎思明辯中,既獲取了知識,又在疑、答、辯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內在港力,使思維進入最佳活動狀態(tài)。
隨著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法律課堂上對受教育者的各項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顯得重要。社會要求培養(yǎng)的人才要成為應用型人才、實踐型人才。在這個總體目標的要求下,在法律課堂上加強對受教者的法律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