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惠君
技校學生的厭學現象較為突出,只有解決了學生的厭學問題,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逐步提高技工人才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激發技校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分析探討技校學生的厭學現象,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厭學的心理表現
大部分技校學生基礎普遍較差:自信心不足,對理論抽象的知識接受能力差:個性好動,動手能力較強。這樣的學生更易厭學,表現為上課走神、不翻書、不做筆記、閑話打岔、做小動作、睡覺等。
二、厭學現象的原因分析
1學校原因
(1)學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存在缺陷。目前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制定大都重理論、輕實踐,沒有一套科學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技能和素質。
(2)不良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感受到信任與欣賞時,會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反之,學生會失去上進心,產生厭學心理。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誤區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搖籃。
(1)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和家長行為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和家長行為不良是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部分家長只重“言教”不重“身教”,給子女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帶來極大的影響。
(2)對孩子期望過高或要求過低。部分父母文化層次和生活水平低,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對子女要求過于嚴格,一旦子女成績不理想,他們就會訓斥甚至粗暴打罵,使孩子心理壓力大大增加,不自覺地把學習與痛苦聯系起來。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家長溺愛孩子,使孩子學習時遇到困難和挫折就輕言放棄,缺乏自覺性。
(3)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大部分家長認為只要將孩子的吃、穿照顧好就行了,極少從心理疏導方面來教育孩子。這樣孩子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4)離異家庭。父母的離異、再婚等使孩子感到焦慮、失落和自卑,體會不到家庭溫暖,往往以另一種眼光看社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失去學習動力。
3社會原因
青春期學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不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擋社會上的各種誘惑。
(1)注重實務,社會心理特征失衡。有的學生羨慕“下海”經商、打工掙錢,當看到一些人沒讀書卻賺大錢時,認為讀不讀書無所謂,產生厭學情緒。
(2)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嚴重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例如,一些不學無術的人“走后門”,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嚴重挫傷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劇了厭學情緒。
4自身原因
(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少理想抱負。很多學生缺少理想抱負,缺乏內在動力,這類學生一般心理不穩定,思想波動大,極易受各種不良因素的誘惑,久而久之產生厭學情緒。
(2)學習能力差,學習成績不理想。有些學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考試成績常開紅燈,進而厭惡學校生活和課堂學習。
(3)缺乏自信心和競爭意識,抗干擾和抗挫折能力差。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獨立和自理能力差。有些學生很自卑,缺乏毅力,受到打擊就自暴自棄。
三、消除厭學情緒的對策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學生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與厭學行為高度相關,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特別是抗挫能力至關重要。
2培養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動機的表現之一就是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因此,要有意識地、科學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注重培養非智力因素,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學生的理想、意志、學習習慣和方法等,要培養他們的頑強意志,不能因偶然失利而喪失進取心。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傾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4幫助學生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樹立良好師生關系
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際關系差,如果老師和同學再對他們冷漠,他們就會更加孤獨和不安,甚至產生厭世情緒。因此,對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學,要關心和幫助他們。
5家庭與學校、社會的配合
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教師應指導家長與學校配合,幫助學生消除厭學心理。
6對離異家庭的學生予以特別關愛
對離異家庭的學生,要給予特殊的關懷和教育,主要是情感和人生觀教育,讓他們擺脫消極的個人情感體驗。
7加強對社會公共場所的監管
學生厭學可能會逃離課堂,迷上游戲廳等地方,政府應加大監管力度,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網吧、錄相廳等娛樂場所。
排除厭學心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大環境,給孩子以科學的教育,才能有效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使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