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旖旎 馮沐辰 施俊琦
一、失業與精神健康
失業通常被定義為:沒有工作,但正在積極尋找工作的狀態。最近兩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其影響至今未散,經濟的衰退導致失業率的上升。國內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在2008年年末,中國城鎮失業率已經攀升到9.4%,有分析人士預期2009年上半年全國失業率將會達到11%。610萬名大學畢業生中就業困難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國務院參事陳全生日前指出,中國真正失業人數遠遠高于官方統計數據。
在這樣嚴峻的社會環境下,失業這個問題對于人們的精神健康是否有影響,有著怎樣的影響非常受人關注。可以看到近100年來,一直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在研究這個問題,并且也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早期的研究已經證明了失業對于人們的精神健康有著負面的影響。經歷失業的個體會在精神上受到更大的壓力和焦慮,更有可能產生抑郁的癥狀(Broomhall & Winefield,1990),并且失業的人會表現出明顯的沮喪反應(Bartley,1994)。產生這些失業壓力的來源主要有8個,包括:經濟緊張、時間結構的喪失、活動的缺失、社會接觸的減少、集體目標的失去、地位的喪失、面子/恥辱和求職的壓力(孫書華和張淑華,2006)。
由于失業對于精神健康的影響,它還可能會導致失業者行為的改變。吸煙的失業者在失業后會吸更多的煙,畢業即失業的學生比成功就業的學生或繼續接受教育的學生極其顯著地增加飲酒量(Janlert,1992)。國外還有一些研究成果顯示失業與濫用毒品之間也有關聯(Grossi,1999)。這些不健康的行為會使人增加患病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加重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
此外,在過去的研究中已經證明了,有許多調節變量都關系到失業對于人們精神健康的影響,比如,失業時間越長,人會變得更加抑郁,對其精神健康的影響也越大(Winifred & Keith,1987);男性比女性受到失業的影響更大:得到社會支持的人的精神健康更少的受到失業的影響(Broomhall & Winefield,1990):并且國家經濟水平越發達、失業保障水平越高、國家經濟水平越平等,失業對人們精神健康的影響越小。除此以外,是否是在工廠倒閉和大幅裁員情況下失業和對于學生而言畢業后能否立即找到工作,對于失業在精神健康上的影響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二、失業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分析
失業為什么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現在有如下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
依據Jahoda(1981,1982)的潛在職能剝奪模型(Iatent deprivation model),失業的人由于缺乏有工作的5個潛在功能(時間結構、社會交往、集體目標、地位和活動)而感覺到痛苦。在現代社會中只有雇傭可以充分提供資源,而失業則剝奪了這些資源,因此會令人感受到痛苦與壓力。
Warr(1987,2007)依據Jahoda的理論擴展了一個9因素的模型(后又擴展到12個),他將這些環境因素稱作“維他命”(vitamins)。因此這個模型被稱作“維他命模型”。他的理論和Jahoda的理論一樣,失業的人無法獲得足夠數量的環境因素,從而導致痛苦和壓力。
Fryer(1997)從以上兩個模型出發,強調個人失業后的經濟剝奪會導致個人充滿挫敗感,不能滿足人本身對于發揮自身作用和自我導向的愿望,從而導致壓力。他的理論強調了自我受限,因此該理論也被稱為個體限制理論。
失業對于精神健康的影響這類研究非常具有社會意義,在證明了失業對于精神健康有影響之后,心理醫生在對于失業者的治療上可以對癥下藥。國家也可以根據這些研究結論,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提高本國的失業保障水平,減輕失業壓力等。在過去對失業與精神健康的研究中,還是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因為缺乏少數民族樣本,所以少數民族能否作為調節變量一直沒有得到證實,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重點考察此變量。此外失業所導致的精神健康上的損害,其具體的中介機制并不為人所知。還有上文提到的幾個模型都還缺乏實證證據。以后的研究都可以重點考察這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