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瑋
平面設計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在世界各國的產生和發展中都有著共同的規律。應該說,招貼廣告的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傳播手段的革新,對平面設計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它們都是隨著商品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而發展的。尤其是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平面設計藝術正面臨著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沖擊。
一、現代平面藝術的發展現狀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無論是國際企業還是國內企業,都把提高設計水平作為提升競爭力的一種手段,從報紙到雜志、從電視到網絡、從品牌到包裝、從廣告到形象設計,平面設計的功能和作用不斷放大,其影響力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行業。就當下來說,平面設計的發展速度是十分驚人的。然而,由于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各民族傳統的審美觀對本民族的藝術發展又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構成了潛在的深層文化結構,深鎖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這種文化結構深深影響著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就當今這個時代來說,平面設計日益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之一。各個國家設計的民族性特征在逐步消失,被國際特征取而代之。
二、傳統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繼承,善于交融。以中國為例,從我國早期華夏文化的形成直至達到兩漢文化的高峰,以及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響而發揚光大,無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發展,只有敢于繼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終真正成為自己文化的主人。只有在吸收外民族文化的同時,保留并體現出自己民族的藝術美以及文化特質,本民族的設計才會有活力。我們應當堅信一種信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平面設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幾千年前就已高度發達的書法、繪畫以及中國民間的剪紙等藝術無一不充斥著平面設計的理念和精神。戰國時“矛與盾”的口頭廣告,“韓非子”中所描述的“懸幟甚高”中的“望子”,兩宋時期伴隨著印刷雕版而產生的“傳單”等都可以看作是廣告的雛形形態,都是我國廣告歷史久遠的例證。
三、傳統藝術與現代平面設計相結合
實際上,到上世紀90年代,我國平面設計的發展已經和國際水平相差無幾了。但我們需要突出的是中國設計的特殊性。如果想要在平面設計上有生命力,就要在設計上吸收并體現本民族的文化。在這些方面,中國傳統的美學觀,能夠為設計者提供豐富的營養。古老爛漫的銅器銘文、畫像石、金石篆刻,尤其是極具神韻的中國畫,巧妙地運用了色彩和布局來體現高妙的意境。民間剪紙或粗獷豪放或細膩婉約的風格關系,明代木刻插圖的疏密聚散,甚至是中國傳統服飾的衣飾紋路,都可以很好地啟發現代平面設計的思路。以香港著名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為例,他認為美的原則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創新一承先啟后,破舊立新;活用——適身合用,靈活生動。這實際上強調的也就是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體現。他的許多作品都無一例外地體現著這種思想。也正是這種思想賦予了其眾多作品強烈的中國式的意境美。在其招貼設計的《自在》系列中,運用了中國的水墨畫技法,融合了現代技術的特殊機理效果,現代又不失傳統。在國際“水”主題的招貼藝術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貼圖形作品,將極其強烈的民族裝飾風格化的圖形形象作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進行了豐富而適當的虛化處理,整個畫面以黑白極色加以藝術表現,形成了形與色的對立與協調、沖突與融合的視覺效果,構筑了一幅在中國特定大文化場景下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現代平面圖形設計作品。
2008年的申奧標志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整個標志造型沒有對傳統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特有的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意象。標志體現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審美意蘊,同時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同。靳棣強先生為榮華餅家設計的標志,同樣也是沿用傳統圖形吉祥寓意的一個范例。創業于1950年的香港榮華餅家已有50多年的歷史,其標志的基本元素是方餅、牡丹花和明月。在標志中,“方餅”這一元素是企業本身所具有的。“牡丹花”與“明月”都是傳統圖形,牡丹花給人雍容華貴的感覺,與明月一起形成了花好月圓的吉祥意味。
應當注意的是,在應用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平面設計上的創作時,并不是就傳統視覺元素圖案進行簡單地拼裝與組合,而是要吸收民族文化,將傳統的東西挖掘出來并賦予新文化理念。這需要設計師去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設計領域中走出一條屬于中國風格的設計之路,要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內在精神氣質,運用傳統的民族元素進行新理念的設計與創作,從而延續并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使之在平面設計上綻放出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