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有中
要提升國家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樹立鮮明而富有魅力的國家品牌或國家形象。就中國國家品牌而言,當前尤為需要界定和充實其政治內涵,并在國際媒體和公眾心目中形成廣泛影響。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民主、人權、法治應成為中國國家品牌中政府形象的四大支柱。中國應在不斷完善經濟體制和壯大經濟實力的同時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從而在整體上提升國家軟實力。
民主是當代世界文明國家的主要標志。民主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民主制度通過其代表制使各種社會利益在政府的決策過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照顧,因而能夠得到最廣大民眾的擁護。其次,民主制度是一種開放的社會制度,這使各種社會矛盾有可能在萌芽狀態下暴露出來,得到及時化解,從而避免破壞性的社會沖突。再次,民主制度是一種寬容的社會制度,從而使各種利益的斗爭理性化、程序化,使社會的漸進式改良成為可能。
民主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經過兩個多世紀艱難曲折的探索與奮斗,中國人民終于站立而且強大起來,終于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民族復興離不開歷史的機遇,而這一條件我們已經具備;但從根本上說,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取決于其內部的活力與創造力。
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建設正在于它為全體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表達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它提倡對社會問題展開自由而充分的討論,讓政府決策建立在理性的探索與科學的論證之上,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決策的失誤。它還鼓勵獨立思想與個性的張揚,這有利于塑造健全、自信的國民性格,有利于全民智慧的充分涌現,最終為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富強提供持久的動力。
人權和法治可以理解為民主的結果。民主通過用法治取代人治來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每一個公民的人權得到尊重。
中國政府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人權的重要性。
2002年,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寫道:“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承諾:“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2004年3月14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9個字正式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2006年4月21日,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指出:“今后,我們將繼續根據中國的國情和中國人民的意愿,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我們將進一步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實施依法治國的方略,保障公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2007年2月,溫家寶總理著文指出:“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并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
2008年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在北京“人權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成果和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
2009年2月2日,溫家寶總理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詳細闡明了中國政府的民主改革思路:“我們正在進行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這兩個方面都是重要的。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我們要建立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是一個讓每一個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條件下得到全面發展的社會。……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好像怕民主、怕選舉,其實不然。我今年在記者招待會上曾經講過,只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讓你坐在臺上。我們現在實行的是村級的直接選舉,鄉、縣和不設區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選舉,縣以上實行的是間接選舉。但是我堅信,群眾能管好一個村,就一定能夠管好一個鄉,一個縣,也就能夠管好一個省。”
2009年2月28日,溫總理在與網友的在線交流中再次強調了民主的重要性:“我一直認為群眾有權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對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評意見,政府也需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推進政務公開和決策的民主化。”
在聲明中國政府積極支持民主、人權和法治的同時,國家領導人反復強調中國的民主、人權和法治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強調:“我們愿意借鑒外國政治建設的有益經驗,但我們不會照搬外國政治制度的模式。”
溫家寶總理在談及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時也強調指出:“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它的實現形式和途徑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模式,這種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他相信,“我們完全可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建成民主和法治國家。我們要立足國情,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規律。當前,我們要以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公民權益、反對腐敗行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增進社會和諧為重點,擴大民主、健全法制,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樣做,就能使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在國際上得到更廣泛的理解和認同”。他認為,中國毫無疑問要發展民主,“但要按中國的實際情況,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漸進”。
中國的政治改革必須立足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道路,這一點在國內已形成越來越廣泛的共識。當務之急,我們應有歷史緊迫感,以科學的實驗精神,積極穩步推進中國民主政治的制度創新。
如果說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以“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經濟特區”為標志的科學實驗精神的普及和發揚,那么,我們也可以說,中國政治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同樣將取決于這種科學實驗精神在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探索和逐步推進。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需逐步完善。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然而,人大代表的選舉還有待完善。人大代表的選舉產生應真正實現公開透明、平等競爭和選賢任能,才能增加公民的參與度。現在的許多人大代表往往既不了解選民,也不接近選民;有不少人大代表雖然是各行各業的優秀工作者,但往往并不具備征集民意和提交議案的能力;人大代表身份往往成為一種榮譽而不是責任和權利。人大在中國政府的整個權力架構中的功能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從全國到地方,各級人大都存在類似的問題,這使中國的民主政治在根基上尚不夠堅實。
再如,黨內民主雖然近年來大有改善,但各級黨委委員和黨代會代表的選舉往往和人大代表的選舉一樣,選民們更多是在陌生的名字之間作選擇,而不是在不同的政策主張和代表能力之間作選擇。人民代表制度和黨內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兩大基石;如果我們不能在這兩大組織內實現真正的制度創新,增加其代表性,中國的政治改革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推進。
中國民主政治的具體形式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的具體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踏上探索的征程。2007年5月18日,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托尼·安德烈阿尼在訪問中央編譯局時發表了他對民主的看法。他建議,中國不必實行西方民主模式,因為西方民主往往被少數人、財團、媒體和跨國公司操控,表面上令人羨慕,實際上是一種幻象。西方民主顯而易見的缺陷是政治上的惡性競爭,有時會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其優點是立法和執法之間的制衡,特點是司法獨立。中國的民主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實行代表制民主,特別是黨內民主,不是直接性的。但直接民主并不是最好的民主,容易失控,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安德烈阿尼贊成巴西正在實踐的參與式民主,它介于代表性民主和直接民主之間,效率較高,容易控制,有專門的機構向公民通報信息,征詢各種意見,加以歸納,進行決策。安德烈阿尼認為,三種民主可以同時實行,取長補短,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形式。安德烈阿尼對民主的開放態度給我們應有的啟發是:民主并不是西方的專利,假如我們能夠發明自己的民主專利。
民主、人權和法治的整個制度體系是國家最根本的軟實力。新加坡東南亞問題研究所國際關系研究員盛利軍著文指出:“中國在取得這種軟體實力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和軍事實力替代不了強大的政治和社會基礎。”局外人的觀察應該激發我們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感。
因此,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高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旗幟,埋頭苦干,以科學實驗的精神,勇于探索,不斷豐富民主的內涵,不斷創新民主的實現形式,不斷穩步推進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
民主的制度表現形式因各國歷史背景、社會發展程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而必然呈現多樣化特點。與此同時,人類對民主政治實現形式的探索遠未終結。迄今為止,世界上任何現存的民主制度都遠未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以至于所有其他國家可以簡單復制,坐享其成。在全球化社會和人類整體文明的大背景下,民主建設乃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在民主的基本精神感召下聯合起來的一項共同事業,是一項其成敗有賴于世界各國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借鑒、砥礪的永遠開放的宏大工程。因此,中華民族對民主的不懈追求決非對某種現存民主模式的簡單照搬,而應無愧于中華民族智慧和中華文明歷史價值。中華民族應該而且能夠對人類民主政治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