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民
重視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綜觀各地在發展文化事業的大構想中,大都側重于將當地的文化景觀、民俗風情、宗教活動等資源轉化為經濟主題和發展優勢,從而提升地區的綜合競爭力。“文化”本身是一種獨特的現象,無論是傳統文化資源的繼承、民族文化的發掘整合,還是先進文化的創新;無論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是文化事業的建設;無論是地區形象的宣傳,還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其立足點必須建立在對文化資源獨特性的準確把握上。
青海省文化資源豐富,各族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不同民族創造形成了豐富的節會,如:玉樹藏族賽馬會,黃南土族跳“於菟”及藏族的“六月會”、土族“納頓”節、“垹垹會”,還有多民族參與的六月六“花兒會”,同時以昆侖神話為主體的祭祖尋根為載體的昆侖文化等等民族節會,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歌舞、音樂、繪畫、刺繡、堆繡、盤繡、雕塑、寺廟建筑、壁畫、表演、服飾、文學等藝術形式。而回、土、撒拉、藏、蒙古等各民族的“婚俗”文化、宴席酒曲、熱貢繪塑藝術、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說唱藝術及各民族宗教活動等,都已是享譽中外的優秀文化遺產,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民間傳統文化和宗教文化有良好的傳承,并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就不難認同以下觀點:
第一,應注重從基礎、底蘊等本質層面為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回報的能力。一切急功近利的創作至多只能算是“文化快餐”,真正的文化必然反映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反映時代的精神和文明品質,并且能長久地影響到精神需求取向的發展。因此,當我們致力于文化建設的時候,那些地域的、民族的傳承不衰的文化經典,那些根植于群眾的傳統精神,都能賦予我們文化繁榮的再創新靈感。我們強調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決不意味著我們要做民族文化被動的守夜者,必須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創新,任何一種地域文化,要想永葆生機、持續發展,而是必須扎根于民族精神,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發展,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產生持久生命力。如我省近年來創作的文藝精品,如京劇《天馬歌》,花兒風情歌舞《六月六》、《雪白的鴿子》,民族服飾歌舞劇《唐蕃古道》,土族歷史風情歌舞劇《彩虹部落》,民族歌舞劇《秘境青海》、《天域天堂》少兒京劇《藏羚羊》等等,都充分體現了青海民族的精神品質,都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結合地域民族文化精髓再創新的成果。
第二,文化產品的商品化必須注重資源整合,不能只注重單一產品、景觀的收益,而應當追求文化在區域的帶動作用和整體價值的體現。
在文化建設中,它是以某個或多個有足夠影響力的文化景觀或載體為核心而形成的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在這個區域內,不但文化自身充滿活力,而且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受到文化區域特色的影響而具有一定的優勢和整體特色。例如享譽中外的黃南同仁的熱貢文化,首先表現在民族、宗教文化的共存和融合上,在黃南居住著漢、藏、土、撒拉、回、蒙古等多個民族,由此在宗教信仰上也就集合了漢傳佛教、道教、藏傳佛教、薩滿教、苯教、伊斯蘭教、儒教等諸多宗教文化,而其表現的載體主要是繪畫唐卡、彩塑、堆繡、木刻、磚雕、壁畫以及豐富多彩的宗教活動、祭祀活動等。通過這些精美的藝術品,讓人們獲得了遠遠超過宗教本身的文化感悟;通過各種節慶、宗教祭祀等活動直觀地表現了熱貢文化內在的精髓,從而使這一區域生成了一個充滿文化生機與活力的特有的文化環境,也由此帶動了彩繪唐卡、堆繡、刺繡等藝術品的熱銷;獨具風格的磚雕、木刻、壁畫也成為百姓民居的建筑特色。豐富而又獨具特色的各種宗教、民俗活動拉動了旅游業的興盛,使當地的經濟、社會在這種特色文化的影響下得到了發展,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產業生態圈,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文化盛景。
在建設青海文化事業的過程中,必須真正認識以下幾種關系的相互作用:
首先是文化發展和經濟建設之間的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文化作為背景能自然地作用于經濟。在青海這個少數民族地區,特定的民族心理、價值觀念以及文化傳統、社會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構成了經濟活動的文化背景。例如:互助的青稞酒家喻戶曉,其最為成功之處就在于將青稞酒文化與土族的民族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青稞酒的發展歷程與土族的發展歷史不可分割,互助青稞酒的酒文化在包裝設計上都自然地透射出土族文化的內涵,土族的歌舞宴曲更是離不開青稞美酒。
其次,文化作為手段主動地作用于經濟。在經濟建設的最重要的基本個體——企業,要想長久的發展壯大,首先要建立的就是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的建設就是吸收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積極因素,又引入所需的優秀的外部文化成果,以形成高效的、充滿生命力的管理文化,從而提高生產率和競爭力。如青海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結合可可西里特有的美麗精靈藏羚羊的形象創立品牌,進行品牌的推廣,更借助“藏羚羊”申吉活動的成功對企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強的要求,推動企業步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這種企業文化就是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完美體現。
第三,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發展。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高品質時,對文化消費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從而顯現出文化對消費需求的巨大影響力,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文化品位,在文化活動中提升文化素養,在文化行為中消費文化。在文明狀態下一切行為都是文化行為,一切商品和服務都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我省各州、地、市近年來著力打造的“青海經貿洽談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青海民族文化旅游節”、“柴達木藝術節”、“沙雕藝術節”、“搶渡黃河挑戰賽”、“貴德梨花節”等大大小小的各種節慶文化活動,為拉動當地旅游、招商引資等經濟活動提供了強勁的文化推動力,而由此也為當地企業商家借助這些文化活動打造品牌、提升服務、促銷產品、積極參與各種商業文化活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平臺,體現了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效益。
把握我省地域文化的獨特性,需進一步關注我省特有的文化資源的繼承與創新關系。如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宗主寺之一的塔爾寺,及所屬的諸多珍貴文物、絕活技藝,黃南的熱貢藝術,土族的歌舞、刺繡、盤繡,回族宴席曲等等。黨和政府應進一步創造條件進行保護,全方位地支持民間老藝人絕技的傳承,鼓勵和支持新一代的民族民間藝人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內容,使其既延續古典風貌又支持現代生活并得以不斷傳承,不斷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 每一個重要文化遺產的形成,都是前人集當時科技文化成果之大成,結合當地藝術大膽創新、不斷突破的結果,只有創新才能形成新的文化,成為新的地域文化資源,創新是最高境界的繼承。
我們作為青海的文化工作者,更應當擔負起我省民族民間文化挖掘、保護和創新的歷史重任,把握我省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開發滿足現代各族群眾文化需求的文化業態,發展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相信青海的地域文化能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