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梅
摘要:戰略思想或戰略思維,是科學發展觀理論張力的重要環節,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視域看戰略思想,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對革命或建設問題的認識與理論創新成果看,既是鎖定在戰略層次與視域,也是特殊時代問題的哲學形態化;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容在戰略思想層次與平臺上更是彰顯著經濟哲學價值。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戰略思想;政治哲學;經濟哲學
中圖分類號:B27;D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6—0184—05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筆者認為,如果用實踐唯物主義的“人化自然”的世界全體與戰略的視角來理解胡錦濤同志的論述,就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如果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哲學視域看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思想,就不僅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從“政治哲學”向經濟哲學的嬗變軌跡及價值,更可以深刻地把握科學發展觀這一戰略思想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戰略思想的歷史演變
戰略概念產生于軍事領域,如今已經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筆者認為,戰略主要存在于世俗化的人們的活動域界或實踐中,即馬克思所說的“客觀”或實踐領域。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理論,為確立客觀性指向實踐視域奠定了無可爭辯的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有這樣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活動是有范圍的,人們的交往只能在活動范圍內形成,所謂“自然界”必須轉化、外化為可以感知的環境存在才有實際意義,思想也只能在這些被抽象出來的“現實”、“歷史條件”中存在,才有意義。馬克思、恩格斯還把共產主義與世界普遍交往相聯系,這實際上是一種實踐的戰略視野、戰略思維。
列寧在指導十月革命的實踐中,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實踐中遇到的實踐問題同世界革命的全局聯系起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戰略就是研究全局問題。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提出了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邏輯,提出了俄國特殊國情與世界一般或全局的關系,創立了戰略思維理論。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中,列寧站在帝國主義時代戰略全局的高度,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關于社會主義需要幾個文明國家工人階級同時行動的理論,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一國勝利”的理論。
列寧在指導十月革命的實踐中,同樣是立足戰略層面的。他在“四月提綱”的重要文獻《遠方來信》中,把帝國主義戰爭稱之為革命的“萬能的‘導演”。列寧在《論策略書》中認為,馬克思主義策略應建立在對這種戰爭現實的認識上面;后來,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中,又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十月革命必然性、合法性的客觀依據。
由上可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是在實踐的戰略平臺上進行的。此后,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的理論創新,同樣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對這種實踐的戰略層次的“路徑依賴”。
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毛澤東首先弘揚了列寧指導實踐立足于戰略思想層次的傳統,這是毛澤東能夠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原因。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毛澤東將中國社會矛盾及結構與世界矛盾聯系起來分析,這就是立足世界全局看中國。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澤東從世界矛盾與中國矛盾格局的戰略高度,分析了井岡山道路的正確性。后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論著,都反映了毛澤東指導實踐的戰略立足點與戰略思維,正基于此,毛澤東思想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發展。
鄧小平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立足點仍然是發展的戰略全局。鄧小平及時洞察了世界時代從戰爭與革命向和平發展的時代變遷,揭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環境條件,他還站在中國現代化發展過程與邏輯全局,提出了“三步走”戰略思想?!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科學發展觀,無不是對中國與發展全局即戰略的新認識的產物。
區別實踐的全局層次,不僅是理論創新的立足點,同時也是理論發揮實踐指導性的主要“域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的指導性,主要體現在為實踐中戰略層次的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思想或思維方式。所以,所謂“理論聯系實際”,這個“實際”主要是指戰略性問題,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理論不能越俎代庖,要依靠操作性的“工具”或技術去解決。從這個角度看,理論是有用的,但也不是萬能的。
二、在戰略思維平臺上可以兼容馬克思主義不同時代的哲學形態
如果把整個哲學的基礎與視野置于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上,那么,實踐不僅存在橫向的戰略、戰役、戰斗的層次劃分,也存在縱向的因實踐問題變化的時代性的區別。變化了的時代的實踐問題仍然聚焦于戰略平臺,對變化了的時代的實踐問題的認識與解決仍然取決于是否能從戰略上認識與解決。
從戰略上提出認識與解決時代的實踐問題辦法或“線索”是與哲學形態的嬗變相聯系的。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實踐中存在奪取政權、變革舊的基本制度與實現現代化及其共同富裕的不同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也應該存在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向經濟哲學的嬗變。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的革命與建設的不同時期,既存在學術形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與經濟哲學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存在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這樣的實踐一行動哲學。可以說,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這樣的實踐一行動哲學,比“教科書哲學”更能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面貌及其在實踐中生成和與時俱進的態勢。
毛澤東的革命哲學思想不僅反映在《實踐論》、《矛盾論》中,更主要體現在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軍事斗爭中。只有認真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兩論”。如果再聯系“新民主主義論”則更可以看到,毛澤東的哲學智慧,不僅具體化為“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也反映為關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實現條件與進程的戰略智慧。
建國后,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構想框架總體是正確的,具體體現為關于“四個現代化”的目標確定,“人民內部矛盾”理論,以及維護民族獨立同時又利用國際環境舉措等。建國后毛澤東的失誤仍是戰略性的,關鍵是指導思想的“理論硬核”未能從階級斗爭轉化為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因此,從哲學形態上看,毛澤東的哲學成就的類型仍屬于以階級斗爭理論硬核為基礎的政治哲學。
鄧小平不僅在實踐上推動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時代轉變,而且還圍繞共產黨執政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時代新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雖然未專門寫下哲學專著,但根據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
標準,有理論硬核就有一個理論(今天經濟學界憑一個理論硬核建構起一個理論、獲諾貝爾獎的人比比皆是)。用這種標準看問題,鄧小平的哲學思想就是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為理論硬核的經濟哲學。
正因為鄧小平的哲學思想就是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為理論硬核的經濟哲學,所以,鄧小平才能從戰略層面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個方面的重大問題:其一,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八娜藥汀睂⑺鼈儗α⑵饋?,炮制了“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的謬論。鄧小平堅決將社會主義命運與現代化聯系在一起,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著名論述。其二,現代化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黨內一些“左”的思想嚴重的人,把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的專利,認為社會主義只能搞計劃經濟。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著名觀點。其三,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問題。世界現代化始于歐洲并且以資本主義制度為基礎,這個過程呈發展與兩極分化的悖論態勢。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而且能夠將發展與共同富裕統一起來。其四,現代化的成功不僅表現為微觀經濟的高效率,也表現為戰略部驟正確與戰略布局的協調。鄧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若干“兩手都要硬”的觀點。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繼承了鄧小平的經濟哲學范式,從戰略層面進一步解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現代化建設在戰略層面上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戰略思維平臺上既可以兼容毛澤東的以階級斗爭理論硬核為基礎的政治哲學,也可以兼容鄧小平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為理論硬核的經濟哲學。
三、“時代變局”催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政治哲學”向經濟哲學的嬗變
所謂“政治哲學”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針對“教科書哲學”實踐指向與理論精髓的一種學術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不管“教科書哲學”怎樣宣稱自己的理論概括力在空間上囊括了整個宇宙世界,在時間上是永遠不需要作理論框架與理論硬核修正的永恒世界觀與方法論哲學形態,但是,它的理論精髓實際上只能從世界一般的對立到新的統一的否定性即革命性視野、為作為革命黨的共產黨以推翻舊的社會基本制度的實踐提供哲學“合法性”。“教科書哲學”在社會視域中通過邏輯排除法在多因素的社會存在中析出社會基本矛盾、并把它定格為階級斗爭的直接動力的理論硬核,為共產黨群眾運動急風暴雨式的階級斗爭實踐提供了哲學武器。把這種哲學的實踐指向與理論精髓加以哲學概括的代表人物是列寧。列寧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是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一文中,用“歸結于”的邏輯方法,闡述了作為革命黨人的實踐視域應該聚焦于以生產力為基礎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講哲學唯物主義時并沒有講階級斗爭,只是在闡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內容時講到了階級關系。此后,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把“階級斗爭”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容單列了出來。再后來,毛澤東更是明確提出凡是用階級斗爭觀點看待歷史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否則就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
列寧在十月革命后以從“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為標識,其實踐指向與理論精髓與布爾什維克沒有執政以前相比卻發生了根本改變。以1921年4月《論糧食稅》為標志,俄國布爾什維克在執政后的,實踐聚焦在發展生產力、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解決這個問題要在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之間進行選擇。從1917年至1921年的所謂“戰時共產主義”,就是計劃到“每一塊面包,每一磅牛奶”的計劃經濟。其結果是饑餓與短缺像陰霾一樣揮之不去,糧食產量還不及沙皇時代。所謂“新經濟政策”,實質是構建以多種所有制并存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體制。其結果是經濟困難局面迅速改觀,列寧1924年逝世時,俄國社會主義經濟已呈健康發展態勢。
為什么在十月革命前主張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指向是變革社會基本制度與強調階級斗爭理論,而在提出“新經濟政策”時卻主張選擇市場經濟體制而洋溢出經濟哲學的智慧?對此列寧在《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問題》中講得非常清楚。列寧說,歷史會發生轉變的,歷史的轉變會導致歷史任務的轉變,為了解決變化了的歷史即時代的新任務,應該把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不同方面分別提到首要地位。
列寧在共產黨執政后,為解決發展生產力進行的以構建發展體制為主要內容的哲學智慧,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的第一次式樣化。因為,雖然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創立了經濟哲學研究范式,但是,隨著時代的實踐問題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式樣創新卻是始于列寧。
遺憾的是,因過早逝世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實踐歷史不長且經濟哲學理論成果尚未自覺概括。其后,斯大林擔任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后認為“新經濟政策”是克服經濟困難的“權宜之計”,從而停止實施“新經濟政策”,回到高度集權的“政府命令”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直到蘇聯解體,這個高度集權的“政府命令”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也未從根本上改革,這也是導致蘇聯迅速解體的重要原因。
蘇聯共產黨執政7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共產黨執政后關鍵是要實現哲學思維從變革舊的社會基本制度轉向發展生產力,與之相聯系的是也要實現哲學形態從政治哲學嬗變為經濟哲學。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力量、性質、道路等重大實踐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理論成果。同樣,毛澤東建國后也始終想把中國經濟搞上去,但是,因未能實現實踐指導的理論硬核從階級斗爭為綱向解放與發展生產力轉變、未能實現從蘇聯舶來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再加上“文革”錯誤,毛澤東逝世時中國經濟瀕于崩潰邊緣。毛澤東為什么未能實現共產黨執政后理論與實踐的創新?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未能像領導革命那樣,全面站在世界、國家的戰略高度,不因社會突發事變干擾去審視時代與任務變遷,從而適時創新理論與實踐。
把實踐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解放與發展生產力轉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而推動了哲學思維方式與理論式樣從政治哲學向經濟哲學轉變的是鄧小平。在實現這種轉變的過程中,鄧小平借助了戰略思維方式與平臺。他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方針等,不僅審視了國際戰略格局從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的這一時代變遷,同時他的經濟建設的理論視野也是具有戰略全局和戰略高度的。鄧小平說過,經濟上他是“外行”,也講了一些“從政治角度講的話”。在中國,“政治角度”就是全局、就是戰略。
四、作為戰略思想的科學發展觀凸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價值
科學發展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思
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中心又是經濟建設、現代化或發展。可以這樣理解: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建設或發展問題的認識與解決從戰略上提供了指導思想。因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建設或發展問題是以市場經濟體制、民主法制環境驅動下的世界現代化的中國化。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遇到的問題是世界現代化的普遍性問題的中國化,科學發展觀從四個方面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理論概括并從戰略上提出了解決的辦法,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價值給予了充分體現。
首先,科學發展觀把繼續并且日益科學化的發展作為解決過去或現實發展中問題的辦法,這是從戰略思想上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的創新。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說,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意義。胡錦濤同志在闡述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時,以發展為邏輯起點,理論與實踐創新意蘊是十分明顯的。在以剝削制度為基礎的時代,發展中的問題難以在既有的基本制度框架內解決,其后果是經濟社會問題累積為社會政治問題,通過激烈的階級沖突乃至戰爭,以巨大代價摧毀現行社會基本制度。簡單說來,剝削制度下的發展問題不能通過繼續發展來解決,只能通過革命來解決。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與現代化,改革開放30年也的確積累了各種不可避免或可以避免卻未能避免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只能通過進一步發展、更加科學地發展來解決。所以,任何企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發展問題通過“上綱上線”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并且借口問題企圖開改革開放的歷史倒車的言行都是行不通的。
其次,科學發展觀從戰略思想的高度對發展與人的悖論性實踐格局進行撥亂反正。市場經濟驅動下的現代化,在一定條件下,存在著“人對物的依賴”或“強資本、弱勞動”的實踐格局。世界以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為基礎的現代化過程更強化了這種特殊條件、特定階段的實踐格局。馬克思主義對發展與人的悖論進行了批判。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用“異化”的哲學武器對被資本主義基本制度強化了的“人對物的依賴”或“強資本、弱勞動”的實踐格局進行了批判;此后,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資本論》中從資本主義基本制度視角揭示了發展與人的悖論存在的條件,提出了用革命手段變革社會基本制度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戰略思路。中國在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上搞市場經濟,進行發展,但是,“人對物的依賴”或“強資本、弱勞動”的實踐格局在一定程度仍然存在,比如,污染環境式的發展、惡意拖欠工資、違背《勞動法》的各種現象。原因在于市場經濟驅動下的現代化在一定條件下,存在著“人對物的依賴”或“強資本、弱勞動”的實踐格局是難以避免的。我們的優勢不在于能夠做到在中國是在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上搞經濟建設、現代化或發展,可以不出現“人對物的依賴”或“強資本、弱勞動”的實踐格局,而是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不強化這種實踐格局,為改變它創造條件??茖W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觀、也即是關于發展世界觀的主要內容,就是自覺狙擊、并改變這種“人對物的依賴”或“強資本、弱勞動”實踐格局的戰略理論。
再次,科學發展觀對發展體制的架構進行了戰略創新。人們都知道,發展是依靠體制直接驅動的,但是,體制的存在只能在戰略層面,或對市場經濟體制的把握,也必須運用戰略思維。著名經濟學者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說,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并不是指任何一個特定的交易場所,而是指任何地區的全部。現實的發展問題產生、存在總是與某種體制相聯系的,因此,要從根源上認識與解決發展問題,必須運用戰略思維對現行體制進行分析與創新。比如。中國20世紀80年代曾經涉及面廣、解決難度大的所謂“官倒”、“皮包公司”,就是與“雙軌制”體制相關的,隨著發展使計劃經濟的老、大、難“短缺”問題不復存在時,雙軌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條件而退出歷史舞臺,“官倒”、“皮包公司”也如朝露見陽光而灰飛煙滅。在今天,無論是世界或中國都面臨著因人口、資源、環境約束的“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存在,不是說明了發展是一種“不該發生的事情”或“發展已經到極限”,而是說明了已有的發展體制需要創新,指導發展的理論需要創新??茖W發展觀提出了構建可持續發展體制的戰略構想。什么是可持續發展體制?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可持續發展體制的特征是協調,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與環節的協調,協調發展的動態化式樣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這一論斷的創新性是顯而易見的。眾所周知,市場經濟“一家獨大”下的發展效率優勢是明顯的,所以,《共產黨宣言》指出資本主義創造了比過去一切文明時代的總和還要多的生產力,同時,也使社會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包括人自己產生了過去一切時代都沒有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共同特征是“不協調”,最后出現“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科學發展觀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既從理論上指出了發展問題的體制根源,又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戰略思想。
最后,科學發展觀為發展問題的認識與解決“量身定做”出了統籌兼顧的方法論。其方法論意義何在?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是為哲學對象的動態化提供“路徑依賴”。比如,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范式中“對立一統一”的矛盾方法論,它為包括宇宙的整個世界的運動、思維演進、社會變革提供了“路徑依賴”。同時,它又契合著共產黨作為革命黨的階級斗爭思維方式。政治領域因權力及其保護的既得利益具有排它性,所以,選擇“對立一統一”的矛盾方法論是符合這個領域的對象本性的。但是,發展或經濟問題卻具有實踐粘合性特質,“以天下人之力與智,生天下之財”,在一定意義揭示了經濟領域的列‘象性本性,所以,通過基于合法的“游戲規則”基礎上的博弈,雙贏或多贏的現象才能夠發生??梢哉f,經濟領域的“大家發財”的共存共享結果出現的頻率高于政治領域的權力平衡共享,可以說政治生活中的具有以排它性為條件的“對立一統一”的矛盾方法論就很難照搬到發展中來,必須創立適合發展領域雙贏或多贏的趨向的方法論。如果承認發展哲學即世界觀層面的方法論是為發展的動態化提供路徑依賴,那么,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統籌兼顧方法論,才是發展或經濟實踐視域、宏觀層面發展問題的方法論,也即是這些對象動態化的“路徑依賴”。經濟利益相關主體之間不能因利益不同,而企圖消滅或“克服”,保持利益獨立又必須自覺接受統籌,否則各自獨立利益也實現不了。經濟統籌不是政治領域的“領導”,而是兼顧。不兼顧,就難以有符合多贏結果的統籌。統籌兼顧與博弈是相互補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因為有統籌兼顧,博弈才能夠避免“游戲化”的陷阱;因為可以結合博弈說統籌兼顧,才能防止統籌兼顧被意識形態操作。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