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民(1940—),1965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土木系、環境系副主任,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國家環??偩指本珠L,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秘書長,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日本立命館亞太大學研究生院專任教授等;現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環保部科技委委員等。主編《低碳經濟論》、《低碳發展論》、《中國環境保護行政20年》,主筆《可持續發展論》,專著《關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行動》,主譯審《美國環境百科全書》等。
一、20年的切身體驗
1.初識氣候變化
20年前,在擔任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期間,我于1989年11月參加了在荷蘭諾德魏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會議。這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前規模很大的一次會議。會議通過了《諾德魏克宣言》,部署了后續工作,期間還安排參觀了荷蘭為防國土淹沒而建的鋼筋混凝土海堤,即著名的“三角洲工程”。荷蘭地勢低平,60 %的國土海拔不超過1 m,最低地面海拔-6.7 m,海岸線長1075 km(星球地圖出版社,1999:137)。昔日我們的祖先在崇山峻嶺間,全靠人力搬運磚石,修筑了萬里長城,旨在抵御外族侵略;而荷蘭人為了與海爭地所建的海堤,長度雖比不上長城,但工程之浩大,絕不是發展中國家所能負擔得起的。
此前半年,我曾應邀于國家計委同德國經濟部聯合舉辦的中德經濟計劃年會上,做過《中國環境保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報告,結尾部分談到了“對全球環境問題的關注”:
80年代以來,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有毒有害危險廢物等全球環境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心,中國對此也很關注。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已先后多次派出政府代表團參加巴塞爾會議、倫敦會議、赫爾辛基會議等國際會議,闡述了中國的觀點,并努力促進會議的成功。中國的人口多,海岸線長,從全球環境問題的影響來說,受害最多的可能也是中國。我們理所當然地十分重視這些問題,始終持積極合作的態度。
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曲格平教授(時任國家環??偩志珠L)認為,第一,發達國家人口雖只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卻消耗著世界資源的80%,它又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應該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第二,中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很大,對全球環境有一定的影響,我們要努力做好中國的環保工作,這也是對世界的貢獻。第三,世界各國的合作十分重要,中國將積極參與雙邊的和多邊的國際合作。
全球環境問題的發展,必將引起人類思維方式和社會觀念的巨大變革,促使人類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模式。我們正在努力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道路,這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們愿意同所有的外國朋友們一起合作,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以保護我們共同的環境。①

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應對氣候變化,提倡節約能源,既能減排CO2,又能省錢和儲備自然資本,還能減少煙塵、微細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而植樹造林除了吸收CO2外,更是綠化祖國、涵養水源、恢復生態的無悔行動。作為環保工作者,我們確實應理所當然地持積極合作的態度。而轉變人的思維方式和經濟增長模式的命題,則始終縈繞在我的腦中。
2.“為生存而結成伙伴關系”
1990年10月,我參加了在內羅畢舉行的為時5周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第1次實質性籌備會,接觸了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主題的大會籌備工作,開始逐字逐句談判大會主要文件《21世紀議程》。1991年8月下旬,在日內瓦舉行的UNCED第3次實質性籌備會期間,在中國代表團招待UNCED主要負責人的一次午宴上,UNCED秘書長莫里斯?斯特朗提出,當前在全球環境與發展問題上,反映北方觀點的著述很多,而反映南方觀點的專著甚少。他正在請圭亞那的施里達斯?拉夫爾爵士寫一本書。這位世界自然保護同盟主席、圭亞那前外交部長和英聯邦前秘書長,曾是研究當代重大國際問題的5個國際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一向以代表南方觀點而著稱。斯特朗問我,中國能不能翻譯出版這本書?我在代表團的支持下,當即應允,回國后立即向曲局長報告,得到支持。1992年3月,在紐約召開UNCED第4次實質性籌備會期間,施里達斯爵士的新著《我們的家園——地球:為生存而結成伙伴關系》英文版在聯合國總部舉行首發式,他高興地把親筆簽名的新著送給了我?;貒?經過夏堃堡等同志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中譯本于1993年8月出版。

應該說,在斯特朗等人的積極推動和中國加“77國集團”的團結一致與全力支持下,聯合國環發大會的籌備和幾項全球環境公約(包括氣候公約)的談判與簽署都比較順利。這主要是南北雙方都有接受可持續發展的政治意愿,合作的氣氛也比較好,這就是施里達斯爵士新著的副標題點出之“睛”:為生存而結成伙伴關系。為可持續發展而互有所求,才能開創南北的對話合作,也才能在公約中明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并寫上發展中國家履行公約的程度取決于發達國家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的程度這樣的“彈性條款”。
UNCED前后,許多有識之士指出,會議文件的通過并不是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付諸實施。美國報業編輯學會主席西摩?托平1992年在施里達斯新著的序言中指出:“在《地球憲章》(即里約宣言)上取得一致的背后,隱藏著南北雙方艱難地討價還價的前景,這種形勢將延續多年。包括美國、日本和歐洲工業化國家在內的北方必須首先努力滿足南方最低限度的資金要求,以維護南北合作?!?施里達斯?拉爾夫:1993)17年后,再來回味這段話,不能不感嘆這位老報人的評論入木之深。至于為什么在UNCED之后,美、日、歐的態度會后退,甚至連“最低限度的資金要求”都不愿意兌現?從這些年來國際風云的變幻中,不難找到答案(張坤民、何雪煬,2004:771-775)。
3.艱難的《京都議定書》
自1994年到1998年,我連續5年帶團去紐約參加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年會,每次都要圍繞UNCED一致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的若干領域與跨領域問題審議其進展,能源與氣候問題自然常被涉及,而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這兩個跨領域問題則幾乎成了不斷審議而始終進展甚微的“老大難”。溫室氣體減排關系到每個國家的利益,各國在歷史責任的劃分、發展空間的分配、采取對策的實現和減排方式的選擇等方面均有較多的利益沖突(崔大鵬,2003)。我們看到,從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到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談判過程相當艱巨,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鄒驥、張坤民,1998);而《議定書》直到2005年才正式生效,又費了整整8年的時間(張坤民、崔大鵬,2004:824-833),這時離2008~2012年第一個承諾期已屈指可數了。《議定書》的實施效果更差,附件Ⅰ中所列國家除個別外,非但沒有履行承諾比1990年水平減排CO26%~8%,反而從總體上增排了10%以上。

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4次評估報告。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判定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從“可能”到“很可能”,即90%以上的可能。而迄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除了經過無數次會議與談判、得到了1個《公約》和1個行將落幕的《議定書》以外,人們已經花費了寶貴的20年時間。據一些科學家分析,現在僅剩下20年時間可以用來扭轉被動局面,即最好是在2030年之前全球達到CO2排放的峰值,使地球升溫不超過2℃,這才有圍繞《巴厘島路線圖》和哥本哈根后《京都議定書》的一系列忙碌活動。
4.英美在能源規劃與立法方面的新進展
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密切關注國際動向。近5年來,先是英國于2003年發布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②,提出要大力發展低碳技術、產品及服務,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到2050年把英國CO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60%。接著,英國于2006年10月推出《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③,對全球變暖的經濟影響做了定量評估。斯特恩提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即可避免將來每年GDP 5%~20%的損失。
英國于2008年11月正式批準《氣候變化法》,其中規定了到2050年減排80%的目標,這使英國成為首個將減排目標寫進法律的國家。2009年7月,英國政府發布名為《英國低碳轉型計劃》④的國家戰略文件,主要內容均以2020年為目標:到2020年,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34%,涉及能源、工業、交通和住房等多個部門。到2020年,40%的電力將來自低碳領域,其中31%來自風能、潮汐能,8%來自核能。為完成這場降低化石能源依賴度的能源革命,將對能源項目投資1千億英鎊,其中相當部分要由能源消費者埋單。到2020年,英國家庭的年平均能源支出將增加75英鎊;政府將投資32億英鎊,用以提高750萬戶貧困家庭的能效;對那些在房屋中主動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到2020年,新出廠汽車的碳排放標準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該文件還提出,所有英國政府機構都必須建立自己的“碳預算”,嚴格控制碳排放量,不達標者則受罰。文件預計,全球低碳產業市場規模已達3萬億英鎊,還將不斷增長。英國計劃把自己打造成為世界綠色制造業中心,在2020年提供120萬個“綠色經濟”就業崗位。英國商務大臣彼得?曼德爾森指出,“我們決定通過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國在經濟和環境兩方面同時受益”。
美國眾議院于2009年6月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⑤,則提出了以下目標:
——設置碳排放總量控制限額,與2005年水平相比,到2020年全球變暖污染將逐步削減至17%(相當于從1990年水平削減4%),2030年削減至42%(相當于從1990年水平削減33%),2050年削減至83%(相當于從1990年水平削減80%)。
——要求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并提高能效的方法滿足部分電力增長需求,使其在2012年占總發電量的6%,2020年提高到20%。
——新的燃煤電廠如果在2020年后獲得大氣污染許可證,必須至少減少65%的排放。2009年到2015年獲準修建的電廠必須采用CCS技術,按規定的裝機容量運行4年之內,應至少減少50%的排放。新電廠獲得獎勵的資格有時間限制,因此鼓勵盡早采用CCS技術。
——能源部受命采用一個國家規范,根據所建年份,把新建住宅和商業建筑的節能提高到30%~50%。
無論是出于從本國利益的角度對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的憂慮,還是出于對國際競爭與政黨選舉的考慮,英美兩國這次看來真像是要動真格的了。
5.中國最高領導層的明確表態
眾所周知,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政策與行動一貫是積極的和負責任的(張坤民,2008)。國家主席胡錦濤于今年9月22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講話⑥。他說:“中國從對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負責任的高度,充分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經并將繼續堅定不移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切實努力?!彼赋?“僅通過降低能耗一項,中國5年內可以節省能源6.2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15億噸二氧化碳?!焙飨f嚴宣布:“今后,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繼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中國積極負責的立場得到了全球的贊譽。
此前,早在2007年9月,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的會議上,曾鄭重提出“發展低碳經濟”;2008年6月,他在政治局集體學習之后的講話中,又再次明確提出“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繼胡錦濤主席這兩次鄭重談到發展低碳經濟后,2009年6月6日新華社報道的《溫家寶主持節能減排會議 部署八項舉措應對氣候變化》⑦,其中有三點特別引人注目:一是“嚴控‘兩高行業盲目擴張。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項目管理規定,強化用地審查、節能評估、環境影響評價,從嚴控制‘兩高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繼續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二是“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切實加強雙邊、區域和多邊在節能、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合作”;三是“要把應對氣候變化、降低CO2排放強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采取法律、經濟、科技的綜合措施,全面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工作”。2009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這些積極信號都表明,國家決心繼續從嚴控制高碳增長,積極鼓勵節能、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研發;并昭示,應對氣候變化和降低CO2排放強度將會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并會有一系列法律、經濟、科技的綜合措施出臺。
6.中國低碳發展的必要性
低碳經濟,簡言之就是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大規模應用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以及開發利用去碳技術(如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同時還要進行體制創新并引導消費行為,由此實現“一箭三雕”:一是盡力控制大氣中的CO2濃度不至于超過產業革命前的2倍,從而避免地表溫度升高2℃以上帶來的一系列災難;二是努力開發可再生能源(風能、水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與新能源(核能、氫能等),以確保能源安全;三是將其作為21世紀國際新技術競爭的實質性內容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資源稟賦。中國人口占世界的 20%,探明的化石燃料占有量僅為世界的10%。2008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耗量中,煤炭仍占72.2%(水電占6.5%,核電僅0.77%)⑧。且2008年中國的煤炭生產與消費量均在全球42%以上。(表1,表2)中國要發展,只能主要靠自己的煤;同時積極增加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的比重,對CCS技術則要積極攻關。這是資源稟賦所迫,不得不如此。
發展階段。全國和多數省區目前尚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增長方式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抉擇關頭。從應對氣候變化和長遠發展考慮,我們不能再在東、中、西部之間重走“產業轉移”的老路,不能盲目地去擴大多余產能和多排CO2。低碳發展正好為我們提供一個調整產業結構和跨越式發展的機會。
鎖定效應。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展快,絕不可能停步。(表3)要降低碳排放強度,必須千方百計,早下決心。新增電力的增量,應當盡量從核電、水電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提供。忍痛炸掉落后小煤電廠的事今后不能重演。新建筑物、新的交通等基礎建設,也同燃煤電站一樣,千萬不能被落后的、高碳排放的耗能設施鎖定了。這就牽涉下決心何時向低碳轉型。
國際競爭?!秶H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古人云:“天助自助者?!痹趪H競爭中,有的技術可以買,而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科技創新正是低碳發展的核心之一。
就業崗位。中國的人口多,城市化轉移的勞動力多,每年畢業的大中專學生也多,靠什么來提供新的就業崗位?靠低碳發展。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綠色就業》⑨對此可供參考。
發展模式。CO2排放總量大,從中國人口多來說,這不足為奇。聯合國開發署《人類發展報告2007/2008》⑩指出,“工業化時代時起所排放的每10 t CO2中,約有7 t是發達國家排的。英國和美國的人均歷史排放量約達1100 t CO2,而中國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別為66t和23 t”。無疑,中國在碳排放的歷史存量方面責任很小。有的西方國家要求我們現在同他們一樣減排,這明顯是不合理的,也是違背《氣候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但從當前流量及增長趨勢看,如不及早規劃部署低碳發展的話,對我們也很不利。問題是,中國原先人均排放量較低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據國際能源機構(IEA)2008年統計(11),中國2006年的一次能源消費量占全球16.2%,而CO2排放總量卻占全球的20.2%。同年中國的人均CO2排放量是4.28t,已同世界人均量相等(表4)。據BP2009年統計(表1),中國2008年的一次能源消費量升到全球的17.7%。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還在前進,如果延續傳統的增長方式,CO2排放量增長將更為顯著。而且,沿海地區某些城市的能耗水平和“碳足跡”已經越來越向西方國家接近,這怎么符合科學發展呢?國際談判自然要據理力爭發展中國家合理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但從發展模式說,向低碳轉型不僅是必要的,而且還要有緊迫感。
總之,中國走低碳發展之路,無論是從人類命運還是從國家前途來說,都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踐行科學發展觀、審時度勢的必然選擇。
二、中國從節能減排到低碳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1.節能減排 成效明顯
中國一貫重視可持續發展和能源戰略,多年來堅持不懈地狠抓節能工作,目標明確,決心堅定,成效明顯,影響深遠。(12)面對新形勢,如何搞低碳發展,要有新思路、新辦法。
2.調研座談和現場考察受到的教育與啟示
迄今全球尚無一國完全實現了低碳發展,中國能行嗎?為了了解實際情況,在環保部領導、九三學社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編印《低碳經濟論》之后的一年多來,我和崔大鵬教授除了分別應邀出席法國、德國、日本的低碳研討會外,主要參加了國內4次低碳發展的現場調研。先后考察了華北的天津、保定,長三角的南京、無錫、蘇州、上海、杭州、寧波、湖州,珠三角的廣州、珠海、東莞、深圳,山東的濟南、煙臺、青島、日照、德州等地,加上開會去過的甘肅蘭州、武威、海南三亞以及長住的北京,總共10個省(或直轄市)、計22個大中城市。所到之處,我們同有關部門和企業代表召開調研座談會,到試點單位進行現場考察,耳聞目睹了各地的一些實際進展和良好基礎,感受到了干部群眾對于低碳發展的極大積極性和創意行動,以及有關資金、技術和政策方面的迫切需求,印象十分深刻。其中最突出的是地方領導的科學意識和政治意愿。廣東省黃龍云常務副省長說得好,廣東國際交流方便,盡管國務院還沒有正式安排,但全省已經逐步強化了低碳意識,不少城市表達了要爭做低碳城市試點的強烈愿望,全省也有推動“低碳廣東”發展的積極動向。確實,廣東全社會的積極性和科技水平,在考察的各個點上到處可見。無論是研究所、大型國營或民營企業,都各有亮點,有的還是剛回國的“海歸”帶回來的世界前沿研究項目。以下按考察時間為序,把各地看到的亮點略述一二。好在有的單位已經撰稿,現刊載在本文集中,可供參考。
我們看到,在華北地區,3個城市各有千秋:
——北京決心從“綠色奧運”加快擴展到“綠色北京”;“低碳技術發展”已列入北京市2009年18項科技專項之一;院士和專家們紛紛為“綠色北京”獻計獻策;北京環境科研院完成了北京碳足跡的調查;延慶八達嶺風力發電和張山營的沼氣發電都很有規模和水平;北京環境交易所正為未來的“碳交易”摩拳擦掌。
——天津“中國-新加坡生態城”建設提出了明確的低碳指標;天津環境交易所同樣在為未來的“碳交易”積極準備。
——保定作為“低碳城市”試點,市政府擬定了建設低碳城市的《意見》,成立了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會,開始實際行動;新建的“電谷錦江”大廈是太陽能發電的一體式建筑。
在長江三角洲,7個城市做了不少實事:
——南京的節能建筑,如:蘇遠大廈,充分運用了太陽能和自然光;曼奈柯斯二期工程大面積新廠房,采用德國技術,墻體門窗保溫好,地源熱泵應用得當,都實現了整體節能。
——無錫低碳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經無錫市環保局倡議,有關部門、大學及相關企業支持,以“政產學研”相結合形式,已在江南大學建立;江南大學數字化節約型低碳校園建設節能顯著;無錫尚德太陽能公司吸引全球關注。
——蘇州新建化工節能區,遷建企業,集中管理,淘汰落后產能;同美國能源基金會、清華大學合作,進行高碳城市節能試點;工業園區在招商引資中注意按碳的測算來考慮。
——上海迎2010世界博覽會,特色是“綠色世博”、“低碳城市”,計劃通過搬遷舊企業、改變土地利用、開發可持續發展城市模型、采用低碳技術(如太陽能發電、新能源汽車、LED照明、生態綠化、江水源熱泵、垃圾管理與節水、控溫降溫、智能化生態建筑等)以及多個CO2減排計劃和直接碳補償項目來實現碳中和;上海已作過碳足跡調查。
——杭州建設生態城市,擴大出租自行車網點;全市水泥企業實現余熱發電;利用夜間峰谷電,把水變成半固體冰以儲冷;農村電網改造,減少電網損耗;正在籌建“中國杭州低碳博物館”。
——湖州初步形成以蓄電池、太陽能利用設備制造為主的制造中心;開發利用生物質能與廢棄物,如金山燃料公司一期年產5萬噸甲醇汽油,質量達國標;大為生物公司從廢植物油中提取生物質柴油,技術與產能屬國內前列;太陽能熱水與建筑一體化的新房在銷售。
——寧波在節能中重視市場導向,著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成立節能技術服務市場專委會,依靠中介服務機構協助完成全市近30%的節能量;城市照明經過技改后,2008年能耗降低2.56%。
在珠江三角洲,明顯感到地方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之間配合默契,充滿活力,如:
——廣州:珠江啤酒集團節能低碳見效,經濟效益顯著;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開發與儲備一系列低碳技術(生物質、太陽、海洋、地熱、固體廢物、天然氣水合物、高效熱管換熱、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等),一些“海歸”把世界前沿項目帶回這里繼續研究;迪森能源集團把農林廢棄物(如秸稈)變成生物柴油、可燃氣和固體燃料,從事“能源+設備+服務”業務;華德公司自主創新生產的蒸發冷凝式中央空調比傳統風冷式空調節電35%,訂單多。
——珠海:興業幕墻工程公司從事光伏建筑一體化,產品包括太陽能光伏電站、光伏建筑一體化幕墻、家庭用獨立電源系統、光伏水泵系統(為陜西楊林開發)、光伏海水淡化系統、風光互補路燈等;金山軟件公司2200名員工,2008年的萬元產值能耗僅為0.019噸標煤(全國1.18噸);遠光軟件公司在國內電力行業占有率超過80%,有志參與智能電網開發。
——東莞:南玻綠色能源產業園于2005年啟動,已有環保節能建筑工程玻璃、太陽能電子玻璃、太陽能電池、陶瓷科技等4個子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將超過100億元。2008年,園區實現稅收7063萬元。
——深圳:拓日新能源科技公司生產單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太陽能電池芯片、太陽能電池窗和光伏電池幕墻、太陽能電池組件和供電系統、LED照明和大型LED顯示屏工程,完成了薄膜電池攻關項目;“深圳建科大樓”實踐全過程精細化綠色建筑設計;比亞迪公司從事IT及電子零部件產業(鎳電池、手機鋰電池、手機按鍵占全球市場份額第一)和汽車制造與銷售(開發油電混合動力車),1995年創立,現為全球領先的二次充電電池制造商和電動汽車開發商;大亞灣核電站2×98.4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于1987年8月興建,1994年5月商業運行,總投資40.72億美元,年發電能力近150億kWh。廣東核電上網電價已低于脫硫燃煤機組的上網標桿電價。
在山東省,也隨處看到當地低碳發展的積極性:
——濟南20多層新建住宅采用太陽能熱水分戶的一體化建筑,裝置成本約4千多元。
——煙臺因地制宜在其具備風能潛力的棲霞山區建設了連片的風力發電場,已運行。
——青島探索循環經濟為低碳發展開辟了道路,新天地靜脈產業園和二啤成效都很突出。
——日照名不虛傳,確實得益于“能把共識付諸實踐、富有遠見的領導者”。
——德州市政府正在籌辦2010年世界太陽能大會,該市的皇明集團頗有雄心壯志。
國家已把甘肅省列為“建設上千萬千瓦大型風電場的省份”之一,將在酒泉風場建設“空中三峽”,向新疆和江蘇方向輸電。因地制宜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配之以溫室農業、有機農業,河西走廊將大有希望。海南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更可實現低碳發展。
低碳發展猶同可持續發展,雖無一國已成,但大勢所趨,非此莫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不能再重復過去大煉鋼鐵和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做法,而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周密規劃,統籌兼顧,系統研究,大膽試點,重點突破,示范推廣,穩扎穩打,有序發展;同時充分發揮產業、高校、科研及服務機構的積極性,務求實效。
三、若干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根據一年多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我謹提出以下若干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可能不全面、不準確,僅為一孔之見。
摸清家底。建立統計與監管體系,定量了解國內各城市和主要耗能行業的碳足跡,研究制定適合國情的以碳為核心的低碳發展指標體系。
確定目標。研究確定列入國家規劃的低碳目標,并研究有效的監督與激勵措施。
制訂規劃。抓緊若干城市的試點,在總結國內外實踐的基礎上,制定國家低碳發展轉型的總體規劃和主要部門或行業的行動計劃。
立法研究。積極探討低碳經濟立法的可行性,加快其他相關法律的修訂與實施條例的制訂。
投資需求。深入分析中國低碳發展各階段的投資需求、融資途徑與重點投向。
基礎研究。中國低碳發展碳排放基準線和峰值的研究,關乎國內和國際大局。
國際談判。深入研究在哥本哈根談判中的中國對案,尤其是關于全球排放總量的確定、分配以及兼具公平和效率的明確意見。
去碳技術。似應加快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的國際合作研究,通過運行事實與可靠數據,確定其在中國實施的成本與可行程度。
重點合作。確定中美低碳發展合作的重點項目,同時也考慮同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能夠“雙贏”的低碳合作。
[參考文獻]
陳佳貴,主編.2006.2007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崔大鵬.2003.國際氣候合作的政治經濟學分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
星球地圖出版社,編.1999.世界地圖冊[K].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
張坤民.2008.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3(18):1-7.
張坤民,崔大鵬.2004.推動京都進程確保人類未來(日本立命館大學第10屆學術交流會的基調報告)[C]//張坤民.關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行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張坤民,何雪煬.2004.堅持里約會議精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1997年7月)[C]//張坤民.關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行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鄒驥,張坤民.1998.京都會議與京都議定書:背景、形勢和影響[J].世界環境,2(59):5-8.
施里達斯?拉夫爾.1993.我們的家園——地球:為生存而結成伙伴關系[M].夏堃堡等,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胡穎峰
注:①張坤民《1989年5月在中德經濟計劃年會上的報告》,刊于美國紐約圣約翰大學《美國亞洲評論》1990年夏季號,同時被收入《中國環境年鑒》1990年卷。
② http://www.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2003。
③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http://www.hm-treasury.gov.uk/media/5/9/Part_I_ Introduc-tion_gr oup.pdf,2006。
④ http://www.decc.gov.uk/en/content/cms/publications/lc_trans_plan/lc_trans_plan.aspx,2009。
⑤http://www.serc.gov.cn/jgyj/ztbg/200907/ W020090721580519185500.pdf.
⑥http: //news.xinhuanet.com /world/2009-09 /24/content_ 12103701.htm.
⑦新華社電訊稿,《人民日報》2009年6月6日第1版。
⑧BP Statistics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 pp. 40-41.
⑨UNEP,Green Job,2008.
⑩http://hdr.undp.org/en/media/hdr_20072008_ch_chapter -1.pdf.
(11)IEA,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8,http://www.iea.org /textbase/nppdf/free/2008/key_stats_ 2008.pdf.
(12)國務院新聞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http://www.gov.cn/zwgk/2008-10/29/content-1134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