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甘武
網上輿論主導權的爭奪和較量日益激烈,主流網絡媒體的輿論陣地作用日益凸顯。目前,網絡評論的整體格局呈現網民評論日益豐富,網絡評論代表網絡媒體自己觀點立場的評論應時而出,方興未艾。
如何在開放、互動、海量的網絡傳播環境中鞏固和增強主流網絡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和引導力,如何在重大主題網絡新聞宣傳中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是擺在各級網絡新聞宣傳主管部門、網絡媒體從業者面前無法回避的時代課題。
四大問題
近年來,包括新華網在內的各網絡媒體的評論工作進步明顯,取得了不少成績,獲得了廣大網民的認可,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一是先聲奪人,搶占先機;二是深挖主題,立意高遠;三是加強策劃,有備而為;四是針對問題,有力引導。實踐證明,評論是決定網站影響力大小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但面對互聯網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各網絡媒體還有諸多不適應,具體表現在:
第一,輿論引導的工作力度不適應。網站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被動情形,主動謀劃尚顯乏力。由于很多任務限時完成,操作難度大,沒能完全適應不斷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工作的總體要求。
第二,評論工作的運轉模式不適應。目前中央主要重點新聞網站和大多數地方重點新聞網站評論工作的基本格局由原創評論、轉載其他媒體評論、編輯整合評論三大塊組成。評論編輯每天的工作就是圍繞這三項內容展開。這種運轉模式由此也導致各網站評論大同小異,缺乏個性,同質化競爭加劇,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容易削弱吸引力。
第三,加強隊伍建設的手段不適應。幾年來,新華網評論部加強作者隊伍建設工作成效顯著,至今已擁有一支每天投稿達數百人的作者隊伍。但由于他們是一支業余兼職性質的隊伍,編輯部無法對其寫作嚴格控制和硬性約束。特別是在重大問題上基本上只能是自己動手來完成。但基于上述工作運轉模式和有限的人力,評論部編輯在完成每天的轉稿、編稿及其他編務工作后,最多只能再搞一些有限的整合歸納等再創作。
第四,工作考核評價的標準不適應。目前各網站內部考核的主要標準就是各部門、各頻道的瀏覽量。這對于督促編輯努力工作,提高網站訪問量無疑是一種重要手段。現在比較普遍的把瀏覽量考核結果和編輯收入掛鉤的方式,難以體現對評論編輯工作的全面科學評價,客觀上不利于激勵評論編輯的工作積極性。
平衡四種辯證關系
上述四個方面的不適應,暴露出當前網絡評論工作中較為普遍的一些問題,同時也為我們克服問題、推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筆者認為,加強和改進網絡評論工作,一要堅定不移地實現發展,二要堅定不移地努力創新。發展有量的增加,更有質的提高;創新意味著對原有工作中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的種種理念和做法的大膽否定,并提出新的對策,形成新的機制,嘗試新的做法。
網絡媒體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如何處理吸引網民和加強引導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一系列矛盾,導向的把握難度更大、任務更重。這就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思維、辯正的方法研究問題、發現規律,從認識上和實踐上廓清以下四個關系。
點擊率和導向的關系。網站的點擊率和影響力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有機結合在一起的。離開點擊率談影響力,影響力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離開影響力論點擊率,點擊率就將失去正確的方向,甚至有可能產生完全負面的作用。因此,網絡媒體要不斷增強吸引力、擴大影響力,就要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采取措施不斷增加點擊率,增強對網上輿論的引導。點擊率的獲得必須服從、服務于正確的輿論導向。
網站管理人員應從大局出發,用政治家的敏銳眼光把握正確導向,區分論壇和新聞評論跟貼中不同性質的言論。對于善意的批評,哪怕比較尖銳,也應給予討論空間,廣納建言;對于別有用心的惡意攻擊則要果斷刪除,或視情況組織引導網民用正確的聲音壓倒各種雜音、噪音,不給有害信息傳播放大的機會。
反映群眾心聲和引導群眾的關系。由于種種原因,網民通過網絡反映身邊,基層問題的情況不少,其中絕大多數真實反映了問題,表達了群眾心聲。但網絡媒體面對來自網民的各種聲音,要善于分析區別哪些是合理的、帶有普遍性的、代表了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哪些是不合理的、個別的、只代表少數群眾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哪些是現在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哪些是當前解決問題的條件還不成熟的。對前者,要高度重視、積極反映,把握好“度”,適時、適量、有選擇地登載有關內容反映問題,更要引導網民關注有關部門為解決問題付出的努力;對后者,則要耐心疏導,說明情況,有效化解矛盾,避免火上澆油,站在全局的高度幫助、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認識。
網民評論和專業評論的關系。專職評論員、知名作者由于知名度和思想寫作水平較高,其撰寫的文章在網上往往引人注目,影響較大,但這類評論的數量相對有限。普通網民的評論則是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數量眾多,其中不乏觀點鮮明、視角獨到、文風辛辣、可讀性較強的佳作,也會引起網民的關注。
網絡媒體要多條腿走路,一方面創造有利條件鼓勵網絡媒體自己的專職評論員快速成長成熟起來;一方面約請專家、學者等其他專業評論員撰寫評論文章配合報道;另一方面緊盯網民評論隊伍這支非正規軍,善于發現、積極培養兼職評論員。
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關系。網絡媒體是黨的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原則問題上,網絡媒體沒有任何特殊性可言。但網絡的傳播手段、功能乃至閱讀習慣、受眾年齡結構等都與傳統媒體有較大不同,因此在具體的方式方法上,要有自己的特點,可以快一點、活一些,在普遍性中彰顯網絡媒體的特殊性。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評論工作關鍵在人,核心是培養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高、理論功底深、寫作能力強的評論員隊伍。解決上述種種問題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在工作機制、保障措施上緊抓培養人、激勵人,切實把我們自己的評論員隊伍實力增強了、壯大了,評論事業的發展才會擁有持久強勁的動力。在這一點上,應該目光長遠,措施扎實,急不得,也停不得。
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能持之以恒地關心扶持,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創造一些脫產和不脫產的學習以及與媒體評論界交流借鑒、開闊視野的機會;人才的競爭也是時不我待,如果我們慢條斯理,措施不力,舍不得投入,不愿動真格,同樣會喪失發展機遇,不僅吸引不來高素質的評論員,原有的評論員也可能退步甚至流失。實踐表明,只要措施得力,堅持不懈,一支政治合格、業務過硬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必將不斷壯大,在引導網上輿論的斗爭中牢牢掌握主動權。
網絡媒體是新聞事業發展的新形態,網絡評論是新聞評論的新品種。網絡評論責任大、任務重,網絡評論工作者一定要認清輿論引導新形勢,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勇擔時代重任,始終高舉旗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重大主題網絡新聞報道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構建更加和諧有序、民主文明的中國特色網絡傳播環境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