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近年來全國上下一直高度關注的問題。以往,人們更多的是從“分享發展成果”這一角度來看改善民生,而這次如此鮮明地與“保增長”聯系起來,讓人們眼前一亮。如何改善民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做出部署,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大力促進農村消費,穩定發展住房和汽車消費,著力發展服務和旅游消費。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每年的1月1日,人民日報都會刊發一篇元旦社論。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翻檢30年來的元旦社論,能感受到這30年日新月異,30年的激蕩風云,也能感受到30年巨大變化中貫穿始終的根根主線……可以說,這些元旦社論,就像是改革開放30年的年輪,記錄下風雨兼程,記錄下成長發展。撫摸這圈圈年輪,觸摸到的,不僅是一段記錄,更能感受到其間的溫暖、力量和血脈的賁張。
三十年后回頭望,作為改革開放尖兵和先鋒的廣東,值得總結的成就有很多,但筆者認為,最清醒、最根本、最能決定廣東未來的成就是汪洋強調的“理性精神”這四個字。三十而立,決定廣東“立”、中國“立”的不是GDP,也不是增長率,而是三十年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制度保障和價值體系。而貫穿其中的主線,正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推崇客觀規律和市場規律、尊重現代政治文明的“理性精神”。
2008年12月15日早上8點,東航MU2075航班迎著朝陽,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經“截彎取直”新航路前往臺北桃園機場。而幾乎同時,臺灣復興航空的航班也飛往上海。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日y-——臺灣海峽上空從此出現了一條“截彎取直”的新航路,兩岸直航終于變成現實!此時此刻,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任何人要想阻擋這個潮流,必將被歷史所唾棄!
改革從解難題、渡難關中一路走來,道路并不平坦;改革將向著破難題、克難關而繼續推進,未來充滿艱辛,30年前,面對嚴峻形勢我們無路可退,別無選擇,只有推動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國家才能轉危為安;30年后,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進~步蔓延加劇,國際經濟一體化競爭和新技術浪潮挑戰,我們靠什么攻堅克難,靠什么不斷創新?唯有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持強國富民的目標追求,肩負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不斷解放思想,繼續敢闖敢試,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才能不斷克服發展進步道路上的一個個障礙,繼續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沒有哪次災難象今年的危機一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廣袤的農村和數以億計的農民。這個表面看來與中國的農村經濟八竿子打不著的美國次貸危機卻給我們帶來比冰災更可怕的寒潮。2002年李昌平提出“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村真危險”,盡管這種局勢隨著高層領導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而有所改善,但農村的問題仍然很嚴峻,從這次危機對農民的影響中,我們不難看出。近些年來,紅色旅游越來越火爆,成為一種時尚,如果說愛好旅游的人士不到著名的紅色旅游地去游一趟,總有那么一些缺憾。很多參加過紅色旅游的旅客都感受頗深,不枉此行。為什么紅色旅游能夠緊緊的保住旅游者的心,從江西紅色旅游帶來的效應可見一斑。從紅色旅游發展的實踐來看,其促進作用十分明顯。紅色旅游不僅社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也非??捎^,紅色旅游已經成為革命老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北京市公務員考試制度將由過去的“資格準入”制度,改變為職位競爭考試制度,與國家公務員考試方式一致。從“資格準入”到“職位競爭”不僅免除了公務員招錄過程的麻煩,而且,通過這一改革,表現出的是政府對待公務員考試的認知態度已經從先前的以政府機關為本變為以考生為本,也就是說,“資格準入”是為了省卻政府機關挑選專才的麻煩,而給考生增加了麻煩,所以,公務員考試實行職位競爭是一種進步。
13日赴日本福岡出席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的溫家寶總理外訪不過夜,早上8點飛機,晚上12點回到北京。因為不過夜,代表團也沒有在酒店租房間,節省了開支和時間,卻又辦成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出席第一次中日韓領導人首腦峰會。當網友們欣賞新加坡總理帶頭減少19%的薪水之時,當網友們紛紛譴責某些出國游山玩水的官員之時,當網友們對鼓勵公務員坐飛機提出質疑之時,當有人將機關“三公支出”誤讀為擴大內需之時,總理的“小氣”就是最好的詮釋,就是一種振奮人心的“大氣之行”,就是一種信心和力量。
如今兩岸“三通”的實現,使得今后兩岸同胞尤其是臺胞往來兩岸更方便、快捷,民眾所期待的“兩岸一日生活圈”即將成為現實。一系列的經貿協議也將很快落到實處。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美國、日本、歐盟之流只把臺灣當成工具,不會救助它。只有祖國母親才會不顧一切救助這個飄懸在海外的孤兒,祖國大陸才是臺灣最可信賴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