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禮安
一、自然災害的直接之“利”
首先以地球各圈層中不同的災害分別來進行說明。臺風(或颶風)是地球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其狂風暴雨及風暴潮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居各種氣象災害之首。如1970年11月,颶風襲擊了孟加拉國,高達6-9米的風暴潮瞬間奪走了二三十萬人的生命。2005年8月底,來自加勒比海的“卡特里娜”颶風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登陸,產生的狂風巨浪及風暴潮沖毀了多處防護堤,使美國7個州遭受洪水災害,受災面積達23.3萬千米2,共造成12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左右。然而,臺風(颶風)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給人類帶來某些利益。最直觀的就是伴著強風而來的豐沛降水,不僅給農業提供了灌溉水源,往往還能解除一些地區的干旱問題。此外,美國科學家還發現,由于颶風以巨大的能量作用于海面和海底,還能延長港灣的使用壽命。有人認為,臺風(颶風)災害是“使局部受災,讓大面積受益”,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再以洪水災害為例。上世紀六十年代建設的阿斯旺大壩,馴服了被埃及人敬若神明的尼羅河,使尼羅河中下游地區的人民免受水旱災害之苦,促進了埃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防洪、灌溉、發電、養殖、改善通航條件等綜合效益。同時,也產生了消極影響:①大壩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濫帶來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②河口外海域內的沙丁魚因失去餌料而遷往地中海北部,漁業生產受損;③尼羅河下游流量減少,導致海水倒灌,尼羅河三角洲鹽漬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蝕后退。反言之,歷史上尼羅河雖然定期泛濫成災,但每年從熱帶草原地區帶來的幾億噸富含有機質的泥沙,一直是尼羅河兩岸土地肥沃的重要保障,人工化學肥料不可能完全取代它。其次,給河口地區帶來了大量的有機物質和營養鹽類,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長,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再次,河水的天然沖洗減輕了中下游地區土壤鹽漬化程度。
火山爆發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會使生態環境遭受巨大的破壞。但不可否認,火山噴發會把地下大量有用的金屬和非金屬帶到地表,形成礦床,供人類利用。南非等地得天獨厚的金剛石礦產,就是火山活動的饋贈。硫磺多是由火山噴發出來的硫化物形成,意大利、新西蘭等國巖漿活動較為頻繁,所以硫礦資源豐富。其次,火山周圍是天然的化肥廠,火山灰中含有多種有利于作物生長的化學元素。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有面積廣闊的熔巖地貌,巖漿巖風化而成的肥沃土壤,是這里成為印度最重要產棉區的有力保障。此外,火山活動還能帶來豐富的地熱資源。以冰島為例,這個地處大西洋北部北極圈附近的島國,雖有1/8的土地被冰川覆蓋,但位于大西洋中脊上,地殼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地熱資源十分豐富。人們用地熱取暖、發電,建造溫室大棚發展園藝業。該國首都雷克雅未克,全部利用地熱能采暖,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無煙城市。
二、自然災害的間接之“利”
古人說“大難興邦”。災害無情,但在抗災減災及災后建設過程中,可以激勵人民的斗志,團結一致,共建家園。如1998年在抵御長江流域特大洪災的過程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2008年6月30日,汶川大地震之后,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情懷。此外,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界改造程度的深入和影響范圍的擴大,自然災害成因變得日益復雜。一些災害表現形式為自然災害,但主要是由人為影響所產生的,如過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可以說自然災害就像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人地關系的和諧程度。1954年和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都是由于集中性暴雨所致。1998年長江中下游的降水量較1954年偏少,但洪水水位和流量卻普遍高于1954年,有360千米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過歷史最高記錄。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區濫砍濫伐、陡坡開荒,植被覆蓋率降低,蓄水滯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積、河床變淺;人類進入河流高風險區進行開發,如圍湖造田、建垸,使水域變小,湖泊調蓄功能下降。有人因此稱之為“小雨成大災”。為此,洪災過后國務院頒布了“退耕還湖,平垸行洪”的整治措施。可以說,正是由于自然災害的發生迫使人類反思自己的各種活動,并進而自覺地協調與自然界的關系。
亞拉巴馬州是美國主要的產棉區,那里的人們世世代代以種棉花為生,象鼻蟲是本地區棉花田里的一種害蟲。20世紀初,一場特大的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地席卷了亞拉巴馬州的棉花田,蟲子所到之處,棉花毀于一旦,棉農們欲哭無淚。災后重建過程中,人們認識到如果僅僅種植棉花,再爆發象鼻蟲災害,就可能一年全無收成,他們開始在棉花田里套種玉米、大豆、煙葉等農作物,經濟效益比單純種植棉花要高4倍。以后,這里的人們不再單純種植棉花,而是同時大量種植一些其它農作物,亞拉巴馬州的經濟走上了繁榮之路,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為此,州政府決定,在當初象鼻蟲災害始發地恩特鎮建立一座紀念碑,以感謝象鼻蟲在繁榮經濟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當然,承認災害之“利”并不是要淡化對自然災害危害性的認識,因為這樣的“利”畢竟是以“害”的存在為前提的。應強調辯證地看待自然災害,一方面是辯證地看待災害后果的雙重性,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學會全面地認識和看待事物;另一方面,改變以自然為敵、向災害開戰的被動防御戰略,由改造自然、抗拒災害,向善待自然、順應自然轉變,從逆自然規律而動到順自然規律而為。如我國某些地區由原來單純地改造鹽堿地到種植鹽生植物,將鹽生植物改良為優質農作物。這樣不但可以趨利避害,化害為利,達到減災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優化,更重要的是為防災減災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