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彬 段大勇
[摘要]環境意識是當代大學生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闡述環境意識的內涵,在分析當代大學生環境意識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增強大學生環境意識的具體實施方案。
[關鍵詞]環境意識 大學生 增強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35-01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出于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的不滿和恐懼,西方發達國家不斷爆發環境保護運動,作為隨著環境問題的凸現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環境意識應運而生。環境意識是一個綜合體系,是指人們在認識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規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產生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積極性,它最終體現在保護環境的行為上[1]。環境意識包含人們對環境和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和認識水平即認識意識,以及人類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主動調整其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的自覺性,即參與意識[2]。環境意識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人與環境關系的意識、環境問題的意識、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綠色消費意識、環境保護法律意識等等。
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之而來的環境狀況持續惡化、資源枯竭等問題遲遲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一個國家國民整體的環境意識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多層次上的環境政策、管理水平和執行狀況,從而對環境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因此增強中國國民的環境意識已迫在眉睫。黨和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環境意識”早在1983年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就已經提出,并馬上成為全國極為關注的問題,1996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把可持續發展正式確定為中國今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戰略之一,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此正式成為我國的一項長遠發展戰略。進而,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首先應增強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進而帶動整體國民環境意識的形成,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
筆者于2008年5月,對大連理工大學在校大學生的環境行為現狀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460份。被調查者涵蓋大一、大二、大三三個年級,覆蓋理工類、經管類、文史類三類專業。調查問卷的問題中,包括消費行為、生態管理行為、說服行為和公民行為四個維度。問題的設計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又緊緊圍繞著環境行為這個主題,基本涵蓋了當今世界面臨的能源、水資源、白色污染等環境問題。對問卷分析后發現大學生在環境行為的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好,環境態度比較端正,能夠正確區別環境行為的優劣;但是環境參與的熱情不高,主動性不好,對公益性的環境活動重視不夠。環保人士將人們環保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淺綠層(關注環境衛生綠化等身邊的具體事);中綠層 (關注環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惡化環境因素的解決);深綠層(側重于難以逆轉的生態環境,包括水資源問題、土地荒漠化問題和生物多樣性等)[3]。可見目前我國大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大多數還處在淺綠層,他們具備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但對具體的環境知識、制度、法規不甚了解。有必要在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環境科學知識。大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有一套科學系統的實施方案。針對當前中國高校和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以下措施:
首先,環境教育是一項全面綜合性的教育,應將它納入大學的教育體系,滲透到各學科中。大學環境教育課程主要應由兩部分構成:一方面,為非環境專業學生開設環境保護大類的公共必修課程(大多數高校已經實施)。這樣,讓學生認識環境污染的現狀、危害及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了解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使學生真正從思想上對環境問題有一個全面全新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4]。另一方面在基礎專業課教學中,有意識的增加與環境有關內容的講授是非常必要的(有極少數高校做到)。例如化工、材料、能源動力等專業的大學生,如果在老師的授課中了解到哪些廢物、殘渣的排放會對環境造成危害,節省原料和能源的重要性,同時又熟悉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進而讓學生自覺地考慮本專業領域應如何注重環境保護,減少污染。那么,畢業后在其實際工作中就會受到影響主動地避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通過以上做法可以保證大學生環境意識培養的連續性,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素質,而且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國際與國內的環境問題及政策、法律法規的認識,并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們成為具有環護精神的新型人才,對今后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其次,應在高校中注重環保氛圍的營造,校園環保氛圍的營造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需要學校教職員工的全員參與。在學校的領導下積極發揮鼓勵團委、學生會、各類學生社團的導向作用,積極的經常性的組織舉辦各種環境保護活動,如環保知識普及講座、環境問題及危害展覽、保護環境實踐活動、環境法律知識競賽等。使學生在參與中了解相關的環境知識,喚起學生對環境危機的憂患意識,同時學會怎樣判斷或評價某種行為是否有利于或有損于環境,要通過宣傳教育,倡導良好的環境道德習慣,曝光不良環境行為,促使學生形成“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榮辱觀和“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責任感,從而使環境保護的思想深入人心。
增強環境意識的最終目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即將環保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中。意識轉化為自覺地行動需要一個轉化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在認識和體驗基礎之上的實踐。因此,就要倡導大學生從小處做起,從自覺保護校園環境開始,勿以善小而不為,最終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參考文獻:
[1]王民,環境意識概念的產生與定義[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22(4):8-9.
[2]李紅梅、衡陽,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現代環境意識的整合[J],理論導刊,2006.10:39-40.
[3]石曉楓、張曉燕,在我國高校公選課中增加環境教育內容的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1 年第1期.
[4]王露璐,淺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加強大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