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宇 張建蕊
[摘要]一個本不該出現的犯罪群體,近幾年來頻頻在報刊、雜志、電視等媒介上出現,血淋淋的事實讓人觸目驚心,使我們很難想像創造這個事實的犯罪群體就是大學生。對大學生犯罪原因進行分析,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法制教育從認識定位的變革,師資隊伍的優化,內容設置的調整,實施方式的改進幾方面入手提出幾點合理性改革。
[關鍵詞]大學生 法制素養 法制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53-01
廣州市司法局的吳云南等同志對廣東全省49所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令人震撼,1981-1998年這49所普通高校曾有違法和犯罪的學生626人,約占同期在校學生總數的千分之二。前段時間被媒體炒作的沸沸揚揚的清華大學學生“硫酸傷熊”案件的當事人劉海洋,面對記者問及你的所作所為已觸犯法律你知道嗎,他的回答令人震驚“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而關于《大學生的思想修養》方面的選修課也很早就接觸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從這段對話中,也許讓我們得到了比案件本身更深刻的教訓。2003年4月3日,浙江嘉興市秀洲區人事勞動保障局兩名公務員在辦公室遇刺,其原因居然是一應屆畢業生在公開招考公務員中,未被錄用,產生報復念頭,遷怒于招考人員,導致行兇殺人。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對象,能給予最恰當的解釋是:現行法制教育模式,根本沒有讓學生們真正懂法。
一、大學生犯罪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普遍淡漠
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依賴于一定的社會需要,它與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關系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的社會性質決定著教育的基本方針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擔負起這一重大任務。高等學校不僅要有完備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教育體系,而且還要重視和加強德育,具有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思想道德修養課就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聯合頒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意見中明確規定: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它體現著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來看,重心仍然在于學歷教育,而非素質教育。雖然幾經呼吁這種“重學歷、輕素質”的情況有所改觀,但還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況。在中小學的課本當中沒有關于普法教育的內容,就算是在大學,也僅僅是在大學一年級時開一門必修課“法律基礎理論”。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從學生到家長都只注重分數,而忽略素質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二)社會和學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從學校小環境來看,在犯罪大學生所屬的學校中,民辦大學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學院。不可否認,某些民辦大學為吸納高考落榜學生和低分學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成人教育學院也為社會上希望繼續進修的人員提供了機會,但二者注重經濟效益、實行松散管理的辦學模式也為當地的社會治安埋下了隱患,更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
二、當代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法律要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深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展,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何為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養。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法律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中關于規則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條文體系;二是法律學問中關于原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論。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于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1)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理性守法,實現法治目標。理性守法來自以法律理念為基礎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認知。法律意識,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法律信仰等等要素整合構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層次,也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核心。(2)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力控制的具體化。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一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公共權威,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其次,法律規則對人們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個人之間、個人與政府及組織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默契和‘調節機制經法律的確定性配置后,能促成人類生活的高度和諧,予以人的自由與尊嚴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于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
我國儒家學說中提倡的“慎獨”就是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例如進行自我總結和鑒定,通過分析解剖自己的優缺點,樹立新的奮斗目標;立座右銘,針對自己的弱點或根據自己的愿望把名人名言置于床邊、案頭,朝夕相望,就能起到激勵、督促、潛移默化的作用;記日記、寫讀后感等也不失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