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任務的本質、構成,以及“任務型”教學模式框架,最后以寫作課為例,說明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在英語課堂上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英語 任務型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56-01
任務型教學法是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廣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干”中學,“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
一、任務的本質
外語課堂上任務這一概念可概括為:學習者為促進語言學習,應用語言所進行的一組相互關聯的、具有目標指向的課堂交際或互動活動。它涉及信息的理解與加工,問題的解決與決策。任務本身只是一種方法、手段,但它可以促進學生的互動及人際交往,為他們提供在模擬真實的環境中進行交際的機會,從而使語言學習擺脫單純的項目練習,而成為有語境的、有意義的、有交際目的的語言實踐。
二、任務的構成
作為任務型教學法中的課堂教學任務,至少應包含以下五個基本構成要素。
1.目標。教學任務首先應該具有較為明確的目標。這種目標指向具有兩重性,一是任務本身要達到的非教學目的,二是利用任務所要達到的預期的教學目的。如在Interview這一課中,其非教學目的便是讓學生了解如何才能面試成功。為學生以后面臨的畢業求職做準備。但設計任務所期望達到的教學目標則可能是通過完成任務過程,來掌握某些生詞、句型,來訓練學生用英語流利表達思想,增強語言意識,提高交際能力。
2.活動。任何一個活動都需賦予它實質性的內容,任務內容在課堂上的表現為在模擬真實的環境中履行的具體的行為和活動。語言教學要教會學生最大限度地流利、準確、得體地運用交際語言。凡是以任務為依托的教學活動,它的立足點都側重語言的意義,即課堂活動以主題內容為基礎,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運用學習內容,更快更好獲取以內容為依托的語言知識。
3.輸入。所謂輸入是指履行任務過程中所使用或依據的材料。輸入材料可以是語言的,如新聞報道、事件敘述、天氣預報等;也可以是實物的,如圖表、照片、漫畫、交通圖、列車時刻表等。
4.情景。任務的情景主要指任務產生和執行的環境或背景條件,包括語言交際的語境,同時也涉及課堂任務的組織形式。在任務設計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貼近生活的真實的語言情景,通過學生的自由交談、師生問答、角色扮演、填補信息溝、解決問題、問卷調查、項目完成等形式達到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目標,使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5.師生角色。在活動中學生是交際者,其主要任務是溝通信息,要有運用學習策略進行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應充當學生習得的促進者、任務的設計者、答疑者、監督者、合作者。在任務設計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進行明確的角色定位,以促進任務更順利有效地進行。
三、任務型教學模式框架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指出任務學習法理論框架包括三個部分:前期任務、任務環和語言聚焦。
Willis指出前期任務(pre-task)主要有三項活動:首先,提供并介紹任務的意義,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其次,提供真實的語言材料,如:課文。語言材料中應有新的語言知識出現,以便引起學生對某些語言形式的注意;最后,通過分析語言材料引導學生注意某些語言形式等活動,調動他們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任務環(task circle)分為三個階段:(1)執行任務(task);(2)計劃如何匯報完成任務情況(planning);(3)匯報展示任務完成情況(reporting)。執行任務本身就給學生提供了使用語言和提高語言運用的流利性、準確性、得體性的機會。在計劃階段,學生根據任務執行的情況,互相學習,互相合作,為匯報展示做好準備,而教師只充當語言上的幫手。最后的匯報展示階段強調語言運用的準確性,還可證明前期活動是否有效。
最后,在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 階段,Willis建議在對學生的匯報展示進行了分析(analysis)后應專門設計一定程度的活動強調一些語言點,還可組織專門的練習(practice),但要注意的是強調語言知識應在任務完成后,要針對學生所出現的實際問題和交際目的,而不應機械地按教學大綱的規定按部就班地去做。
四、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具體運用
對于寫作課,我們傳統的做法是重視范文和寫作知識的講授,在作文講評方面花費了很大精力。但由于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這種做法往往收效甚微。有的學生對英語寫作的興趣喪失殆盡,直至徹底放棄。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英語寫作課上,我嘗試了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叭蝿招汀睂懽鹘虒W的實質,即在教學中由教師先給出一定的目標語,然后讓學生使用目標語完成貼近現實生活的交際任務,在這一過程中重點關注的是語言的意義與交流。
根據Skehan的理論,我把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寫作課分為以下三個教學階段:任務前階段、任務中階段、任務后階段。(1)任務前活動。在此階段,教師根據寫作具體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內容主題,設計、組織不同的準備活動。如積極調動學生已掌握詞匯,相關寫作知識及優秀范文的學習,做口頭調查活動來挖掘不同內容,以達到拓展思路的目的。任務前活動主要是為寫作而做的激活知識的準備活動。(2)任務中活動。任務中活動包括寫作、報告和評價。在寫作環節中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寫作形式,如個人寫作、兩人合作、小組集體寫作、班級集體寫作等。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寫出來的東西一定要有實在意義,能夠與別人交流。在報告環節中,報告的內容可以是寫作的內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或是教師的評價意見。在評價環節中也可采取多種評價形式,如個人或小組評價,口頭或書面評價。既可采取學生互評的方式,也可以由教師進行評價。對學生取得的進步要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但同時也要指出學生在任務活動中帶有普遍性的錯誤或其他需要改進的地方。(3)任務后活動。此階段主要有修改、教師點評或總結、寫作知識或寫作技巧的歸納、針對一些具體的問題做練習等活動。修改可以采取個人修改或集體修改的方式。寫作知識或寫作技巧的最好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歸納,當然也可根據需要由教師進行歸納講解。
在英語課堂上,只有創造性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設計形式多樣的切合學生實際的各種任務,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實踐、合作與探究等方式學習英語,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2]Willis,J.An Overview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from Theories to Practice[A].Betty L.Leaver&Jane R.Wills(eds).Task-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作者簡介:
龐慶艷,女,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學院教師,副教授,大學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