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是確保黨員發展質量的重要環節,必須針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正確的教育培養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積極分子 教育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57-01
近年來,大學生中申請入黨的人數較多,據調查顯示,本科院校申請入黨的人數占總數的80%左右,有的學校高達90%以上,這是個很好的現象,因為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既是黨保持蓬勃生機的需要,也是實現國家繁榮昌盛所必需。然而,大學生中的入黨積極分子,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理論基礎知識不扎實、入黨動機不純正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大學生黨員的質量,必須采取正確的教育培養方法加以矯正。
一、當前入黨積極分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幾種:
(一)入黨積極分子對黨的認識不夠。由于我國大學以前的教育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即是說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與考試無關或關聯不大的理論或實踐活動就不太重視。這樣,自然而然地對于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的掌握先天不足,許多學生在寫入黨申請書或思想匯報時談不出自己的認識或體會,人言亦言,出現照搬照抄他人資料的情況。上了大學以后,由于有些基層黨組織的三級培訓制度不健全,入黨的積極分子對黨的理論的學習停留在自學階段,沒有系統學習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對黨的認識膚淺、黨性修養也就不夠。
(二)入黨動機不純正。一般地說,學生黨員由于綜合素質相對較高,在就業競爭和單位工作中容易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和重用,這樣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積極的一面是激勵更多的優秀大學生努力爭取入黨,有助于黨將高素質的人員及時補充到隊伍中來,但在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大學生把入黨作為增強擇業競爭優勢的一種手段,或把入黨作為將來提拔、升遷的資本,認為在學校入黨可為將來走向成功或獲得利益創造條件。事實證明,有這種動機的學生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利己思想較為嚴重,做事經常患得患失,在一些重大活動和工作中很難經受住考驗。[1]
(三)對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不夠深入。由于入黨積極分子很多,而學生黨員偏少,特別是低年級支部的黨員更少,并且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人又要求必須為正式黨員,這樣往往出現一個培養人要負責聯系培養十幾、甚至幾十人的現象;黨員負責培養聯系的人數偏多,也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跟每一個積極分子進行深入的交流,也沒法了解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這樣容易產生顧此失彼的現象;又由于有些支部是按年級或專業設立的,部分被聯系的人員不是本班級的同學,與培養對象接觸的時間就少,培養聯系人對積極分子(被聯系人)的考察出現表面化,考察了解不夠深入,積極分子一旦發展成為黨員,前后判若兩人,使原來的聯系人都傻了眼。
二、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培養的方法
如果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不及時進行矯正,將來新發展的黨員質量無法保證,并且非常有損黨的形象。為此,必須針對存在的原因,采取正確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形式是內容的載體,在對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將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不斷創新教育培養的形式和方法,重在實踐中教育和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將組織的意圖變為自覺的行動,使積極分子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
(一)建立三級培訓制度。在思想理論上加強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教育。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要使入黨積極分子不但在組織上入黨,更重要在思想上、行動上入黨的話,就必須解決他們對黨的思想認識和理論修養問題。因此,要成立班級黨章學習小組、院(系)黨校和學校黨校三級培訓機制,對他們進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黨的基本知識、基本路線以及黨的優良傳統等教育,使他們懂得黨的性質、宗旨、綱領、任務和紀律,懂得黨員的權利和義務,幫助入黨積極分子不斷改造主觀世界,不斷加強黨性錘煉,端正入黨動機,不要產生功利性的“近視”行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的遠大理想。另外,要用身邊的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跡教育和鼓舞他們,使之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激發入黨積極分子努力成為其他同學學習的楷模、行動的表率和思想的先行者。
(二)注重校內校外鍛煉,在實踐中加強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實踐出真知,在實踐中更能培養和鍛煉入黨積極分子,可以從校內和校外兩方面進行。
1.在校內的實踐活動。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中,一是在讓他們在班團組織、學生會、協會(比如針協、學生創業中心等)中擔任一定的職務或工作,激勵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身先士卒,創造佳績,以此來影響和帶動其他同學,從而促進學校學生政治思想工作水平的整體提高;二是邀請入黨積極分子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或主題黨日活動等,使他們在黨員的言談舉止之感召下對黨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三是開展宿舍管理活動,大學生的絕大多數時間在宿舍,讓入黨積極分子參與宿舍管理,一方面能讓同學更加深入地了解他們,另一方面有利于考察入黨積極分子的責任心和服務意識,為全面考察提供依據。
2.在校外的實踐活動。作為當代大學生,從學校到學校,接受社會實踐鍛煉的機會較少,因此,組織入黨積極分子進村入戶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利用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是學校開展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教育工作的有益嘗試。在實踐中,由黨員和優秀積極分子牽頭組織一批同學,定期深入村鎮或社區居委會,一方面把最新的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傳遞給廣大群眾,另一方面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村鎮社區人民群眾服務,有助于從中了解社情民意,促進積極分子對黨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并且鍛煉了其社會工作能力,從而實現了“知與行”、“政治成長與專業成才”的統一。
(三)信息互動,建立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培養的考察聯系機制。建立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培養的溝通聯系機制,便于黨組織及時了解和掌握入黨積極分子在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等信息情況,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相應的指導,這是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重要環節。一要堅持培養聯系人制度,在入黨申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確定為積極分子確定以后,黨支部對每個積極分子確定1-2名培養聯系人(正式黨員),把教育培養的具體任務落實到每個聯系人身上;二要堅持考察紀實制度,即培養人對培養對象每季度進行一次考察紀實,找培養對象談話,聽取他們的匯報,及時將其思想、工作、學習等表現記錄下來,填寫好《入黨積極分子考察表》等。
(四)完善機制,建立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培養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和健全科學、規范、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能激勵入黨積極分子先朝著組織預定的目標進行努力,引領他們按照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黨組織保持一致。
1.實行量化考核制度。即制定必要的量化指標,包括積極分子在學習成績、思想表現、工作業績、群眾基礎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評價,考核時廣泛聽取專職輔導員(班主任)、支部黨員、任課教師以及同學代表的意見,使考核評價結果做到客觀公正。
2.實行分類遴選制度。入黨積極分子一般要經過一年的培養考察才發展為預備黨員,教育培養的過程中,要實行分類遴選制度,既要重視從靜態中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掌握他們的基本情況,更要重視從變化發展的觀點出發,定期分析他們的進步程度和成熟程度[2],在一定考核期內對于考核評價為“優秀”的入黨積極分子,可列為重點發展對象;對于考核評價為“一般”的入黨積極分子應繼續教育培養,指出其中有待提高之處,必要時提出戒勉;對于考核評價為“不合格”的入黨積極分子,可從“積極分子”降為一般入黨申請人。
3.實行公示制度。入黨積極分子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準備發展為建黨對象,或者由建黨對象發展為預備黨員時,都必須經過5至7天的公示,公示期間接受廣大同學和老師的監督,有異議的可向所在黨支部或黨總支投訴,這樣,做到公平、公開、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個積極分子,防止“帶病”入黨。
參考文獻:
[1]劉建軍、曾有藝,《試論大學生入黨動機若干問題的綜合矯正》,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年12期,19-21.
[2]劉國棟、張風杰、趙艷等,談談新形勢下大學生黨員發展工作[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2月第4期,8-12.
作者簡介:
劉文偉,男,籍貫廣東,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師,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