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家樂”民俗旅游是一種新型旅游方式,它在解決農民增收,調整農業結構,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等方面都能夠發揮獨特而顯著的作用,是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廣大農民奔康致富的重要途徑。利用“農家樂”民俗旅游對解決梅州的“三農”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農家樂”民俗旅游 梅州 “三農”問題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83-01
目前我國農村的發展既處于農民增收最關鍵的時期,同時又迎來了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和地方都把“三農”問題提到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他各個行業都在大力幫助農業這個弱勢產業。與“三農”問題密切相關的“農家樂”民俗旅游不僅是目前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在解決農村、農民增收、調整農業結構、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等“三農”問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發展“農家樂”民俗旅游的現實意義
目前隨著我國國內旅游業持續升溫和城市居民崇尚自然的意識產生,作為一種新型旅游形式的“農家樂”民俗旅游應運而生,已成為我國旅游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農家樂”民俗旅游在創造旅游經濟本身的新增長點的同時,在解決農村農民增收、調整農業結構、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等“三農”問題上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發展“農家樂”民俗旅游既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引導農民脫貧致富的需要。
二、梅州“農家樂”民俗旅游發展的分析
以下幾個方面為梅州“農家樂”民俗旅游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一)“農家樂”――民俗旅游的發展方向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環境旅游將是我國旅游業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游將會成為我國今后的一個重要旅游方式。而生態環境游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概念,它提倡旅游以不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統一。必須使當代人旅游能夠享受到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后代人相等,使旅游區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不遭受破壞,使旅游區內居民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續,保護旅游區的利益。“農家樂”民俗旅游則正是這種旅游方式的一種集中體現,它所倡導的“關愛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的主題,正好順應了現代旅游業的發展潮流和方向,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
(二)梅州“農家樂”民俗旅游的發展契機
梅州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勞動力富足,發展旅游業具有自然優勢。梅州的農業資源極其豐富,不同的季節生長著不同的農作物,客家人勤勞、淳樸、善良的傳統美德及其在生活、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鄉上民俗,都為“農家樂”民俗旅游發展打下了堅實的資源基礎。梅州的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特別是高速公路網的形成,人們自駕車旅游的興趣日益高漲,給梅州“農家樂”民俗旅游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三)梅州“農家樂”民俗旅游的競爭優勢
“農家樂”民俗旅游一般都是依托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興建,山水相依,碧水藍天,優雅的環境對長期生活在工業文明社會而遠離自然的現代游客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從目前梅州適合發展“農家樂”民俗旅游點情況來看,大多數“農家樂”旅游點都是處在交通便利之處和成熟的旅游區(點)附近,交通通訊方便。加上梅州擁有的”青山、碧水、藍天、白云”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獨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多個“廣東最美的鄉村”,在果園摘果、在茶園摘茶這樣一種親身的愜愉體驗,不僅對來自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和其它周邊地區的旅游者,就是對梅州本地的城鎮居民都有很強的吸引力。
三、梅州“農家樂”民俗旅游解決“三農”問題的分析
目前,梅州“三農”問題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發展“農家樂”民俗旅游在“三農”問題上可以有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的問題,這是關系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村經濟、維護農村穩定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拓展農村市場和帶動農村市場消費、實現城鄉經濟優勢萬補,促進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農家樂”民俗旅游大部分是農民利用現成的條件進行的經營活動,具有投資小、風險小、經營靈活等特點,有利于農民對農業的全面開發經營,就地增加收入,許多地方在這方面都有成功的經驗,從開始發展“農家樂”民俗旅游,農民的經濟收入即有了普遍提高。這些都說明了“農家樂”民俗旅游是解決“三農”核心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解決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
梅州農村目前第一產業比重過大,導致了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作為農村第三產業重要龍頭的“農家樂”民俗旅游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農家樂”民俗旅游打破了傳統種養產業的思維定勢,依托城郊或交通便利的優勢,把生態農業和體閑旅游結合在一起,實現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相互促進。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家樂”民俗旅游需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農家樂”民俗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在“農家樂”民俗旅游中“吃”和“購”的過程都離不開農產品的消費,“農家樂”民俗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就地消費經營“農家樂”民俗旅游農戶的農產品,其他農戶的農產品也可“搭車”銷售,可以有效地緩解農產品“銷售難”的矛盾。
(三)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
梅州是一個農業大市,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很多農村的工業更是一片空白,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能力很小,城鎮企業的升級發展,也造成大量的勞動力下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阻力愈來愈大。再加上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可耕作面積的減少,梅州農村可容納的農業就業機會不斷減少,目前擠在耕地上的大量農戶中要分離出相當大的一部分,傳統的做法就是輸送勞動力外出做工。旅游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農家樂”民俗旅游對農村勞動力有很強的吸納能力,除需要為旅游接待服務的農民外,還間接需要更多的協作人員,而且這些農民可以離土不離鄉,就地解決就業問題,是有效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隨著“農家樂”民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對食、住、行、游、購、娛的需求相應地帶動了種養殖業、運輸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
(四)加快農業市場化、農村城市化的進程
“農家樂”民俗旅游是農民了解市場的“窗口”,是城市文明融入鄉村的橋梁。各地游客給農村帶來了新的思想、新的觀念,農民通過與游客的接觸,及時了解到市場信息,使生產經營與市場需求相接軌。農民可以經常在旅客中間進行市場需求調查,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產,就如建起的無公害蔬菜基地,深受市場歡迎。另外,發展“農家樂”民俗旅游可以使農村對環境衛生的整治變成自覺行為,帶動農民更新了觀念,轉變了思想意識,而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城市化進程中所必須解決的。
作者簡介:
謝國才,男,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