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文 申紅石
[摘要]2008年3月31日下午,位于沈陽市蘇家屯區西南側的田水村馬圈子屯發生一起嚴重的雷擊事件,全村的108戶中的近50戶人家遭受不同程度上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農村防雷 事故分析 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92-01
一、引言
田水村馬圈子屯位于沈陽市蘇家屯區西南側,周圍分別是上田水村、佟家村、三家子村,與其它幾個村子相比,這里的地勢相對低凹而且平坦。而西北、西南一帶則被山脊包圍著。在2008年入春的第一場春雨中就遭到了如此之大的雷擊事故,全村108戶中有近50戶家用電器被雷擊壞,受損程度不一,最嚴重的村民家中所有的家用電器無一幸免,所幸無人員傷亡,否則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人是社會最寶貴的財富,雷災的突然降臨不僅破壞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客觀上也給社會增添了不安定因素。通過此次馬圈子屯雷擊事故現場勘察分析,總結出目前農村防雷的現狀,提出了農村防雷的解決辦法。
二、農村防雷存在的問題
農村雷擊事故一般可分為兩大類;雷擊造成人員傷亡和雷擊造成的經濟損失。最近10年的統計表明,雷電造成的經濟損失大部分發生在城市,而不是農村。但是農村因雷擊造成的經濟損失逐年增加,雷擊造成死亡的人中大部分是發生在農村。
由于農民的科學防御雷電意識淡薄,知識層次較低,部分人甚至未接受過文化教育,他們無法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雷電的形成及發生機理。大多數家民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釋雷電現象。當雷電發生后,只是自認倒霉,不愿和人提起,也不去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來避免再次遭受雷擊。
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的房屋多為磚混與木質結構,新建的房屋也普遍未作任何防雷設施;農村企業和學校的建筑物防雷裝置大部分都不完善,甚至根本就沒有任何防雷裝置。這就表現為農村防雷管理的缺失,從房屋建造前的選址與設計,到建造及竣工都沒有相應的防雷管理措施。
2.電源線、電話線的入室,在農村普遍都是明線架空引入,還有很多加設電源線的水泥桿離屋子距離很近,有的甚至就在屋頂經過,這就會造成室外雷擊在架空線上而引入室內,損壞用電設備甚至造成室內人員傷亡。
3.房頂或房屋邊上通常放置一根很高的木桿來架設電視天線和衛星接收天線,不經意間就形成了一個接閃器,也給雷災留下了隱患。
4.由于農村地域廣闊,在農村里有好多高大的樹木,近年特別是含水量較高的樹木在農村里有好多農民屋前屋后都生長了,其很容易遭受雷擊,告別是生長時間較長較高的樹木更容易遭雷擊。有時,雷電流也通過大樹的根基串入院內、室內,造成家禽與人員的傷亡。
5.在農村,由于部分村民的樓頂也安裝上了漂亮的避雷針,很多村民錯誤地理解了避雷針,認為只要買一個避雷針放在屋頂就可以避雷了,卻不知道避雷針是引雷針,沒有好的接地和引下線,根本就起不到防雷效果,反而增加了直擊雷概率。
6.隨著農村經濟收的提高,在富裕的農家房頂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和金屬水塔,但未做任何防雷處理就投入使用。也給雷災以可乘之機。
三、農村防雷的解決辦法
(一)引導農民破降迷信思想,認識到雷電是大自然中大氣放電現象,雷災只是一種自然災害;別外在修房造屋時盡量選擇非雷擊區域建房。那些地形位置相對較高,突出周圍地貌;河沙與山石交界或水田與山石交界的地方;處于上升氣流的迎風面方向;以及地下有金屬礦藏的地區等。上述這些地方都屬于“多雷擊區”,應盡量避免在以上地方選址造房。
(二)增加避雷設施,最經濟和實用的就是短針加避雷帶,新建房時應注意房屋預制板的鋼筋應焊接在一起,用扁鋼將每一塊預制板相連,最后從兩個屋角引下與接地極焊接。接地極可采用2米的鍍鋅圓鋼,離房屋外墻1米左右,每隔4米打一根到土里,然后用鍍鋅扁鋼連接焊接在一起就是接地體了。為了保證安全,接地體上端應有0.8米以上的土屋覆蓋。
(三)建房時,金屬門窗要與接地體用鋼筋焊接在一起。這樣人在屋內當外界有雷雨急對流天氣時,也是非常完全的。
(四)農村的外線入戶基本不可能與城市內一樣的地埋走線,但可以利用標準的絕緣子,在入戶前的最后一根電桿上將絕緣子鐵腳接地,以限制入戶雷電壓的幅值。
(五)室外電視天線如無法采取有效的直擊雷保護,那么在雷雨天氣時建議最好不要收看電視,并將電源與天線插頭拔下為好。
(六)屋頂如有太陽能熱水器等一些設備時必須做防雷處理,可以將其金屬外殼與房屋避雷帶作等電位連接。連接應采用焊接的方式,且有兩點以上的焊接。并且在雷雨天氣不要使用。
四、結束語
搞好農村防雷減災工作,需要各級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作為防雷工作者更要深入研究本地區的雷電活動規律和本地區的雷電分布規律,提出切合本地的農村防雷方案。同時,防雷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氣象部門應進一步做好雷電預警預報,提高其準確率。使農民在雷雨天時不到野外勞作和提前做好雷電防護。防雷中心應加強對農村建房的防雷安全技術指導和竣工驗收。普及雷電防護知識,讓廣大農村的雷電作廢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參考文獻:
[1]梅忠恕,農村防雷保護措施要點中國防雷[J].2007.4.
[2]梅衛群、江燕如,建筑防雷工程與設計[M].氣象出版社.
[3]蘇邦禮等編著,雷電與避雷工程[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