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建忠
2008年是非凡的一年。全球金融海嘯,股市大跌,房市冷清,各國央行被迫聯手降息救市,讓人深深體驗經濟蕭條。而中國在全球的政治、經濟作用,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12月初舉行的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一向是美國給中國上市場經濟課的局勢發生了變化。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埃斯沃·普拉薩德表示:“這場金融危機的一個結果是:在金融或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美國不再占據給中國上課的高地。”
21世紀才經過不足9年,世界的經濟格局就發生如此變化。上半年還是原油價格高掛,房市股市泡沫嚴重;下半年就原油暴跌,房市股市面貌全非。在這全球經濟嚴重蕭條、一片失業風中,書業怎能獨存,不感受到冬天的寒冷?
經濟蕭條已經在書業顯現
12月初公布的美國11月失業率創下了1993年10月以來最高,達6.7%。這不僅僅是通用、福特等幾家汽車公司即將倒閉的結果,更有書業大幅裁員的“貢獻”。美國著名的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和托馬斯·納爾遜出版公司等大公司相繼公布裁員計劃,相信這才是書業裁員浪潮的開始。而培生集團采取凍結薪水增長,降低各種生產成本,以保證讓更多人有工作的做法,算是比較有良心且深得員工贊賞的。像哈珀·柯林斯這樣僅僅是減少已經刊登出的2009年廣告招聘人數,在歐美出版公司中更是少而又少了。世界第一大出版公司——蘭登書屋,則凍結了員工養老金增長計劃。隨后,麥克米倫出版公司美國分公司也決定凍結薪水增長,員工薪水保持在2008年的水平,這已經很不錯了。
無獨有偶,報業和期刊的日子也不好過。英國《每日電訊》趕在圣誕節前,解雇了50多位編輯,作為最新一次裁員的啟動。一些在《每日電訊》工作十多年的資深編輯也未躲過此劫。著名的《紐約時報》集團日前向美國證券交易所提交報告顯示,集團目前僅持有4600萬美元現金,但欠債4億美元。有消息說,已經收購了《華爾街日報》的母公司道瓊斯的傳媒大亨默多克,或許又將目光瞄準了正處于困境中的《紐約時報》。
至于銷售圖書的一大有生力量——超市,也正遭受空前的經濟危機。據英國《每日電訊》報道,在過去的一年里,英國約有1000多家非食品零售商倒閉,再也感受不到圣誕節的旺季銷售了。尤其是較大規模的英國沃爾沃斯連鎖店的即將倒閉,確實對書業銷售有很大的影響。
歐美圖書銷售下降,已經是不爭事實。奧巴馬當選美國新總統,也沒有給美國帶來新一輪圖書銷售增長。有著一年圖書銷售三分之一量的圣誕節旺季,雖然給人以許多期望,但11月底的旺季前哨戰揭示,英國圖書銷售量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5%以上。美國第二大圖書連鎖店鮑德斯書店在第三季度的業績報告中,更是公布了銷售比去年同期下降10% 的事實,以至于不得不取消出售的計劃,因為這個時候談論出售業務,無疑只能獲得最低價格。美國第一大圖書連鎖店巴諾書店,第三季度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4.4%,而且預計第四季度下降6%~9%。
作為經濟困難時期的一大應對措施,各家出版公司都采取了降低成本的辦法來過冬。所有供貨合同都要經受仔細的核算與反復的討價還價;預付稿酬到出書時間要縮短,以便提高公司存款金額;一些會議和儀式的參加費用,更是要經受“顯微鏡下”的檢查;社內人員的差旅費也盡可能控制;印刷費用、運輸費用也要精打細算了,不再是印刷質量第一,運輸速度第一。
不過,金融海嘯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對書業并非沒有一點機會。首先,失業人數增加,下崗的白領肯定會引發新一輪回高校“加油充電”的高潮,這對于高校培訓教材和科技圖書的銷售無疑是利好。其次,就是在經濟衰退和金融出現動蕩之際,世界各地的出版公司都開始關注金融和經濟類圖書,特別是此次經濟衰退和金融動蕩的研究類圖書。它們或是各大報刊著名記者(特別是華爾街日報的專欄記者)對金融動蕩的真實記載或回顧,或者是金融動蕩事件背景故事,再或是著名經濟學家、大企業老總、投資公司老總如是說等真實故事。市場經濟理論的再研究,不一定很快能出令人信服的成果,但這些經濟實例,肯定是最受人歡迎的。比如最近一本有關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訪談錄,雖然要在2009年1月出版,11月就吸引各國出版公司洽談版權翻譯。現在,世界各大出版公司,如企鵝出版公司、蘭登書屋等,都在忙于策劃購買著名經濟學家、金融高級研究人員和著名報刊記者的一些金融和經濟類非小說圖書出版權。也許,最近一段時間內的暢銷書就在這些題材中。
內容數字化仍是書業的最大挑戰
雖然內容數字化這幾年是雷聲大而雨點小,談論多而實務少,但這并不代表數字化尚不對傳統書刊構成威脅。相反,數字化勢頭正旺,而且已經在向出版各塊滲透。
仔細分析,內容數字化有這么幾種:電子圖書閱讀器類型,如以iPhone手機為代表的電子圖書閱讀器,以Kindle、索尼、iLiad為代表的電子圖書閱讀器,以任天堂游戲機為代表的電子圖書閱讀器;海量數字圖書館,如歐洲虛擬博物館(Europeana,也有稱歐盟數字圖書館)和谷歌圖書掃描工程等;網上教學資源的開放性解決平臺,如約翰·威立的WileyPLUS,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件(Open Courseware),以及澳大利亞幾家知名大學的教學平臺;勵德·愛思唯爾集團和施普林格出版社的科技數字內容平臺。當然,像按需印刷,僅僅是電子圖書銷售的一種新服務而已。
1. 電子圖書閱讀器類型
在亞馬遜Kindle、索尼、iLiad三種電子圖書閱讀器中,Kindle銷售數量最大,索尼次之,iLiad最少。雖然他們功能大致相同,但各有強處。綜合起來,價格是一大區別外,Kindle略占資源先機。Kindle有其網上書店支持,如果配以圖書評論資源,加上在銷電子圖書品種,以及網上書店打折力度,肯定最受讀者歡迎。但這幾種電子圖書閱讀器,有一不可忽視的短處,就是價格昂貴。比如,已經銷售一空的Kindle電子圖書閱讀器,據說其二代要900多美元,這與大多數圖書銷售商期望的100英鎊以下有較大差距。
iPhone強于圖片、地圖和聲音,這與其首先是通訊工具——手機有關,自然其上網功能也是很強的。這就使它處于后問世而發制于人的地位。有人說,iPhone必然擊敗Kindle電子圖書閱讀器。事實是,iPhone一開始進入Kindle等控制的領域——圖書閱讀,就廣受讀者歡迎。從2008年七月開始,蘋果公司的iPhone專賣店向iPhone用戶提供一個Stanza的圖書閱讀應用服務,目前已經有39.5萬次下載的記錄,而且以每天5000種平均圖書安裝速度在增加。iPhone比Kindle強,強在它的用途多。電子圖書閱讀功能對于iPhone來說,就像其GPS導航、股票操作、攝影等,都是它的一個附帶功能,而它的附帶功能也是技術非常到位,比如顯示屏,比如聲音。自然,如果考慮性價比,iPhone絕對是物有所值的。
游戲巨頭任天堂最近推出的新款掌上游戲機,利用其雙屏幕來達到閱讀電子圖書的目的。但考慮其他電子圖書閱讀器都要200美元以上,其18美元的價格就非常有競爭力了。通過WiFi連接,該掌上游戲機還能下載電子圖書。當然,游戲機真的用來閱讀電子圖書,那是有些本末倒置。只是,年輕的一代不玩任天堂的游戲機,還是很少的。如果真的有這么個附帶作用,一是孩子可以用來說服他們的父母給其買游戲機,二是玩膩游戲看看書,換換口味還真的可能是一大用處。
2. 海量數字圖書館
歐洲虛擬博物館是由歐盟發起的,由歐盟27個成員國政府組織,各大圖書館參與,其文獻量是驚人的。據說,1000多家文化機構同意將他們的文獻免費放到該虛擬圖書館。至于資金,除了歐盟每年提供200萬歐元外,也鼓勵私人投資加入。歐洲虛擬博物館發起時,號稱將有200萬的圖書、期刊、錄音、照片等文獻館藏,目前正在擴展。顯見,其對圖書業的沖擊也是巨大的。
至于谷歌的圖書掃描工程,它是在書業一片反對聲中成長的,現在又增加了期刊文章。考慮到全球各大圖書館紛紛與其簽訂加入掃描工程的協議,加上其在搜索引擎方面的優越地位,估計它將成為內容搜索的巨無霸。
海量數字圖書館對于圖書業的沖擊是巨大的,其引發的保護版權和方便大眾知識獲取間的沖突,就是媒介和司法要考慮的問題。是支持作者和出版社的著作權,還是鼓勵谷歌為方便讀者獲取知識的掃描項目,或是達到沖突雙方的平衡,也許是書業近幾年要解決的一大矛盾。
3. 網上教學資源的開放性解決平臺
約翰·威立的WileyPLUS,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網上教學解決方案平臺,學生在這一平臺可以全文閱讀網上版教材,自動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評分,為自己在課堂必須做的演講提供素材,管理本課程的學習進度,迅速獲得本課程的相關資訊,記錄自己的全課程學習情況。所以,試用的學生中有80%喜愛這一平臺。
不同于約翰·威立的WileyPLUS,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件(Open Courseware)不是由出版社組織的教學資源,它是由大學自發形成的各開課課件資源,但因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影響,各學科的其他國家高等教學人員都重視麻省理工學院這一教學平臺,促成其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正是有了這一平臺,全球高等教學人員可以享受同一高水準的教學資源。而且,很多教學資源都被翻譯成其他語言版,供大家免費使用。
其他,諸如澳大利亞幾家重點大學,或是香港公開大學,他們采用的網上教學系統,基本有相似的基礎,只不過影響大小而已。
4. 全球網上科技數字內容平臺
勵德·愛思唯爾集團推出的ScienceDirect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醫學全文數據庫之一,其直觀友好的使用界面,使研究人員可以迅速鏈接到Elsevier出版社豐富的電子資源,包括期刊全文、參考工具書以及圖書系列等。用戶可在線訪問24個學科2200多種期刊、數千種圖書,查看800多萬篇全文文獻。目前在全球范圍內,ScienceDirect獲得了134個國家1100萬科研人員的認可,每月全文下載量達數百萬篇,截至2006年11月14日累計全文下載量已突破10億篇。從2000年起,ScienceDirect由中國CALIS工程中心組織集團購買。目前,已有170多所高校、中科院 、國家圖書館等機構加入ScienceDirect中國集團。
施普林格推出的SpringerLink 是一個專為科技及醫學研究人員設計的數據庫,系統在1996年啟用,其后穩步發展,至今成為全球最大的科技及醫學信息在線數據庫。今天,SpringerLink的內容橫跨各個研究領域,涵蓋不同學科,提供超過1700種經同行評閱的期刊和20000余本在線電子書,且每年增加超過3000本電子書、電子參考工具書和電子叢書。SpringerLink 目前服務全球600個集團用戶、35000余間機構,并為200000位用戶提供出版提示服務。
那么,內容數字化在2008年為什么還不是出版業的主流呢?專家認為主要問題在于:一是利益的再分配問題沒有解決,傳統的“作者-出版社”利益分配關系究竟會如何演變,大多數書業人士心里沒有底;二是電子圖書如何定價,出版社心里沒有譜;三是作者如何獲取利益,特別是現在流行的數字內容捆綁式銷售,或者是免費提供內容僅賺廣告費模式;四是版權的地域如何劃分;五是紙質書與電子圖書的關系如何處理;六是出版的龍頭是“作者”,或是“出版社”,還是“電子圖書閱讀器制造商”,或是網站這類IT企業。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出版社和作家的積極性就不會高,數字出版的發展就不會很快。有的出版社更是認為,低利潤是數字出版業務發展的最大障礙,搞出版經營還得靠紙質版。作家更是擔憂,他們的稿費會越來越少了。
版權仍是全球關注的熱點
一方面互聯網促進了各國間圖書的版權貿易,另一方面新的IT技術又給版權保護帶來了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業內有:跨國出版企業的版權如何對待,網上圖書銷售的區域如何限定,全球網上盜版如何解決,跨國家和地區的反盜版工作如何開展。在業外有:知識的免費獲取和“作家-出版社”的利益間矛盾如何解決,IT產業、作家、出版社、書商間如何進行利益再分配。
事實是,現在國家與國家間的圖書版權貿易一直在增長,這主要是各國在圖書出版實行開放政策的同時,各國政府也支持圖書“走出去”。說起圖書“走出去”,不僅僅是中國有此推廣計劃,其他國家也有此計劃,比如荷蘭文學創作和翻譯基金會就資助中國出版社翻譯他們推薦的文學作品,比如法國政府的法語推廣計劃。
當然,版權沖突,從2006年起就主要體現在英國和美國間,這兩大出版大國,為了搶占歐洲出版地域,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現在,這股風又刮到英聯邦國家。關鍵是兩國的英語版圖書,一是存在銷售差價,二是美國的網上書店銷售優勢一直對英國構成威脅。所以,英國總是處在被動的狀態下與美國進行抗爭。特別是歐洲有些國家的圖書銷售法律規定不得打折,如果放任亞馬遜網上書店的大舉進入,原價銷售的法律就無法實施。假如亞馬遜網上書店對不同國家的讀者課以不同的進口關稅,加上海外去送費,那么亞馬遜就無法以價格的優勢向海外讀者銷售圖書。這就是網上書店圖書銷售的區域之戰根源。
盜版是永遠的,反盜版是相對的。雖然亞洲和東歐的盜版現象比較猖狂,但相對美國本土的盜版總值,還是要小得多。不過,在美國和英國,出版巨頭們總有辦法對付。在海外,沒有其他國家的法律支持和政府的配合,反盜版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特別是在現在有了互聯網,第七本哈利·波特小說正式出售前,網上就有英語電子版流傳了,這真是傳統圖書出版的不幸。
但以上版權問題還不足以讓出版人寒心,因為版權法是支持出版人的。令出版人寒心的是,IT產業對圖書進行掃描,建立海量內容數據庫。可憐的出版人,這回沒有獲得公眾和媒介的支持,因為IT產業打出的是向所有讀者免費提供信息——圖書內容,這是無國疆無民族歧視無地域限制地傳播知識,是有利于全球文明進步的。為什么公共圖書館的圖書可以讓讀者免費閱讀,而IT產業建立的海量內容數據庫就不能向讀者免費提供內容?這實在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此,出版業幾次與谷歌的官司,都沒有獲得什么實質性進展。那么,如果谷歌的做法是合法的,“作者-出版社”的利益如何保證?“作者-出版社”的利益無法保證,那又有誰愿意再來搞出版,信息生產的延續又如何進行?這實在是版權法要考慮的重大問題了。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出版社提供的電子圖書,只能獲得很小的收益,而IT產業的電子圖書閱讀器卻以200美元以上的價格在銷售。真的不知道是誰在賺取閱讀的錢了,是因為閱讀器值錢,還是圖書內容在支撐閱讀器暢銷了。
國際書展交易功能日趨弱化
2008年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是土耳其,雖然法蘭克福書展堪稱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書展,被稱做出版業的“奧運會”,雖然土耳其2008年推出的會標是強調多色彩的融合,但效果并不明顯,以英語為主流語言的出版物還是會展的主要看點,其他語種展臺頗為冷清。
事實是,會展的交易功能在逐漸削弱,而交際和展示的功能在增強。大多數人在展臺洽談,并不一定是版權貿易,更多的是聊天。而沒有參加交談的,未必做的交易少。這全因為互聯網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小小”的地球村。
許多編輯早已將視線盯在各個網站。一本講述比爾·蓋茨、巴菲特和其他世界著名經濟名人間的談話書Creative Capitalism,西蒙&舒斯特還沒有出版,各個語種的版權就一一銷售而盡。這并不是借助于書展的威力,而是互聯網促成的結果。
不過,書展還是有其魅力,只是各種高級論壇和技術展臺更吸引出版人的視線。
當然,2008年全球書業是豐富多彩的,只是少了哈利·波特小說的火暴,在面臨金融海嘯、數字化技術的沖擊和版權問題下,很少再能有什么主題引人關注了。
結束語
2008年在諸多金融和經濟問題的懸而未決中過去了,大家對2009年都寄予很大希望。許多經濟人士說,更困難的日子會是2009年上半年。也許,經濟會在2009年下半年回升;也許,這種困難會延續到2010年。
各行各業都在經受經濟衰退的磨難,書業又怎么能獨存?但總如股市名言所說的,機會總是在下跌過程中產生的,所謂置之于死地而后生,何況我們的書業還沒有這么糟糕。書業的機會在于新的內容、新的技術和新的經營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