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東
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順利向前發展的關鍵,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中共中央黨校作為黨的最高學府,承擔著培訓和輪訓黨的高中級領導干部的重任。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副主席王震曾擔任中央黨校校長近5年時間,為黨的干部培訓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篳路藍縷建新制
1982年4月,戎馬一生的開國上將王震接受了一項新任命:出任中央黨校校長。
王震出任中央黨校校長未及半載,9月,中共十二大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迎來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春天,改革開放的思路已定,而歷經曲折的中國共產黨此時也面臨著新的考驗:如何才能領導好這場亙古未有的深刻變革。鄧小平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加強黨的建設是改革事業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中共十二大根據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制定了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培養講政治、懂全局、善于治黨治國的領導人才尤為重要。為此,中共十二大提出了改革領導機構和干部制度,對干部進行正規化培訓的任務,要求各級黨校按照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需要,擔負起對干部進行正規化培訓的任務。
王震到中央黨校工作后,就開始深入各個部門進行調查研究,探索改革黨校教育的新思路。中共十二大召開后,如何貫徹落實十二大精神,實現黨校教育的正規化,成了縈繞王震心頭的一件大事。十二大閉幕后僅僅5天,王震就及時主持召開了中央黨校校委會,要求抓住貫徹十二大精神的有利時機,積極推進黨校教育的改革工作。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王震深諳毛澤東這句話的精髓。他認為,若想順利推進中央黨校的改革,必須摸清中央黨校和各級黨校的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改革。11月30日,王震帶領從中央黨校各部門抽調的業務干部組成的調查組開始南下,奔赴湖北、湖南和廣東三省進行調研。調查組同當地黨委、組織部、宣傳部以及黨校的同志進行座談,傾聽各方面的呼聲和要求,深入研究如何開展并加強黨校教育正規化的工作。參加調查組的一位同志后來曾回憶說:“白天我們去了解情況,晚上王老都要在他的房間開個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反饋。有時會開得很長,工作人員一再提醒他需要休息了,但是他仍然毫無倦容,堅持聽完匯報再休息。”這位70多歲老人孜孜不倦的精神,讓調查組成員領略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務實的工作作風。
在王震的帶動和鼓舞下,中央黨校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于10月25日向中央提交了《關于中央黨校今后教學工作的意見》,就招生對象、班次設置、招生工作、課程設置、考試制度、教師隊伍和教材建設等問題,提出了系統的改革意見和建議。中央于02月10日將此報告轉發全國,并作出了重要批示。為了及時貫徹中央批示精神,王震向中央建議召開第二次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經中央批準,成立了由中組部、中宣部、中央黨校及國家計委、經委、勞動部、人事部、財政部、教委和總政治部負責同志參加的會議領導小組,負責會議的籌備等具體事宜。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此間王震又一次帶隊赴廣東、湖南和湖北等省作調查,對基層情況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0983年2月22日,第二次全國黨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陳云、葉劍英對會議的召開和干部培訓工作作了重要指示。王震主持會議并作了主題報告,就新形勢下干部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重視黨校在干部培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提出了要求。這次大會開得非常成功,非常鼓舞人心。一些代表感慨地說:黨校教育正規化改革,“戰爭年代不能辦,建國以后沒有辦,十年動亂沒法辦,十二大以后必須辦”。這句話道出了與會代表的共同心聲。
同年5月3日,根據第二次全國黨校工作會議討論的結果,中央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9月0日,中央黨校隆重舉行了實行正規化教學的第一期開學典禮,正式開始實施正規化方針。一大批領導干部走進中央黨校接受正規化、系統化的培訓和輪訓。他們許多人此后都走上了重要的領導崗位,挑起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王震在中央黨校正規化教學扎實開展起來以后,仍然不斷總結經驗,本著邊設計、邊實踐、邊總結、邊完善的精神,不斷推進黨校的教育工作。
實事求是樹新風
“實事求是”是中央黨校的校訓。1943年02月,中央黨校學員自己動手,在延安興建了中央黨校大禮堂。當時兼任中央黨校校長的毛澤東,為大禮堂的落成題詞“實事求是”。這個校訓是中央黨校辦學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風、教風、學風的內核,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了中央黨校的特點、風格,同時也反映著中央黨校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鄧小平曾經說過:“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可以說,在新時期培訓和輪訓黨的高級干部也離不開這一條。王震在任中央黨校校長期間,不僅將“實事求是”這個校訓始終牢記在心頭、掛在嘴邊,更重要的是落實在實際行動上,大力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對黨校的教學,王震強調一定要注重調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他說: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原則,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取之不盡的法寶。毛主席的偉大貢獻之一就是幾十年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同志也反復強調,要恢復我們黨的這個光榮傳統。理論聯系實際,也是黨校教育的根本方針。1983年5月,王震在中央黨校校委擴大會議上再次強調,黨校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黨校的教員在講課或寫書的時候,既要有科學性,又要有針對性。要結合歷史背景和現實情況,作理論上的說明,使學員聽了你講的,看了你寫的書,能夠受到教益。理論聯系實際是黨校每個教學人員應隨時注意的。科研方面,他提出要研究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中為主。另外,他還敏銳地指出:我們面臨著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黨校教師也要注意研究、密切注視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趨勢。王震對黨校教學和科研提出的要求,其思想紅線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學風。
為了促進黨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王震時常請一些教師到他的家里促膝長談。1983年11月的一天,幾位教師又如約來到他的家中,向他請教問題。談話中,王震說,今年是毛主席誕辰90周年,我們應該好好紀念。他介紹了與毛澤東相識、相知的過程,講述了在毛澤東領導下工作的點點滴滴。突然,他話鋒一轉,說抗戰時期最令他難忘的是與毛澤東進行的一次關于三五九旅組建南下支隊的談話。他說:在這次談話中,毛主席從國內外形勢談起,闡述了黨中央決定組建南下支隊的戰略部署。談話后不久,黨中央正式決定,由三五九旅抽一部分主力部隊,組成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游擊支隊,也就是南下支隊,王震擔任司令員,于0944年10月9日開始了南征。南下支隊創建五嶺抗日根據地的重大戰略部署,雖然由于形勢發生根本變化未能實現,但是它在兩年時間內,南下北返,經過晉、豫、鄂、湘、贛、粵、陜、甘八省境地,跋涉近0萬公里,克服了嚴寒酷暑和高山大河等自然險阻,經歷了111多次血戰,英勇地打擊了日偽和蔣介石的反動軍隊,在千百萬人民群眾中撒播了革命的火種。毛主席稱它是“我黨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征”。
王震戎馬一生,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軍史、活黨史。他與毛澤東的這次談話是在兩人間進行的,中央檔案并無記載,所以他的回憶對研究這一時期的黨史、軍史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此后,這幾位教師又多次與王震交談,寫了篇關于這段歷史的稿子。經王震反復核對、仔細推敲,最終以《一個重大的戰略部署:憶毛澤東同志在組織南下支隊時的一次談話》為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為后人留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珍貴史實。通過這件事,讓黨校廣大教師領略了王震實事求是的學風,為中央黨校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起到了帶頭和表率作用。
為了更好地貫徹實事求是學風,將理論聯系實際貫徹于黨校的教學和科研之中,王震在強調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同時,大力號召教員和學員到基層去,到群眾當中去,作扎實的社會調查。他說,教師要定期出去搞調查,從理論上分析、說明和解決實踐當中提出來的問題,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他倡導教師到工廠、農村和改革開放較早的城市去調查研究。他還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多次帶領一些教師外出調研,親自為教師的調查研究創造條件。為了及時掌握黨校教育改革的第一手材料,他還多次召集教師和學員座談會,讓大家暢所欲言地談意見、談問題、談看法。王震還不無憂慮地殷切指出:在黨校教育中,在新形勢、新任務面前如何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對我們來說是個新問題,要邊實踐邊總結,逐步摸出一套辦法,使之系統化、制度化;要看到若不認真解決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黨校的工作就不能很好地前進。
從1983年開始,在王震和中央黨校校委的大力倡導下,中央黨校形成了一項調查研究制度,而且發展成為黨校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一直堅持到現在。每年圍繞國家和社會建設的重大問題,中央黨校的教員和學員都會奔赴各地進行深入的調研,其中形成的許多報告為中央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殫精竭慮抓隊伍
人才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黨校的性質、職能和擔負的任務,決定了人才在黨校工作和黨校事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師重教聞名的王震,對這個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在第二次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他說:列寧曾經在給喀普里黨校的一封信中指出,學校的真正性質和政治方向,是由教學人員決定的。毛澤東同志也曾說過,一所軍事院校,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校長、教員和規定教育方針。王震由此鮮明地提出,搞好黨校教育,關鍵就是要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他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
制約黨校教育發展的一個瓶頸是師資不足。為此,王震提出了采取多種途徑擴大師資的辦法:一是聘請國內著名的理論家、科學家和中央國家機關領導同志兼任中央黨校教授,或作專題報告;二是黨校自己培養師資,尤其是對年輕教員要特別加強培養,多創造到校外或國外進修的機會,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機制和環境;三是引進新鮮血液,選調一批博士、碩士,充實到黨校教師隊伍之中。
教師有了,還面臨著如何將他們培養成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隊伍的問題。王震經常用列寧關于“學校的真正性質和政治方向是由教學人員決定的”思想,教育廣大教師充分認識自身的重大責任;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經驗,教育廣大教師堅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用延安時期優秀教師的高尚情懷,勉勵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用他自己勤奮學習和思考的切身體會,勉勵大家認真讀書,嚴謹治學,向學員傳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之道。他的言傳身教,對于端正黨風、學風和文風起到了表率作用。中央黨校的教師向來以政治素質過硬而受到社會各界的褒揚。
為了提高中央黨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成果,增強學員的接受能力,王震對應用電化教學等新興教學手段也極為重視。這顯示出他思維的前瞻性。1982年6月,在聽取有關開展電化教學和教師工作中一些問題的匯報后,王震就提出要建設一整套的閉路電視系統,建設有線廣播網,建設全校的電視會議的對講設備,建設衛星電視天線接收等電化教學設備。這些設備在今天看來已經都是“小兒科”了,但在當時可是很先進的。王震說,黨校搞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不能搞低水平的,要盡可能搞先進的,要有總體規劃。在他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中央黨校配備了當時在全國屬于先進的電化教學設備和語音教學設備,新建和安裝了程控電話,為黨校運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和科研創造了有利的物質條件。中央黨校現在的一些老同志,談到當時初次使用這些設備時的情景,激動的心情仍然溢于言表,仿佛那還是昨日之事,歷歷在目。
王震把歷來關心群眾生活的好傳統也帶到了中央黨校。來校不久,他就親自下到學員食堂和伙房查看,了解伙食情況,勉勵后勤的同志搞好工作,保證學員和教工的健康。為了增加膳食營養,他建議多給學員、教工吃一些豆制品,并親自幫助解決豆制品的原料問題。在物質已經較為豐富的今天,這已經不算是什么大事情,但這一舉動在當時卻溫暖了許多人的心。王震對黨校教職員工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也極為關心。1985年春節后,黨校有一位青年教師的妹妹在探親返家途中走失了,全家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把這件事向王震作了匯報。王震極為重視,親自批請公安部門盡快幫助解決。后來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終于在貴陽找到了。這件事,不僅該同志全家非常感激,其他知道這一情況的同志也深為感動,在黨校內一時傳為佳話。中央黨校的同志們說:“王老總是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同我們心貼心,備感親切和懷念。”
從1982年4月到1987年3月,王震擔任中央黨校校長將近5年時間。這5年,堪稱中央黨校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凝聚著王震的心血。1983年7月,王震在同中央黨校高中級離休干部研究班學員舉行座談時,飽含深情地說:“擔任干部的共產黨人,職務不要實行終身制,但共產黨員的責任是終身的。”王震正是這樣忠實地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