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潔
丹麥的發展模式恰恰證明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可持續發展政策的不斷改進,實踐環保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實現雙贏。等到節能方案幫人們省了錢、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促使經濟進一步增長之后,節能意識也隨之更加深入人心。
從一個完全依賴能源進口的丹麥,到一個“全歐洲最節能”的丹麥,歐洲“環保標兵”丹麥一直以其獨特的增長模式為世人提供良好的參照模板。2005年,丹麥的GDP比1990年增長了75%,能源消費增長卻幾乎為零,這一奇跡般的增長模式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2008年11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以及氣候與能源部長康妮·赫澤高相繼訪華,著力推介其引以為傲的“丹麥模式”。11月10日,康妮在其下榻的酒店接受了本刊的獨家專訪。
丹麥經驗
《南風窗》:丹麥在風能開發上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我們知道,北海油田已經能為丹麥提供充足的石油。在此情況下,丹麥大力發展風能的動力是什么?
康妮:丹麥的風能利用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過程。丹麥歷史上是一個自然能源缺乏的國家,這迫使它成了世界上最早開始進行風力發電研究的幾個國家之一。丹麥的風力發電研究始于1891年,中間幾經沉浮,到1972年,北海油田的開發使丹麥不但實現了能源的自給自足,而且成為歐洲第三大石油輸出國。但隨后爆發的石油危機,使丹麥切身感到了過度依賴石油的風險,政府制定了第一個大力開發風能能源計劃,進行能源戰略轉型,一度甚至頒布臨時法令,禁止私人車輛在周日行駛。
基于自身資源條件,風能成為丹麥境內首要替代性能源。1991年,丹麥第一個風力發電廠投入使用。至2007年,風電占丹麥總發電量的20%,10年間增加了一倍,而成本比1970年下降了70%。丹麥能源署預計,到2025年,50%的發電量將來源于風能。目前丹麥全國有6000多臺風機,鑒于國土狹小,陸地上風機總數增加的空間不大,丹麥現已把發展的重點轉向了海上風電場。與此同時,丹麥在秸桿等生物質發電領域領先于全球。
《南風窗》:很多中國人認為,實踐環保會降低經濟發展速度,在丹麥,實際情況是怎樣的?
康妮:丹麥的發展模式恰恰證明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可持續發展政策的不斷改進,實踐環保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實現雙贏。30年來,我們的能源消耗增長緩慢,卻增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令我們的失業率低至1.6%。同時,清潔能源技術領域也成為丹麥最活躍的出口部門,丹麥被稱為最佳投資地,是全歐洲最節能的國家。
能源結構的改變還帶來了多項可喜的副產品——旺盛的能源技術出口和數萬個新增就業崗位。目前,世界10大風輪生產廠家有5家在丹麥,全世界60%以上的風輪制造廠都在使用丹麥的技術,丹麥產的風能渦輪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0%。2007年,僅風能渦輪機產業就為丹麥創造了2.8萬個就業崗位,銷售額達7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為出口,其他能源技術亦表現不凡。據丹麥工業聯合會統計,丹麥2007年能源技術出口額為580億克朗(約合98.6億美元),年增長率8%,是總出口增速的4倍。
《南風窗》:在發展風能上,丹麥政府提供了哪些政策支持?
康妮:丹麥是世界上首先設立環境部的國家之一。今天無論哪個黨派執政,在重要的社會政治決策中,環境都占中心地位。1976年、1981年、1990年和1996年,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次能源計劃。
為了鼓勵風能事業的發展,使風電投資具有吸引力,丹麥實施了各種形式的優惠政策,如對風機制造廠商和風電場業主給予直接補貼、稅收優惠和資助等。在丹麥,不論使用什么發電,對所有電力都征收二氧化碳稅,為避免向風電等再生能源征收稅,政府采用了稅收返還的方式。1999年3月,丹麥議會批準丹麥的再生能源配額制,要求再生能源在2003年底達到供電量的20%,如果用戶達不到指標,將通過供電商強制電力用戶均攤來實現,即供電商購買再生能源的電力至少要達到20%,而用電量的增長將增加再生能源的供電量。
《南風窗》:目前,很多環保組織倡導人們用乙醇等生物能源來代替汽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但生物能源的種植會減少糧食的種植面積,造成糧食短缺,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康妮:事實上,歐盟正在為生物質燃料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標準,試圖鑒別好的生物質燃料和壞的生物質燃料并推廣前者的使用。有些生物質燃料對于環保來說并無大礙,有些則不然。那些對環境可能造成危害的生物質燃料應該被排除在市場之外,我們應當對此格外小心。2008年初的糧食危機已經讓人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多關注。除了用糧食提煉的乙醇,棕櫚油和生物質柴油都有不可持續性的特征,而丹麥大量使用的秸稈是非常高效、環保的生物質燃料。
如何提高環保意識?
《南風窗》:解決環保問題的關鍵之一是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在這方面,丹麥做了哪些努力?
康妮: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丹麥人100%地依賴于石化能源,是嚴重的石油危機改變了這一切。我們開始關注節能,開發中央供暖系統,加強廢物利用,并更加依賴于可再生能源。今天,丹麥17%的能源消耗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地能、潮汐能、生物礦和生物氣。我們向民眾宣傳能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并把能源價格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這對提高工業、企業和普通居民的環保意識是有利的,會激勵他們盡可能地節省能耗。等到節能方案幫人們省了錢、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促使經濟進一步增長之后,節能意識也隨之更加深入人心。
《南風窗》:那么應該如何調控能源價格?
康妮:比如,通過燃油稅的形式令汽油價格不菲,那么,消費者在挑選汽車時就會更加偏愛節能車型,還有些國家會給選擇節能方案的企業以稅務優惠。
《南風窗》:環境屬于公共物品,具有集體消費的特征,很難嚴格分割責任,因此人們天然地傾向于不珍惜環境。要解決這個問題,國際上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康妮:首先就是我剛才所說的通過價格機制來促使節能。其次,以我們的經驗來看,人們對氣候變化了解越多,就更加愿意珍惜環境。我相信向人們解釋珍惜環境的理由并不困難,如果地球需要在未來支持90億的人口,我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尋找節能方案和更智能的方案。人們終將意識到,在資金和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浪費資源是愚蠢的。政治家們有責任向人們解釋這些,讓他們了解到自己是如何與環境緊密關聯的。
中國的挑戰
《南風窗》:中美現在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居世界前兩位的國家,而美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中國又因為是發展中國家而不必承擔強制性減排責任,您怎樣看待和評價這一現象?
康妮:國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不得不在這個領域
做出更多的貢獻,它應該立即著手開展節能方案。現在的問題是,只要美國不節能減排,中國就不會節能減排,因為中國會問,為什么是我們?我相信由奧巴馬主導的新政府會更好地意識到這一點。并且,節能減排對于當前的金融危機處理也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省錢,可以創造更多的“綠色就業”機會,有專家預測,如果美國能夠更認真地對待環境問題,將在國內創造出400~500萬個工作崗位。
與此同時,中國也并不是索馬里那樣的非洲國家,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它也應該在節能減排中承擔自己的責任。誠然,歐洲、美國、日本、加拿大理應比中國做得更多,因為中國還在高速發展當中。但是,要知道,歐盟27國的碳排放量只占到全世界總量的14%,即便我們100%地削減碳排量,如果世界上其他國家不作為,也于事無補。最重要的是,大國們必須有所行動,否則全球減排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南風窗》:“先污染后治理”被很多中國人認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是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您怎么看?
康妮:我倒覺得中國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它有很多前車之鑒可以參照,又有先進的技術可以利用。所謂“先污染后治理”都是我們這些歐洲國家所經歷過的,我們也是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對環保認真起來。我們的經驗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代價非常昂貴,并且污染時間越久,結局越難收拾。中國完全可以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盡量地縮短或者跳過這個階段,為什么不現在就使用污水處理設施?為什么不現在就為汽車排放設定標準?
《南風窗》:中國的環境問題非常嚴重。要解決它,您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康妮:從短期來看,最容易得到回報的舉措就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尤其在經濟仍然高速發展的階段。應當制定一定的標準,輔以政策支持,并有效地利用市場。在此過程中,執行能力很重要。
《南風窗》:在中國,環保部門沒有執法權,對超標排放的企業也沒有強制權,那么在丹麥,政府如何處罰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企業?
康妮:首先我們對企業設有準入條件,如果你想在某個行業有所發展,必須符合一定的排放標準才能申請進入。即便已經進入某個行業,如果違背這些標準,政府仍有權力關閉違規企業,吊銷其執照。企業對這點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也會認真對待所有來自政府的建議,否則代價過于高昂。這些都寫在法律與法規之中。
《南風窗》:您對中國的環保NGO有何看法和建議?
康妮:我對中國本土的NGO并不算太熟悉,但是我昨天剛剛和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綠色和平組織的中國代表處進行了一場氣候對話。我認為,NGO積極加入到環境問題中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與NGO保持持續聯系并獲得反饋是解決問題的良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