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袁忠海 本報記者 胡 笳
去年在臺灣刷新票房紀錄的電影《海角七號》,14日“情人節”檔期正式“登陸”,在北京、上海、南京等15個城市同時首映。盡管影院方面在上映前進行了大力宣傳,媒體也給予高度關注,但這部被譽為“2008年臺灣最好看的電影”卻并未如島內預期的那樣引起轟動。一些臺灣媒體因此抱怨說,《海角七號》在大陸受到了“冷遇”。
臺媒稱大陸反應“平淡”
臺灣《中國時報》15日用“平淡”一詞形容影片上映的反響。報道說,整個首映場人氣雖然熱鬧,卻沒有出現爆滿的盛況。以北京首映為例,300個座位的中大型放映廳,并未全數坐滿,且不少觀眾是持招待券入場。而部分同步上映的影院,則改為100人座的中小廳,間接可以嗅出影院的票房預期。
對此,臺灣《經濟日報》15日分析說,《海角七號》“遇冷”的最主要原因是“上映時間太遲以及盜版影碟泛濫”。報道說,由于上映之前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審查期,因此等影片正式上映時,很多地方早已經可以買到盜版光盤了。“只要5元人民幣就可以讓一家人觀看,人們當然不愿再買幾十元一張的電影票”。 《中國時報》認為,《海角七號》“遇冷”主要是因為大陸上映的電影版本“并非原汁原味”,一些鄉土俚語遭到刪節,“臺味盡失,笑點難以展現”,劇情也出現不連貫,使得影片的觀賞性下降。而臺灣“中央社”則說,在《海角七號》首映地之一的上海影城,同一檔期安排有6部電影同時放映,與這些強檔大片相比,《海角七號》難免顯得有些遜色。
“臺味”大陸觀眾接受難
針對臺灣媒體的這些“抱怨”,《環球時報》記者在北京一家大型影院進行了隨機采訪。趕著在首映當天就看了影片的陳先生告訴記者:“我之所以看這部電影,一是因為之前看了很多報道,都說這是難得一見的好電影;另外,今天是情人節,各個片子都非常火爆,電影院給《海角七號》安排的場次比較多,票比較好買些。即便是這樣,我們那場電影也幾乎滿座,連第一排的位置都沒剩下多少。”對于如何評價這部電影,陳先生說,他個人認為用“還可以”形容比較貼切。而讓陳先生沒有給出更高評價的,恰恰是臺灣媒體最為得意的《海角七號》濃濃的“臺味”。陳先生說,《海角七號》雖然拍得不錯,但仍然是一部臺灣本土味道很濃的電影。“閩南語對白聽不太懂,要通過看字幕來幫助理解情節”。這部電影不像大陸常見的愛情片,更像是有些愛情元素的輕喜劇。
此前已經在網上看過一遍《海角七號》的張女士,再次在影院觀看后表示:“這種文藝片還是挺能打動我的。雖然內地上映的版本刪節了一部分內容,但是并沒有讓我覺得遜色很多。以前我也在電影院里看過一些文藝片,相比之下,這部電影的上座率還算是比較高的。”《海角七號》是近年來最成功的臺灣電影之一。到去年12月止,已經在臺灣創下了5.3億元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的票房神話,成為有史以來島內最賣座的華語電影。這樣的成功使得島內許多媒體和影評人都把該片視為臺灣電影復興的標志,并令他們對該片進軍大陸市場懷揣很高期待。
影響超過影片本身
雖然《海角七號》在大陸沒有達到島內預期的“熱度”,但事實上,其影響卻早已超過了影片本身,就連影片中出現的一些小道具,在大陸也受到許多人的追捧。影片中友子送給樂團成員每人一條的臺灣“原住民手工琉璃珠項鏈”,在去年年底舉行的北京第四屆文博會上就吸引了眾多民眾,今年情人節更成為女孩子們流行的飾品。而片中的小米酒“馬拉桑”更早在去年10月就已風靡大陸市場,雖然價格不菲,但仍然在短短三四個月的時間里就銷售了近6萬瓶,成為繼“金門高粱”之后,又一個在大陸市場叫響的臺灣酒類品牌。剛剛看過電影的陳先生也表示,他對電影中的“馬拉桑”非常感興趣,“很想買來嘗一嘗”。▲
環球時報200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