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煥生
歲月如歌。年復一年,我們總是欣喜地感受到我國慈善事業一步一步向前發展。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慈善》雜志的同仁們跟全國人民一道,經歷了凍雨雪災、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和中華慈善大會,親歷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切會見出席中華慈善大會的代表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聆聽了胡錦濤同志的重要講話。我們目睹了在歷史的重大時刻,我們中華兒女若石破天驚般地爆發和凝聚的力量,其勢如氣壯山河,眾志成城。其時,人間大愛也在艱難考驗中鍛造出來。我們的記者、編輯曾不畏艱險,不辭勞頓,千里奔波,萬里顛沛,親臨現場,將用心靈感受到的人間真情真愛化為散文華章,報道賑災救難中的優秀的人和事。與其同時,這人間大愛也悄悄地積淀在我們的心靈里,強化了我們的使命感。慈善和大愛已成為我們心田中永遠的天籟。我們不能留住已逝的時光,但我們能留住永不湮滅的記憶,保住永不泯滅的激情。在未來的時光里,我們會生活、工作得充實,對科學發展觀會有更深的理解。在慈善事業中,我們要以大愛之心,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
大愛是慈善的最高境界。在賑災救難中匯集、凝結與展現的大愛這種價值觀,現在已旗幟鮮明地引領我國的社會思潮。中國文化是有深刻歷史感和人類文明互動的歷史文化,是懷有“天下為公”理念和博大胸懷的博愛文化。被學術界稱謂中國文化之源泉的《易經》說:“立人之道日仁與義?!比逝c義是中華的民族血性。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傳承和發揚中華的民族血性。賑災救難和人文奧運的成功背后正是有著這種思想文化力量。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應用于我們慈善事業,重要的是首先要懂得“關懷”這種理念.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必然包括與人,與外界融通的關懷能力的充分發展。會關懷,這是由內在精神素質所決定的。只有培養高尚情操,才會有大愛的泉眼,汩汩流出清泉,滋潤人間社會。大愛具有超越性,即超越生存以上的意義的追求。《慈善》雜志是弘揚慈善理念的,是報道熱忱助人的仁愛的,是在社會上營造人間的信心,是不斷地在社會民眾中激活良性互動,點燃激情,傳遞夢想。
慈善是一種優秀文化,是一種現代文明。在賑災救難中,我們知道了心理救援和其他涉及慈善文化深刻內涵的事。這讓我們認識到,作為慈善事業的記者、編輯,需要不斷提高文化修養,加強文化底蘊。我們懂得了大愛的崇高,又有眾多胸懷大愛的人物活在我們心里,我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會使我們一輩子不敢松動、懈怠。堅持我們心中的慈善真理,以慈善事業應有的絕色、本色來工作,率真地普及慈善、大愛的理念,宣傳那些實踐這理念的優秀人群,永遠是我們認定的精神歷程。我們深信,今年會比往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