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中華慈善大會上的講話
(2008年12月5日)
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華慈善大會在此隆重召開,這是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件大事和盛事,對于促進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發展,充分發揮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突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慈善事業和本次會議高度重視。會前,胡錦濤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了會議代表,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我國慈善事業取得的重大成績,高度評價了國內外愛心人士的慈行善舉,明確提出了新時期慈善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為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努力開創慈善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剛才,民政部表彰了2008年度為我國慈善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企業和團體,頒發了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這是我國慈善領域的最高榮譽。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做了一個很好的致辭,3位代表從不同角度交流了參與慈善事業的體會和感受,談得很樸素、很真摯,我聽后深受感動、深受教育、深受啟發。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榮獲“中華慈善獎”和“全國優秀慈善工作者”的個人和單位致以熱烈的祝賀!并借此機會,向長期以來參與和支持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海內外愛心人士、機構和團體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向廣大慈善工作者表示親切的慰問!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慈心為人、善舉濟世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加快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社會和諧和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公布施行了公益事業捐贈法、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修訂了企業所得稅法、完善了公益捐贈稅收優惠政策,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們建立健全了“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各方協作”的慈善事業發展機制,促進了各類慈善組織、捐贈站(點)的發展,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慈善服務網絡;我們廣泛開展了各類經常性的社會捐贈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有影響的慈善品牌和慈善項目,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志愿者和義工行列,為老人、孤兒、殘疾人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勞動和汗水,關心困難群眾、踴躍開展慈善捐贈日益成為社會公眾的自覺行動,全社會的慈善意識不斷增強。
多年來,以在座各位為代表的愛心人士慷慨解囊、扶危濟困,使許多失學兒童重新背上了書包,許多貧困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你們胸懷仁慈、樂于奉獻,把愛心播撒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讓許多孤寡老人安度晚年;你們致富思源、勇擔責任,弘揚慈善精神,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溫馨。你們用愛心和奉獻詮釋了慈善理念,用大愛和善舉書寫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壯麗篇章。特別是今年,是我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慈善事業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在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的斗爭中,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后方同心協力,海內海外和衷共濟,愛心暖流從四面八方涌向災區,為災區群眾抗災救災和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強有力支持。汶川大地震催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社會捐贈和志愿服務行動,社會各界捐贈款物達750多億元,今年全年社會捐贈預計將達1000億元。你們的慈行善舉,感動了中國,引領著時代,黨和政府感謝你們,災區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經濟體制變革、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思想觀念變化的新形勢下,發展慈善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發展慈善事業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補充。目前,我國還有8300多萬殘疾人、2200多萬城市低保對象、3800多萬農村低保人員,每年因災需要救濟的群眾將近8000萬人,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還有不少人處于貧困狀態,他們都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救助和幫扶。發展慈善事業,能夠匯集社會資源,調動社會力量,幫助困難群眾改善生活狀況,實現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第二,發展慈善事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提高社會道德水準的重要抓手。發展慈善事業,倡導和培育愛人類、愛社會、愛他人、愛自然、愛生命的善良意識和道德精神,有利于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進步的社會氛圍;發展慈善事業,把高尚精神與物質捐贈結合起來,播撒人間真情,傳遞愛心關懷,有助于推動個人道德追求與社會主流價值要求的有機融合;發展慈善事業,以人道主義精神關愛社會、保護弱者,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準。第三,發展慈善事業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環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和諧社會建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發展慈善事業,能夠完善社會再分配機制,調節不同利益群體、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融合和社會公平;有利于培養社會成員的愛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人際關系和平等友愛、融洽和睦的人際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總之,慈善事業利國家、利民族、利社會、利他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需要大力發展的崇高事業。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收入顯著增加,慈善事業發展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日益文明進步,奉獻社會、幫助他人的慈善氛圍越來越濃厚,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全社會慈善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慈善法規政策亟待完善,慈善組織體系建設尚不健全等。我們一定要從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深刻認識發展慈善事業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發展慈善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關于發展慈善事業的要求,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努力推進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大發展。在工作中,務必抓住文化建設、法制建設、組織建設這三個關鍵環節,營造慈善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夯實慈善事業發展的組織基礎。
一是大力弘揚慈善文化,營造慈善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社會成員的普遍參與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慈善思想和慈善觀念在我國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慈善義舉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既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要努力吸收現代慈善理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中華民族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宣傳現代慈善理念、慈善意識和慈善價值,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的良好氛圍。要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活動和慈善項目,把慈善事業發展列入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行業創建的重要內容,推動慈善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基層,廣泛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動員更多的人、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要大力弘揚“人人可慈善”的理念,大力表彰在慈善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企業和團體,廣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以先進典型影響、教育群眾,讓慈善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的持續、深入發展。
第二,加強慈善法制建設,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度是根本、是保障,慈善事業的發展必須注重制度建設和創新,以制度促進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推進慈善立法準備工作,認真總結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和建議,把黨和國家發展慈善事業的要求、把已有的成功經驗、把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制度和措施,為我國慈善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要善于用法律手段解決慈善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依法加強對募捐市場和捐贈活動的管理,把慈善事業納入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同時,要完善和落實社會募捐和捐贈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引導和保護公眾參與慈善的積極性,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的穩步發展。
第三,培育發展慈善組織,夯實慈善事業發展基礎。慈善事業能否得到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慈善組織自身建設如何,取決于慈善組織是否具有社會公信力。為此,我們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基層慈善組織,培育和扶持一批規模較大的慈善公益機構,發揮其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一方面要大力加強慈善組織自身建設,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實行陽光運作、規范管理,切實提高和維護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同時,要健全慈善組織準入退出、行業評估、信息披露、產權轉讓機制,規范慈善組織的組織形式和運作程序,確保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要加強慈善工作隊伍的專業能力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慈善工作人才隊伍,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發展慈善事業需要政府加大組織、引導力度。今年,國務院首次把“鼓勵和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列入工作要點,地方各級政府也要把慈善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慈善事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積極探索公共財政支持慈善組織發展的有效機制,加大扶持、引導和指導的力度,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要進一步完善“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各方協作”的慈善事業發展機制,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共同推進慈善事業的發展。民政部門作為慈善事業管理職能部門,要從促進慈善事業大發展的角度,加強管理、協調和指導,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培育和規范,發展好各類社會慈善組織,一手抓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確保慈善捐助來自于民、用之于民,確保我國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中國政府也歡迎所有真誠友好的國際和外國慈善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在中國依法開展各種慈善活動。中國政府將依法保障他們的權益。
同志們,朋友們!慈善事業是崇高的人道主義事業,是充滿愛心、充滿激情的光榮事業。我相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中華慈善事業一定能夠又好又快發展。我希望,大家都來關心慈善事業,參與慈善事業,為社會獻一份愛、出一份力,共建和諧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