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廣東是全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那么廣東海關則是全國海關促進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改革開放30周年對于中國海關來說,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輝的30年,是偉大的30年。廣東海關伴隨著廣東經濟的騰飛不斷向前發展,見證了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乃至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滄桑巨變。
“紅綠通道”:引中國海關改革之路
古老的南粵歷來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30年來,正是具有濃厚海洋文化和開放意識的廣東海關,在改革開放中率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經驗和模式,被兄弟省份的海關爭相學習借鑒,其中被譽為當代中國海關業務改革之冠的“紅綠通道”通關制度,更是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像一首樂曲的前奏,拉開了中國海關業務改革的序幕。
1979年7月1日,為了適應當時進境旅客流的需要,解決“關卡障礙”,廣東海關開歷史先河,經過九龍海關(1997年香港回歸后更名為深圳海關)試點后,對入境港澳旅客實行“免稅通道”和“應稅通道”的查驗方法。1986年,根據國際慣例,廣東海關將“應稅通道”和“免稅通道”改設為“紅色通道”和“綠色通道”。“紅綠通道” (亦稱申報或無申報通道)旅檢制度率先在廣東海關全面實施。1989年5月,在廣東海關成功實踐的基礎上,中國海關公布了《關于進出境旅客選擇“紅綠通道”通關的規定》,首次以法規形式確定中國海關實行申報與查驗融為一體的通關制度,標志著“紅綠通道”制度在全國海關范圍內正式實行。“紅綠通道”制度的實施,帶來了積極而顯著的社會效果。它的建立和完善,不僅改善和優化了旅檢口岸的進出環境,而且能夠有效地應對年均10%以上客流增長速度。2007年,廣東口岸過境人數已達到2.65億人次。
由“紅綠通道”制度所引發的一系列海關業務改革,不僅使廣東海關走在了全國海關的前列,而且也促進了廣東外向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通關業務改革:多點入手勇創新
隨著改革開放格局進一步向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方向發展,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愈見明顯,社會各界和海關內部都把目光投向貨運通關模式的改革。為提高通關效率,發展廣東經濟,廣東海關主動探索、積極參與各項通關業務改革,使進出口貨物通關改革朝著科技與業務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1981年8月1日,九龍海關率先在文錦渡口岸應用計算機監管、查控進出車輛。1989年,九龍海關報關自動化系統率先在文錦渡口岸投入使用。1992年5月23日,廣東海關公路貨運車輛計算機網絡監管系統正式開通,實現了省內全部貨柜車監控的計算機聯網,海關可以定期分析車輛核銷情況,為日后貨運監管業務改革工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1996年,九龍海關先后在沙頭角、皇崗和文錦渡口岸引進并啟用了車輛自動識別系統,口岸通關效率大幅度提高。2001年1月1日,通關作業改革正式在全國海關范圍全面推開。廣東海關以口岸快速通過、內地快速驗放為突破口,實施“兩水兩路”跨關區通關作業改革,實現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貨物通關更趨順暢。目前,廣東海關以“守法便利”為導向,實施風險式分類通關制度,采取提前申報、全程電子通關、貨到放行、事后遞單的做法,進一步提高了通關效率。
關稅征管改革:充分發揮軸心作用
近30年來,海關稅收(包括關稅和其他稅費之總和)呈現連年遞增趨勢,特別是近年來,海關稅收呈現大幅增長的好勢頭,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海關稅收總和由1980年的34.84億元躍升至2007年的7584.62億元,增長217倍,而廣東海關的年稅收總量也隨之大幅增加,1996年為213.99億元,2007年則為1542.76億元。廣東海關的稅收已成為全國海關稅收乃至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年均占全國海關稅收比例一直在20%以上。
海關稅收近年來之所以大幅度增加,與海關積極開展多種業務改革密不可分。2000年,廣州海關全面使用計算機試點運行電子預歸類、預審價系統,效率高,管理嚴,后來在全國海關得到很好的推廣。近年來,廣東海關包括網上支付、納稅人擔保制度等稅收征管的改革還在不斷深入,有效地提高通關效率,優化了對進出口企業的服務,促進了廣東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全國五個經濟特區就有三個在廣東,得以盡享進口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進口稅收減免為廣東經濟特區的建設以及廣東招商引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國家進口減免稅政策的實施,為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保稅監管改革:緊跟經濟發展脈搏
廣東海關深化保稅監管改革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1978年,珠海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加工貿易企業,拱北海關也隨之簽出全國第一本加工貿易合同監管手冊,使海關保稅監管實現了零的突破。1987年,深圳設立“沙頭角保稅工業區”,廣東海關旋即開始了對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監管。
隨著廣東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廣東海關保稅監管體制日臻完善。2000年后,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需要,廣東海關的保稅監管改革進入重要時期,相繼實施了深加工結轉、聯網監管等一系列改革。2004年,海關總署下發了《加工貿易和保稅監管改革指導方案》,確定了分別將“流程再造”和“區域整合”作為海關保稅加工監管體系和海關保稅物流監管體系改革的領頭項目。2006年,廣東省內四個直屬海關開展“流程再造”改革試點,現已在省內全面推廣。
隨著一系列改革的實施,廣東海關新型保稅監管體系已初步建立,廣東海關保稅監管逐步實行“規范化、網絡化、區域化”的管理,有力促進了廣東省內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和保稅物流的發展。
打擊走私:始終抓住不放松
打擊走私是海關工作的永恒主題。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海關認真貫徹“打防結合、綜合治理、突出重點、堅持不懈”的打私工作方針,根據廣東地區走私形勢,適時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斗爭和打擊走私聯合行動,有力打擊了走私違法犯罪活動;同時,大力開展貿易調查和企業稽查,為整頓和規范廣東地區進出口秩序,促進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999年,國家在海關組建緝私警察隊伍。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海關法》,賦予海關緝私警察刑事執法權。廣東省內海關緝私警察組建后,廣東海關堅決貫徹落實“聯合緝私、統一處理、綜合治理” 的緝私體制,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充分發揮緝私警察的職能作用,始終保持打私高壓態勢,堅持“破大案、抓逃犯、摧網絡”,集中力量偵破了一系列專案,摧毀了一批走私犯罪團伙,極大地震懾了犯罪分子。與此同時,緝私部門堅持嚴格執法、文明執法、規范執法,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的原則,加強監管現場和緝私部門的快速聯動,深入開展禁毒人民戰爭,有力遏制了大規模走私勢頭。據統計,1999年至2008年11月,廣東海關緝私部門共立走私案件(含走私違法、走私犯罪)56535起,案值394.51億元。其中立走私犯罪案件6632起,案值373.46 億元。
知識產權保護:依法行政,履行職責
海關總署于1994年9月1日發出公告,宣布侵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行政法規保護的知識產權的貨物禁止進出境。從此,實施知識產權進出境保護成為我國海關的一項職責。廣東省是中國對外貿易大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多年居于全國首位,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給廣東省內海關既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為了保證在不影響進出口貨物正常通關的前提下有效阻止侵權貨物的進出口,廣東省內海關根據海關總署的要求,不斷完善執法機制,提高執法效能,強化打擊進出口侵權行為力度,有效實施了知識產權的邊境保護。
據統計,從1997年至2007年的11年間,廣東海關查獲的侵權案件達到3921宗,案值超過6億元。國內外眾多知名企業紛紛向廣東省內海關贈送錦旗、牌匾和感謝信。
改革開放已步入“而立”之年,海關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斷前行,海關事業必將更加生機勃勃,再創輝煌!
鏈接:
為與廣東省外經貿發展相適應,廣東一直是全國海關機構和人員最多的省份,設有海關總署廣東分署以及廣州、深圳、拱北、汕頭、黃埔、江門、湛江等七個廳局級直屬海關;現有20000多人,約占全國海關的37%;共設立八個緝私局、44個緝私分局,現有民警3600多人。從目前廣東海關占全國海關的工作任務和業務量來看,其監管進出口貨運量占40%以上,監管進出境運輸工具占80%,驗放旅客行李物品約占80%,稅收占20%多,查獲走私案件和案值分別占60%和50%以上。2007年廣東海關征收入庫稅款1542.8億元,比1982年(11.1億元)增長138倍。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