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言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正在引起多方面連鎖反應,油價下跌、匯率變動、經濟衰退……現在,一股隨之而生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潮也趁機抬頭。阿根廷和印度等國眼下正想方設法為進口設限,而他們的直接目標正是中國產品。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深化以及在全球范圍內擴散,一些國家為保護本國民族產業、維持就業,正重新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為我國企業出口增設壁壘,勢將進一步加劇與我國的貿易摩擦。
中美貿易可能面臨更大壓力
2009年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入主白宮。奧巴馬曾說:“在未來數年內,美中兩國將面臨一系列挑戰,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和改變過去八年美國的政策路線。”他指出,如果中國希望繼續保持持久穩定的經濟發展,就必須從根本上做出一些調整,其中包括保護環境、推動國內消費、改善社會保障體系、鼓勵技術自主創新等。
他指出,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能夠受益于對華貿易,但前提必須是中國同意遵守市場規則,他希望中國經濟能夠繼續發展,但國內需求要繼續擴大。他還“承諾”在適當時候運用國內貿易救濟法以及世貿組織的爭議解決機制。但“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有所抬頭,因為沒有基本的保護,中產階級再就業、再創業,怎么可能會輕而易舉地出現?”奧巴馬的經濟政策更注重國內就業機會的創造,他擔心,如果這樣,大量的美國企業會轉向國內。奧巴馬當選意味著中美貿易的壓力會比當前更大,且不再局限于人民幣升值這一單一訴求。
從貿易方面來說,美國有許多制造業從美國向中國轉移,造成一些制造業部門的流失,但這給美國創造了收入更高的就業機會。等奧巴馬坐上了總統的位子之后,無情的經濟邏輯會不斷修正他的言行。
多國政府對華進口提高門檻
近幾個月來,阿根廷當地工業部門不斷向政府施壓,要求以多種方式限制中國產品進口,他們指責中國產品的低價傾銷對阿根廷工業造成了很大沖擊。
在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阿根廷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為了幫助本國企業應對危機的挑戰,阿根廷政府日前加強對進口產品的管理,將1200種產品納入實行自動進口許可證制度的名單。此外,阿根廷政府還對許多涉嫌低價報關的產品實行非自動進口許可證制度。這類產品進口不僅需要提出申請,還要接受嚴格的審核和檢查。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稱,在當前形勢下,阿根廷政府將加強對外貿的監管和控制,以保證本地工業部門能夠繼續進行正常的生產和投資,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失業現象。阿根廷政府限制進口的另一主要目的是力爭2008年外貿順差額與去年大致持平,從而保持國家的償債能力。一旦經濟局勢繼續惡化,阿根廷可能進一步加強類似措施。除此之外,阿根廷政府還希望與南方共同市場的其他成員國加強協調,聯手對中國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抵消其他地區進口產品的沖擊。
與此相應,印度也欲對中國產品設限。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歐美市場萎縮,進口需求減少,印度市場人士也擔心中國產品將會因此而轉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如印度等大量傾銷,因此他們呼吁政府及早采取限制進口等對策。印度《經濟時報》引述一位印度政府官員的話說,為防止外來產品傾銷以保護本國產業,除了直接課征反傾銷稅之外,還有若干非關稅的暫時限制進口措施可用,例如提高進口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標準要求。印度商工部已開始咨詢相關產業,要求列出面對中國威脅最大的產品類別,供政府參考研擬是否采取非關稅的進口限制措施,防止這類產品大量進入印度市場。此外,印度商工部正在推進對“對外貿易發展與調節案”進行修正。該案的大體內容是,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對印度的出口額超過印度進口總額的3%,印度就應該對這個發展中國家實行進口限制。印度一開始的進口限制期可以先設定為四年,并可延長至十年。
貿易保護中國企業受害最深
金融危機或將催生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曾有人做過統計,目前這場危機在金融領域已經過去了60%至70%,但在實體經濟上剛爆發了20%。未來一兩年全球實體經濟都會受到危機的影響,各國出口也會下降。相比之下,一些經濟增長比較快的經濟體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為了保護本國產品,這些“優質市場”往往會增加自身貿易門檻,為本國企業制造機會。
目前來看,印度和阿根廷的舉動不會對中國出口產生太大影響。如果美國、日本、歐洲等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都逐漸增加貿易壁壘,那中國出口企業才會遭遇比較大的威脅。上世紀30年代金融危機時,美國就曾提高過貿易門檻,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連鎖反應,各國爭相提高本國貿易壁壘,使得國際貿易損失慘痛。中國一直是全世界產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之一,在此情況下更需要引起警惕,應防止我國出口產品容易成為“替罪羊”。
事實上,貿易摩擦已給我國相關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出口壓力。以空壓機為例,歐盟是我國空壓機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但從2008年3月21日起歐盟對中國產空壓機征收最高達77.6%的反傾銷稅,受此影響,2008年4月至7月我國對歐盟空壓機出口量下降12.9%,而一季度我國對歐盟空壓機出口量則增長18.8%。如果貿易摩擦加劇,那么損失最嚴重的是中國企業。
直面危機保持出口穩定增長
從過去十幾年開始,中國就一直是全世界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之一。究其根本,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方面,我國出口能力非常強大,全球市場份額擴展非常快,相應帶來很多矛盾。同時,我國產品結構較低,附加值不高的中國產品很容易成為限制重點。另一方面,中國貿易格局不平衡,造成我國成為很多貿易伙伴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一些順差大的國家會采取各種貿易保護手段來要求中國解決問題。據統計,2007年中國對歐洲貿易額是2300億歐元,而歐洲對中國的貿易額是720億歐元,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
金融風暴對世界經濟影響可能會導致一些國家出現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出口會面臨更嚴峻的環境和挑戰,因此業界專家建議中國方面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出口穩定增長。
首先,中國企業需要直面危機,內外兼修。從內部來看,引導企業通過加強供應鏈管理和完善內部公司治理結構挖掘潛力,降低成本;同時抓緊時間轉型升級,創新產品,保證出口產品的質量符合對方規定的標準。從外部來看,引導企業尋求突破,通過產品多樣化和市場多元化降低風險。其次,相關部門應該對不同國家的技術、環保等標準做好應對工作,并加強對企業培訓,引導企業做好各種標準的應對工作,為企業排憂解難。同時,發揮行業協會引導和監督作用,實現行業良性有序競爭,出口企業應注意不要由于對方市場好,就過于集中出口,造成短時間大量產品涌入國外市場。尤其要避免過度集中開拓新興市場,以防在新興市場也遭遇貿易壁壘。
此外,對于已經發生的貿易摩擦,中國企業積極應訴是維護權益的最好途徑。同時也需要相關部門與有關協會召集涉案企業商議對策,鼓勵支持企業參與應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