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姆·伍德
編譯/丘文敏
亞洲的新興經濟體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經濟最主要的推動力,在過去十年里,它們的GDP每年以7.5%的速度增長,是世界其他地區GDP增速的2.5倍。然而,在2007年之后,亞洲被一連串的“臺風”侵襲:源自發達國家的經濟低迷和信用危機、昂貴的能源、洶涌的通貨膨脹。對世界上主要依賴出口和能源的經濟體來說,上述問題非常棘手,并且有許多人擔心這些問題將嚴重損害亞洲經濟增長的前景。在2009年,悲觀主義者的觀點會被證明是錯誤的。
比起其他地區的經濟體,亞洲出口驅動型經濟體已經從美國的消費繁榮中獲益良多。因此,這些經濟體的制造業者因為美國需求的萎縮而受到嚴重的打擊。在2009年,對美出口將更加疲軟,而歐洲市場同樣也會萎縮。然而,美國和西歐加在一起,購買了不超過30%的新興亞洲出口商品。半數以上的中國出口商品輸往需求依然不斷增長的其他新興經濟體。
某些較小的經濟體,例如新加坡和香港,由于它們的對美出口額總計占各自經濟體GDP的20%至30%(對比之下,對美出口額只占中國大陸GDP的8%),因此更容易受到影響,并且會急劇減速。然而,幾乎在所有的地方,消費性開支和基建投資將保持旺盛勢頭,以助于彌補日益疲軟的出口。例如,中國的零售總量在2009年將增長15%左右。
亞洲股票市場最近連連“摔跤”,亞洲國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一場對大多數西方國家造成過度破壞的金融危機。私有企業債務較低,銀行把持的風險資產較少,同時經濟體不像過去那樣對外國投資那么依賴。但是韓國除外,該國銀行借入大量的外債,用于向家庭和企業發放貸款。與大多數亞洲經濟體不同,韓國還有經常項目赤字。結果就是,韓國的經濟受到全球信用危機的打擊將更加沉重。
然而,大體來說,亞洲的經濟體不僅比十年前的自己有更佳的狀態,而且與東歐、拉美的經濟體相比也好了不少。中國在2008年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增長值,它還會繼續支撐著亞洲的發展。
在2009年,新興亞洲的GDP平均增速僅低于7%,該區域的總體增長將放緩,但不會衰退。這個增速適當低于2007年超過9%的增速,2007年的增速顯然是不可持續的。放緩的增長、更多依賴內需而不是出口,將是亞洲恢復以往活力之前的暫時修整。如果全球的低迷迫使亞洲各國政府將經濟增長點從出口轉向消費,這將有助于讓未來的增長更加可持續。
如果內需疲軟,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將會安排出多筆預算盈余,這樣就可以用更高的政府支出或更低的稅率來支持它們的經濟。然而,印度的預算赤字占了該國GDP的8%(包括預算外補貼),印度因此得不到這樣的緩沖。
新興亞洲的通脹率在2008年中達到8%,僅比2000年以來的平均水平上升了2.8%。2008年,中國的通脹率達到了12年以來的最高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達到了25年以來的最高點。而好消息就是通脹會在2009年下降。
絕大多數通脹都是由食品價格猛漲和原油供應減少所導致的。比起發達國家,亞洲國家的食品開支占了國內消費性開支的更大一部分。同樣,某些經濟體提高了勞動者工資,它們經濟的超速增長也導致了通脹。
在2009年,有兩股力量可以幫助減輕通脹的壓力。首先,如果食品和能源價格穩定在當前的價格不再往上升,那么通脹率與上年同期相比會有大幅的下降。其次,經濟增長放緩同樣將有助于降低提高工資的需求。在2009年,新興亞洲的平均通脹率將下降至4%以下,該通脹率將讓中央銀行有更多余地來削減利率。比起世界其他地區,亞洲利用更多的能源去形成被換算成美元的GDP,因此更低的原油價格將會最大地推動亞洲的經濟發展。
較長的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關注著日益昂貴的勞動力是否會削弱亞洲的競爭優勢。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比發達國家上升得更快,這使得一些中國企業倒閉。但是,中國制造業工資水平依然比美國制造業工資水平低10%。
在2009年,中國南方會有更多工廠倒閉,因為中國開始喪失它在某些低價值產品上的競爭力,例如玩具、鞋子和紡織品。這迫使中國制造業者提升他們在價值鏈上的位置,就如韓國和臺灣的制造業者在多年前的做法。這不是競爭力縮小的一個信號,而是國家更加富裕的成功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