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慶 艾靈秀
【摘要】 目的 通過對尿毒癥患者的心理狀況調查,采取相應的心理干預增強患者戰勝疾病信心,提高自身生活質量方法,通過對住院患者隨機干預組和對照組,采取sympotom checlelist 90(sl-90)癥狀自評估表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 通過整理資料采用x±s計量統資料計量分析方法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對照組心理健康狀況相比,心理干預收到滿意效果,結論通過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提高患者戰勝疾病信心,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尿毒癥;心理干預;效果研究
尿毒癥是腎病綜合征中最嚴重并發癥,發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反復血液透析中會面對對疾病本身帶來痛苦,家庭,社會經濟負擔等諸方面帶來的困惑與壓力,而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尿毒癥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效果,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本研究通過對尿毒癥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試,并針對性進行心理干預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研究對象為進兩年在我科確診并通過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齡21~7歲,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0例,初高中30例,小學10例,文盲12例,工人36例,農民20例,個體8例,其他3例。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對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36例,對照組36例兩組患者文化程度,性別,職業,年齡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2 心理測試方法,本研究采用symptom cheleilst90(sl-90)癥狀自評量表[2],由主管護師對患者進行填表訓練指導后,在入院1周內及出院前由患者獨立填寫量表,然后將測得數據綜合并輸入計算機,進行統計系處理,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除常規處理外,再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
1.3 心理干預措施
1.3.1 取得患者的信任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以熱情,真誠的態度和同情心去關心體貼患者,主動與其溝通使患者感到關心和重視,消除患者對環境及醫務人員陌生感,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互患關系,并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
1.3.2 給予心理支持 護理人員應以飽滿的情緒感染患者.以堅定的意志來增強患者對治療信心,鼓勵患者傾訴,宣泄自己的情感并深表理解和同情,用心理評估的方法診斷心理問題,以便及早給以干預,減輕焦慮、恐懼和抑郁情緒,樹立戰勝疾病信心。
1.3.3 針對性健康指導 耐心講解血液透析治療意義和作用,尤其說明血液透析是尿毒癥患者最佳治療方案,通過血液透析及藥物治療有一定程度好轉及康復可能性,以消毒焦慮、恐懼心理,同轉向患者簡述心理因素對疾病康復有重要作用保持積極樂觀心態會促進疾病康復,鼓勵患者提出相關治療問題,并耐心解答。
1.3.4 爭取親人的支持 調查表明,家庭是有影響和調節力,支持型的家庭環境可以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因此家庭要給予患者創造傾訴發泄的機會,一旦患者把積壓在心頭的恐懼傾訴發泄出來,其焦慮、抑郁、悲觀情緒就回趨向緩和。在平時的工作中,護理人員對患者家庭給予安慰、理解和關懷,讓他們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使家庭為患者創造更和諧的生活氣氛,盡可能讓患者與家庭團聚,與社會接觸,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親人的理解和支持、共同與病魔作斗爭、克服疾病帶來的痛苦。
2 結果
兩組患者入院后1個月內及出院時scl-90的10個因子分均值比較,及文化程度對患者焦慮和抑郁的影響見表1和表2。


3 討論
尿毒癥患者由于尿少(或無尿)引起電解質紊亂、氮質血癥、高血壓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及血液透析引起不適感,使患者身體、心理、形象受到巨大的創傷特別是病情反復,病程長使尿毒癥患者面比其他疾病患者對更大更復雜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和抑郁等心理障礙。由表2可以看出尿毒癥患者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在抑郁、焦慮方面比其他文化程度的患者較明顯,抑郁一項測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文化程度的患者考慮問題比較復雜有關,尿毒癥患者的scl-90評估結果表明,心理干預前、干預組與對照組的10個癥狀因子分比較,差別均無顯著性,進行心理干預后,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改觀.其中抑郁和焦慮心理障礙改善最為明顯(t值分別為3.91和3.170,P<0.001~0.005),但在某些方面,如偏執、人際關系幾強迫等心理障礙無明顯改善,這可能與患者性格有關,改變比較困難(P<0.05)。
鑒于心理干預對尿毒癥患者復雜的心理狀態影響,建議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對尿毒癥患者要積極主動采取心理干預措施,訓練患者積極的心理應對方式,變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增強與疾病斗爭的自信心,使尿毒癥患者在身心健康同時,提高自身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賀丹軍.心理干預在更年期綜合征防治中的探討.中國婦保健,2000,15(9):561.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