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促進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自民主革命時期起,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的民族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勇于探索與實踐,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結合各民族不同的社會歷史和經濟狀況成功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以民族區域自治實現了各民族發展階段上的跨越式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促進了各民族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大團結。
關鍵詞:民族區域自治 構建和諧社會 民族地區穩定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008-02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后,根據不同革命時期,積極探索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成功地制定和執行了民族政策,團結并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壓迫和國民黨反動派對國內各少數民族的反動統治的結束,開創了中國境內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的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民族大家庭內,各民族在一切權利完全平等的基礎上,自愿地聯合起來,相互促進,致力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中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條中明確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少數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①民族區域自治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作為實施現行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一個基本法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物的精神,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和繁榮的原則,體現了民族因素與現實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統一,凝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實踐經驗和政治智慧。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特別是1984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來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法律保障。在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權利,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穩定和發展,維護國家的統一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民族區域自治法》進行了修改。2001年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決定》,這標志著這部1984年實行的法律經歷了8年之久的修改工作正式結束,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工作,從此有了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
二
在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和政府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采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做主,自己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中國的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主要有以下類型:(1)以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2)以兩個少數民族聚居區聯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3)以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聯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等;(4)在一個大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內,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自治地方,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恭城瑤族自治縣等;(5)一個民族在多處有聚居區的,建立多個自治地方,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對于有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設立自治機關的,中國政府通過在這些地區設立民族鄉的辦法,使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也能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民族鄉是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一種補充。
截止到2003年底,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還有1173個民族鄉。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1%,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域的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左右。自治地方的數量和布局,與中國的民族分布和構成基本上相適應。②中國所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主要基于以下三個因素:一是中國在歷史上長期就是一個集中統一的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歷史傳統。二是長期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以大雜居、小聚居為主。從各民族的人口構成來看,漢族一直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的人口占少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少數民族總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個別地區外,大多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比漢族都要少。少數民族人口雖然少,但分布區域很廣,超過中國陸地面積的一半以上。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適宜于分離的民族關系。三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共同任務和命運。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長期革命斗爭中,中國各民族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政治認同。這就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新中國,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社會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是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極大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于把國家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如下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上級國家機關在制定各項政策和計劃、進行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各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幫助和支持。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在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又要有利于實行自治的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有利于國家的建設。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經歷了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1947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建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1949年9月29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定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1952年8月8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作了全面規定。在1954年制定及以后修正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都將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加以規定。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權利和義務作了系統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相繼成立了四個自治區:195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其建立和組織均依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原則,但又有別于一般地方國家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民族都應有適當名額的代表參加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人民政府的其他組成人員要盡量配備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行使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依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還行使立法權,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權,經濟發展權,財政權,少數民族干部培養使用權,發展教育和民族文化權,語言文字使用和發展權,以及科技文化發展權等。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截至2003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條例133個,單行條例384個。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本地的實際,對婚姻法、繼承法、選舉法、土地法等法律的變通和補充規定有68件。③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對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可在報經上級機關批準后,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中國五個民族自治區和一些自治州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補充規定,將婚姻法中關于公民的法定婚齡“男不得早于22周歲,女不得早于20周歲”的規定,修改為“男不得早于20周歲,女不得早于18周歲”。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根據本地方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計劃。中國政府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全國5個西部大開發戰略自治區,27個自治洲以及120個自治縣(旗)中的83個自治縣(旗)被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略開發的范圍。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陸續新開工60個重大建設工程,投資總規模約8500億人民幣,對帶動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西部大開發使西部地區進入了經濟增長最快,發展效益最好,綜合實力提高最為顯著,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發展時期。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采取各種措施從當地民族中大量培養各級干部、各種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截至2003年底,少數民族干部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總數達到290多萬人。成為民族地區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依照法律,決定本地方的教育規劃,各級各類學校的設置、學制、辦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用語和招生辦法,自主地發展民族教育。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決定本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發展現代醫藥和民族傳統醫藥,加強地方病防治和婦幼衛生保健,改善衛生條件,使少數民族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三
實踐證明,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與發展證明,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成功的,采用民族區域自治來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確選擇。
首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可以充分保障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又有利于促進各民族間的團結合作,共同發展。是民族壓迫制度被廢除后,我國國內各民族平等團結的主要標志。民族區域自治,由于它固有的靈活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要求,充分實現了大小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權利,受到了各民族的積極擁護。民族平等的實現和民族區域自治的實施,消除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在各民族間建立起真摯的相互信任和互相合作的新型民族關系。其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調動充分調動各少數民族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積極性,推動了各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等各項事業的穩步發展。最后,民族區域自治的實施,鞏固了國土安全、祖國統一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當今世界由于民族問題引發的民族矛盾、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給所在地區民族的發展和生命財產造成了損失,給世界和平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擁有13億人口的多民族的大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符合全中國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始終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團結奮進的局面也為世界各國處理和解決民族關系和民族矛盾樹立了典范。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們十分注意照顧少數民族的利益。中國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沒有民族糾紛。”
寧夏回族自治區于1958年10月25日成立。50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燦爛陽光,承載著全區回漢各族人民共同愿望,沿著黨的民族區域自治的正確道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寧夏的奮斗歷程中,取得了輝煌成就。首先是經濟總量實現了突破性的跨越。50年來,全區生產總值由1958年的3.29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889.2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了59倍。50年前,寧夏基本沒有工業,現在已建立起了能源、化工、新材料、裝備制造和農副產品加工為基礎的現代工業體系。人均發電量全國第一,人均產煤量居全國第三。其次,全區城鄉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50年來,寧夏累計完成了固定資產3703億元。公路通車里程已達20562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000公里,每萬人擁有高速公路位居全國前列。鐵路運營里程達到783公里,初步形成了以鐵路、公路、民航為組成的立體運輸體系。目前,全區城市化率達45%,位居西部第三,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50年前,寧夏絕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上,到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10800元和3100元。同時,隨著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社保、安居、就學、就醫等實際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自治區成立50年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地區穩定。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根本在于黨的堅強領導和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
自治區各級政府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證。自治區黨委和各級領導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同時結合寧夏地區的實際,制定和完善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規,加快推進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鞏固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健全和完善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作為與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世界民族過程相對應的民族問題在我國并沒有、也不會得到完全解決。由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發展和自身發展能力不足這一主要矛盾決定的民族間的發展差距問題、由隨現代化推進和民族意識抬升所決定的民族間的利益矛盾和文化摩擦、由國外敵對勢力所支持的各種分裂活動對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構成的威脅,在我國都將長期存在。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一項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中國各民族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本文系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批準號:06NXZCSH07]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法規選編.中國民航出版社,1997
②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人民日報,2005.3.1
③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龔力軍,寧夏醫科大學人文社科部教授 寧夏銀川 750004)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