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明
摘 要:云南經濟綜合競爭力中的教育落后、交通落后、科技落后、管理落后、工業落后、觀念落后、利用外資落后、城市化進程緩慢等方面與云南人才的落后息息相關。積極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是提高云南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云南經濟 綜合競爭力 落后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263-02
云南在中國是集邊疆、民族、山區三位一體的一個省份。根據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6-2007)》一書介紹,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云南省2006年的全國比較綜合排名為第28位,二級指標中的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為22位,宏觀經濟競爭力為29位,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為28位,知識經濟競爭力為28位,發展環境競爭力為24位,政府作用競爭力為25位。由此可見,云南省的經濟綜合競爭力在全國處于落后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落后
云南教育底子薄、欠賬多、總體水平落后全國。云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為6.33年,只相當于小學畢業。特別是農村地區,文盲半文盲非常之多。由于教育的落后,導致科技落后,人才落后,管理落后,觀念落后,人口素質低,信息落后等一系列的問題。
二、交通落后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屬云貴高原范圍,平均海拔2000多米,84%為山地,再加上高原丘陵占10%的面積,盆地、河谷實際僅占6%。山高谷深、少數民族聚居地分散,形成了云南在全國交通落后、基礎設施建設差的狀況,這在客觀上影響了云南經濟的發展。
三、少數民族眾多
云南是全國最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在中華民族的漫長發展歷史中,遠離中原文化發祥地,缺少中原文化的滋潤影響。解放前,云南總體上屬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一些地方還遺留著原始社會的痕跡。
四、科技的落后
目前,云南省科技發展水平整體上較落后,原因主要是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科技項目的實施不力,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水平低下等等。同時由于云南高校的科研力量不強,缺乏強大的產業、政府、研發一體化推進制度等原因,使得云南科技落后。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我國東部地區為50%左右,而云南還不到40%。目前,云南省工業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只占11%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只占2%,這些都表明了云南在科學技術水平上的落后。
五、觀念的落后
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開發較晚、文化落后等原因,云南人更滿足于自己的小圈子,封閉保守、小富即安、安于現狀,很少到外面闖世界。與發達省市區相比,云南經濟發展缺乏新思路新舉措,尤其是少數政府領導,還沒有擺脫舊觀念的束縛,習慣于等、靠、要。思想觀念落后的集中表現是:抓住機遇的意識不強,創新開拓的勇氣不足,營造發展環境的措施不力,干事創業的氛圍不濃。
六、管理的落后
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者素質低下、經濟落后等原因,云南企業普遍存在著營銷手段單一、產品銷售網絡不強、市場戰略滯后、產品市場定位不準等問題。管理落后主要表現為:一流產品、二流技術、三流營銷、四流包裝。同時,政府部門的管理落后表現為:官僚主義嚴重、缺乏服務意識、辦事效率低下、得過且過、缺乏創新精神等。
七、工業基礎薄弱
除了煙草工業、有色金屬工業以外,其他工業基礎差、規模小。可以說除了煙草工業,在全國工業范圍內,云南基本沒有工業影響力。云南雖然作為有色金屬王國、旅游資源大省,但是在在商業服務業等大眾化領域沒有
出色表現,在高科技領域、汽車鋼鐵等制造業領域更是榜上無名。
八、缺乏強勢品牌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授予證書和獎牌的2005年中國名牌產品中,云南產品只有7個,比廣西、貴州、新疆、陜西等省區都少。云南的汽車、IT、機械產業,生物藥業,農副產品加工、飲食、紡織服裝等大行業都沒有中國名牌產品。事實上云南的云南白藥、盤龍云海、斗南花卉、云南銅業等等都有資格申報成為中國名牌產品。但是由于對名牌產品的帶動作用認識不足,觀念落后,有關部門措施不力,企業缺乏積極性,導致云南的品牌建設落后于其他省份。有些企業不注重提高產品質量和開發新產品,更不注重培育產品在市場上的知名度。當年在云南頗有名氣的“山茶”電視機、“茶花”汽車、“白玫”洗衣機、“蘭花”冰箱、“春花”自行車,都已經消失殆盡。云南品牌衰落的原因就在于求量不求質、求質不求名、求一時效益而不是立足長遠的技術創新。
九、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足
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足,制約了云南經濟的發展。當代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快的省市,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也快;民營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也相對較慢。浙江經濟的發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浙江經濟總量從幾年前的全國第12位提升到現在的第4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公民營經濟的強力帶動。單從民營經濟的地域分布上來看,也是東部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
十、城市化進程緩慢
在我國西部12個省區市中,云南城鎮人口占總人口23.36%,僅僅高于西藏,低于貴州、四川、廣西,更大大低于青海、寧夏、新疆、甘肅、陜西、內蒙古,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發展緩慢,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很快轉化為勞動力,不能有效創造收入,擴大經濟規模。失地農民增加,使得農村購買力下降,消費萎縮,反過來又限制了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水平越高,經濟越發展,這是國際經濟發展規律。因此云南應當大力推進城市化,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有一定市場潛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
十一、農民收入低、貧困人口多
云南農民收入持續低增長,使消費需求難以上升。進入新世紀以后,云南省126個農業縣市中仍有73個國家扶持工作重點縣,占全國扶持重點縣市總數592個的12.33%。貧困地區人口的文盲率為19.02%,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69年。73個國家扶持重點縣中,未工作人口共有216.28萬人,其中喪失工作能力的人口有64.33萬人,占未工作人口的29.7%。這些貧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條件惡劣、經濟落后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干熱河谷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邊境一線,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發展能力低,返貧率高,返貧的壓力一定程度上超過了扶貧的壓力。
十二、利用外資步伐慢
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力度大小決定一個地區經濟競爭的成敗。由于長期的閉關自守以及云南地處邊疆、交通不便、人才匱乏、政府政策引導不夠等原因,進入云南的外資一直較少。云南要充分運用中國加入東盟“10+1”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發展外向型工業。在與國外省外合資辦企業方面,要與企業制度改革相結合,以資本合作、資本運營為切入點,做好企業資本結構多元化,從產權深層次推動企業制度的改革創新,更多地發展三資企業、與外省合資、合作。
十三、市場經濟秩序還不規范
主要表現為:政府干預企業經營,不按經濟規律辦事,企業之間缺乏誠信,不遵守合同,稅收的隨意性較大,經濟政策不透明,政府的審批標準隨意性大等等。
十四、經濟結構不合理
從三次產業結構看,云南省的第一產業比重過高。但是由于農業基礎薄弱,優質高效農業和現代農業不發達,導致第一產業對云南經濟的貢獻小。同時第二、第三產業不發達,缺乏在全國有競爭力的汽車、服裝、電視機、IT軟件等產業。
十五、信息落后
全國房價開始下降時,云南房價還在微漲,幾個月后才開始下降。云南的信息總是比全國慢半拍。一個福建農民到香港搶注“大益”商標時,云南的大部分茶廠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經營多年的普洱茶需要注冊商標,需要打假,需要培養自己的品牌。信息的落后和對知識產權的不重視也反映出云南經濟落后的一面。
十六、人口增長過快、受教育程度較低
盡管云南地廣人稀,經濟發展緩慢,文化落后,但人口增長卻很快。在過去的兩次生育高峰期,云南的生育峰值都很高,且持續時間較長。除了人口增長過快外,人口的文化素質低,受教育率低、文盲率高,文化程度結構低等因素也制約了云南經濟的發展。
十七、環境污染加劇
云南的環境形勢嚴峻。一是大氣污染呈加重趨勢。一些地區盲目發展科技含量低、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經濟效益低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加上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污染與日俱增,大氣環境污染加重趨勢愈加明顯;二是水環境不容樂觀。一半以上高原湖泊水質污染嚴重,多數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個別地區地下水水質不達標;污水、垃圾直排江、河、湖、庫的問題相當普遍,農業水源污染加重;三是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山地生態退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生態災害頻繁;四是有些地方和企業不能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以犧牲公眾環境利益換取經濟利益的事例時有發生。
十八、人才落后
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云南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劣勢還體現在人才短缺和技術水平落后上。與我國西部地區其它省份一樣,云南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著人才匱乏的問題,面臨著自己培養的人才“孔雀東南飛”的窘境。20世紀80年代以來,云南省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兩倍以上,特別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到東部沿海地區。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因素,要把經濟增長依托的資源轉變到人力資源上來,這是貫徹“以人為本”的需要,也是實現云南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證。實際上,人才的落后才是云南經濟落后的真正原因,因為修鐵路、發展教育、打造品牌、治理污染、轉變觀念、引進外資等工作都是由人來做的。云南的人才落后,除了云南經濟落后,很多人才不愿意到云南工作這一原因以外,相關穩定人才的措施乏力等方面也是原因。
參考文獻:
1.李建平,李閩榕,高燕京主編.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6-2007)[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楊建華主編.2007年中國省區發展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連玉明,武建忠主編.從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看中國社會變遷中國國力報告[R].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系 云南昆明 650106)(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