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兵 張 兵 劉榮茂
摘 要:文章對目前國際銀行業信用風險管理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四個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Cred it Risk+模型、KMV模型和CPV模型進行了介紹,分別從八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比較,并進一步探討了這四個模型在我國商業銀行應用的可行性,以期為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量化管理體系的構建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信用風險 模型比較 商業銀行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016-02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受世界性的債務危機的影響,國際銀行業普遍開始關注信用風險的量化管理工作。90年代以后,歐美各大銀行不再滿足于過去的“手工作坊”式的一般信用風險管理,開始積極開發更為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來計量信用風險。目前比較流行的四個高級信用風險模型為:J.P.Morgan的CreditMetrics模型、CSFP的CreditRisk+模型、KMV公司的KMV模型和麥肯錫公司的CPV模型。由于這些模型融合了眾多學科的思想,所以被稱為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型。
一、現代信用風險模型簡介
l.CreditMetrics模型。信用度量模型已經成為信用風險計量領域最為主流的方法之一。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組合價值的變化不僅受到資產違約的影響,而且資產等級的變化也對其價值產生影響。CreditMetrics模型的創新之處在于,它第一次將信用等級的轉移、違約率、回收率和違約相關性納入了一個統一的框架。模型的缺陷在于構成模型的一系列假設。首先,該模型假設等級遷移概率服從穩定的Markov過程,有悖于實際的歷史數據。其次,該模型假設同一信用評級內所有的債務人都有著相同的評級轉移概率,而KMV的研究認為,這條假設并不成立。再次,用來重估債券價值的無風險概率是決定性的,這將導致其對市場風險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敏感。最后,模型用股票相關性來代替資產相關性。而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到估值的結果。
2.CreditRisk+模型。信用風險附加法是瑞士波士頓第一銀行產品部(CSFP)在1997年開發的。該模型是一種違約模型,只考慮債務人對債券或貸款是否違約,而不考慮評級下調風險,并假定這種違約服從泊松分布,與公司的資本結構無關。模型的優點在于,只要求有限的輸入數據即可計算貸款損失。模型的缺陷在于,一是模型對于單個債務人違約率的設定似乎是任意的,而它們卻是模型的基本輸入因子。二是債務人沒有被賦予相應的信用等級,其違約概率不取決于其風險特征,并假定每筆貸款的信用風險暴露在計算期間內固定不變,而這與實際不符。三是模型沒有考慮市場風險。
3.KMV模型。1993年,KMV公司開發并公布了KMV模型。KMV模型以計算預期違約概率(ExpectedDefaultFrequency,簡稱EDF)而見長。KMV模型的優點在于,一是該模型所得到的EDF是前向預期的。其次,模型對債務人信用質量的變化更加敏感。KMV模型面臨的最大批評是關于公司資本結構的假設過于簡單。其次,該模型假設公司的資產價值服從正態分布。再次,模型的使用范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模型不能夠對債務的不同類型進行區分,使得模型輸出變量的計算結果不準確。
4.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信用組合觀點模型(CPV模型)是麥肯錫咨詢公司于1997年開發。該模型實質上是通過對宏觀經濟周期波動的態勢分析和信用周期的評價進而來評價信用風險。模型的優點是它給出了具體的損失分布,能適用于單個債務人和一組債務人,能夠刻畫因國家風險而帶來的損失。其缺點在于,模型的應用需要國家和行業大量的長期數據,如果模型中包含的行業越多,關于違約事件的信息就會變得越少,模型的應用會受到限制。
二、現代信用風險模型的比較研究
事實上,這些模型之間的實質差異并非像表述形式的差別那么大。它們具有基本相同的信用風險構成因素,例如違約概率、信用風險暴露等。簡單比較如下:
1.對信用風險的界定。CreditRisk+主要考慮違約和非違約兩種情況,即違約模式(Default Mode,簡稱DM);而CreditMetrics和KMV則采用盯住市場模式(MarkToMarket,簡稱MTM),除了考慮違約與不違約以外,還要考慮到信用等級的升降或轉移;而CPV則采用MTM模式或DM模式。
2.信用風險驅動因素。在KMV與CreditMetrics中,公司資產的價值及其波動是違約風險的關鍵性驅動因素,CreditRisk+中的信用風險驅動因素是違約率及其波動,CPV的信用風險驅動因素則是一些宏觀因素。然而,如果從多因素的角度來考慮,這四種模型都可以看作有著類似的根源。
3.信用事件的波動性。在CreditMetrics中,違約概率被認為是相對穩定的,在其他三個模型中違約概率均被認為是變動的,只不過服從不同的概率分布。
4.信用事件的相關性。各模型具有不同的相關性結構,KMV模型和CreditMetrics模型是多變量正態;CreditRisk+模型是獨立假定或與預期違約率的相關性,CPV模型則是因素負載。
5.回收率。在CreditRisk+模型中貸款回收率被看作是固定的,而在其他模型中貸款違約后的回收率被認為是隨機的。
6.信用質量的變化方式。一種是離散估值模型,即信用質量按離散的信用等級變化進行刻畫,如CreditMetrics和CreditRisk+模型;而KMV模型是種連續估價模型,即信用質量是通過違約概率或違約概率密度函數按連續的方式進行刻畫;而CPV模型則可按這兩種方式進行描述。
7.模型的數學方法。CreditMetrics對單項貸款的信用VAR的計算通過解析方法實現,但對大規模的貸款組合則往往通過蒙特卡羅模擬技術來求解;CPV也采用類似的模擬技術結構,CreditRisk+模型由于有著較少的輸入變量以及嚴密的數學推理過程,因此,可以生成組合損失的顯式解;KMV模型也可以獲得損失函數的邏輯分析解。
8.適用的分析對象。CreditMetrics和KMV模型適用于對公司和大私人客戶的信用風險度量;CreditRisk+模型適用于銀行對零售客戶的信用風險度量;而CPV模型則適用于對宏觀經濟因素變化敏感的投機債務人的信用風險度量。
三、現代信用風險模型在我國商業銀行的應用
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一直以來都面臨著不良資產問題的困擾。而國有銀行信用風險更是過度集中,這已對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1.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防范的現狀。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是使用專家分析和計算貸款風險度的方法進行信用風險計量。專家分析法是種定性分析,只能從總體上提供一個大致的結論,即信用風險是大還是小,而不能進行具體量化的分析,有著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貸款風險度是指通過對貸款的分析,對相關因素給予不同的風險權數,進而確定各類貸款風險含量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存在許多缺陷。因此,現行的專家分析法和貸款風險度方法已經難以適應現代銀行要求全面和動態風險管理的需要。
2.現代信用風險模型在我國商業銀行應用的可行性。⑴CreditMetrics模型依賴于銀行的內部評級系統或者著名外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而我國的信用評級制度不健全,銀行內部的評級體制仍然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外部的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也是近幾年才開始,還沒有形成一個長期的企業評級數據庫。即,目前CreditMetrics模型的直接應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⑵貸款獨立性是CreditRisk+模型的重要假設前提,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貸款之間的相關性較大,這嚴重影響了該模型的直接應用。⑶KMV模型需要有效的股市數據,而我國的股市是個“弱式有效”的市場,股價并不能正確反映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未來的發展潛力。而且,我國的股市大體上還是一個政策市,股價的變化受政策的影響遠遠大于企業自身的基本情況。在這種不成熟的股票市場上,Black-Scholes期權定價公式的前提假設條件根本就不具備,因此,KMV模型的應用受限。⑷在CPV模型中,宏觀經濟變量的選擇、個數、變量的經濟涵義以及它們與信用級別轉移的具體函數關系都難以確定和檢驗,并且這種關系也缺乏穩定性。因此,CPV模型在中國應用的可能性較小。另外,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在我國的直接應用還存在其余一些操作性困難。如:銀行信用數據樣本較少、債券市場尚不發達、金融市場上嚴重的“肥尾”現象。
3.現代信用風險模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⑴普及和發展信用管理中介服務行業,進一步完善信用評級制度。可以說,在信用風險計量的過程中,客觀公正的企業信用評級數據是完成信用計量的關鍵。我國應健全有關法制,整頓資信評估市場,構建統一合理的評估體系,培育若干家大型的信用評級機構,定期提供信用等級數據以及信用等級轉移矩陣的服務。⑵盡快建立企業違約數據庫,為銀行的直接信貸決策提供參考。首先,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強化市場約束能力。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的第三個支柱——市場紀律中也要求建立銀行信息披露制度。其次,加強會計和審計工作,提高數據質量,盡量杜絕尋租行為和道德風險現象的出現。最后,金融機構可以自己開發和建立數據庫。目前各大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大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中國人民銀行也開發了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注意實現信息共享,利用先進、科學的信息管理方法和技術,以保證數據的安全和提高數據利用的效率。⑶加快金融市場化的進程,為信用風險計量模型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要積極發展和完善債券市場,提高市場信息的透明度以及信息效率。我們要為金融機構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制度環境,同時建立起良好的金融市場體系和運作機制,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一個有效的市場環境。只有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信用風險計量模型才能得以在我國商業銀行中順利建立和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沈沛龍,任若恩.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較研究[J].經濟科學,2002(3)
2.郝金洪.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與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J].特區經濟,2005(12)
3.約翰·B·考埃特,愛德華·愛特曼,保羅·納拉亞南.演進著的信用風險——金融領域面臨巨大挑戰[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4.趙先信.銀行內部模型和監管模型[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王光.信用風險計量方法及我國銀行應用的研究[D].廈門大學,2002
6.趙征南.中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比較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4
7.胡利琴.信貸矩陣法和信用風險附加法的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04
8.陳東海,謝赤.基于研究CreditRisk+模型的銀行貸款業務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湖南大學,2005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