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妮 蘇 寧
摘 要: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現(xiàn)代質量成本管理已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及實踐管理方法。但是,與其他新興學科一樣,在科技、管理、知識高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里,現(xiàn)代質量成本管理理論仍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發(fā)展。文章通過對質量成本概念的回顧及比較,認為應該從質量過剩方面對質量成本的內涵加以完善。
關鍵詞:質量成本 質量過剩 內涵
中圖分類號:F2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025-02
一、引言
盈利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企業(yè)能否盈利歸根到底是要看企業(yè)向顧客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滿足其需要。《質量振興綱要》中指出,質量問題是國民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戰(zhàn)略性問題。任何忽視質量管理工作的企業(yè)都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機會。質量就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即產品或服務的特性是否達到了顧客的基本要求。而衡量生產和服務過程中不良質量造成損失的量化方法就是質量成本,同時質量成本也是衡量管理實踐中的無效和非增值活動的重要工具之一。全面理解質量成本是有效實施質量管理和質量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質量成本的提出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與此相適應,管理的內容不斷豐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質量管理作為管理的一個方面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fā)展而產生、發(fā)展并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質量管理專家A·V·菲根保姆在他的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質量成本的概念,從而標志質量成本理論的產生。之后,隨著質量競爭的加劇,企業(yè)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不得不追加提高質量的費用投入,以減少質量損失,增加質量費用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人們對增加質量費用產生的深遠影響和實際意義的認識并不深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質量管理專家J·M·朱蘭和紐約州科皮亞哥電視工藝有限公司總經理D·M·倫德瓦爾相繼提出“礦中黃金”和“水面冰山”的比喻。所謂“礦中黃金”,是指“質量上可避免成本的總額”。它的內在含義,就是把企業(yè)生產廢次品的巨大耗費比喻成一座“金礦”,可以對它進行有利的開采。控制廢次品,減少甚至消滅這些不合格品,就好比開采了一座金礦,可以大幅度避免成本損失,增加利潤。而“水面冰山”的比喻,則強調挖掘潛在廢次品的深遠意義。這種比喻認為生產現(xiàn)場中暴露出來的廢次品損失(即財務賬面上反映出來的損失)好比暴露出來的冰山一樣僅是廢次品損失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潛在的、未暴露的廢次品損失則像水底冰山一樣,要比水面部分大得多,有人估計可占全部廢次品損失的80%到90%,而這種“水下冰山”的損失最危險、最驚人。如果采取措施把管理的重點由水面向水下深入,解決因管理、技術原因造成長期影響質量的問題,由生產現(xiàn)場轉向產品設計、工藝和用戶使用的質量控制,可以預防“水底冰山”帶來的潛在損失,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礦中黃金”和“水面冰山”的提出,使人們對增加質量費用的必要投入,減少廢次品損失的深遠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擴大質量成本的應用范圍,發(fā)展質量成本概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質量成本的內涵
1.質量成本的概念。質量成本的概念是在經濟發(fā)展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人們對其認識程度的一種表述。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的認識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存在一成不變的質量成本概念。正是由于人們對質量成本的認識程度的不一致,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表述,至今尚未達成共識。
(1)朱蘭認為,質量成本是“企業(yè)為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以及因未達到質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損失之和。”把“提高產品質量的一切費用”列入質量成本的構成內容,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實質是一種費用和損失。
(2)菲根堡在其《全面質量管理》一書中從控制的角度對質量成本進行了表述。他認為,質量成本是“工廠和公司的質量成本,包括兩個主要的方面: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控制失效成本包括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
(3)哈林頓認為,質量成本是“使全體雇員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鑒定產品是否可以接受的成本和產品不合公司或用戶期望所引起的成本之和。”該表述主張將質量成本改名為“不良質量成本”,并對其構成內容做了詳細的劃分,尤其是“不合用戶期望所引起的成本”的表述,把質量成本的內容擴大了。
(4)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技術委員會9004《質量管理和質量體系要素指南》把質量成本分為工作質量成本和外部保證質量成本兩類。工作質量成本是指企業(yè)為達到和保證規(guī)定的質量水平所耗費的費用,包括預防和鑒定成本(或投資),損失成本(或故障成本)。外部質量保證成本是按用戶有關提供客觀證據(jù)的要求而作的論證和證明所支出的費用,包括特殊的和附加的質量保證措施、程序、數(shù)據(jù)、論證實驗、評價的費用。
(5)我國制定的GB/T13339-91《質量成本管理導則》將質量成本明確定義為“將產品質量保持在規(guī)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費用”。
2.對質量成本的再認識。通過對以上幾種質量成本概念的比較可以看出,質量成本在生產活動中是客觀存在的。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由于質量的波動性,必然存在著因不合格品引起的損失以及為了減少損失而加強預防需要增加控制費用的問題。質量成本在生產活動中客觀存在,因此,生產過程中不僅要研究制造合格產品,同時必須考慮盡量減少生產中的損失,減少不合格品。但是,隨著客觀環(huán)境的發(fā)展演變,舊的質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日漸突出,從而有必要對質量成本的概念加以重新認識。
當前絕大多數(shù)理論都將質量成本定義為由質量不足而引致的各種支出,包括:對質量不足的預防與檢驗成本和由于質量不足而引發(fā)的失敗成本兩大類。在此基礎上,質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內容,如質量成本屬性、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也都是以質量不足為對象加以研究的,但是質量成本的這種定義只涵蓋了質量成本的部分外延。換言之,由于質量低下引致的成本僅僅是質量成本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質量過剩成本也應該是一種質量成本。首先,質量成本管理的客觀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過去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企業(yè)、行業(yè)乃至整個社會的產品生產多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質量不足問題,所以質量管理、質量成本管理多以質量不足為管理的中心,生產者千方百計的提高產品質量,以使產品能夠滿足客戶的要求。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們幾十年來在質量管理上的不懈努力,現(xiàn)代產品的質量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人類社會實現(xiàn)了產品質量的整體性飛躍,質量過剩的問題逐漸顯現(xiàn)出來,這種情況的變化決定了不能再忽視質量過剩問題,對質量成本概念應當加以重新定位,使其完整地包含質量不足成本和質量過剩成本兩個部分。過去管理者對質量成本管理的認識存在偏頗,表現(xiàn)之一便是“重不足輕過剩”,即現(xiàn)代質量成本管理過多的將精力集中于對質量不足成本的管理:一味地對質量不足進行改進,而不關心質量是否已經超過用戶的實際需要。過高地提升產品質量也可能產生不良結果,一方面質量的過度提高消耗了企業(yè)大量資源,另一方面過高的質量并不為顧客所察覺或接受,從而無法為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與質量管理的初衷相違背。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漸完善,不考慮企業(yè)效益的缺點必須克服,因為在市場經濟中企業(yè)的經濟效益關系到企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企業(yè)自然更加注重對于成本的控制和對經濟效益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應當加強對質量過剩問題的管理,這也將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成本效益觀念。
四、質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是企業(yè)實現(xiàn)經濟效益的保證。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質量成為競爭的核心因素,企業(yè)也越來越重視質量管理。與發(fā)達國家一樣,全面質量管理曾在我國引發(fā)了質量管理的一場革命,使我國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從根本上提升到較高的水平。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化和顧客需求日趨多樣化,高質量未必代表必勝的優(yōu)勢,因為高質量也常常不被顧客所接受,同時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質量的提高往往要以人力、物力、技術、信息、管理等成本的追加為代價,這最終會抵消質量提高所帶來的利潤優(yōu)勢。特別是當產品質量普遍得到提高,使競爭者處于大致相同的質量水平時,如何在保證一定質量水平的前提下,實現(xiàn)對成本的有效控制成為競爭取勝的關鍵。
將質量與成本雙重因素考慮進去,我們提出了以既能滿足顧客需求又能減少過高質量所帶來的不經濟現(xiàn)象為判斷標準的“合理質量”的管理觀念。一方面,為了滿足顧客的需要,企業(yè)必須保證質量;另一方面,為了減少成本耗費,贏得利潤,企業(yè)又不能盲目地提高質量。本文認為更為完整的質量成本定義應該是:企業(yè)為確保產品質量保持在既能滿足顧客的正常要求,又能為企業(yè)帶來最佳經濟效益的質量水平上所發(fā)生的一切費用。它的內容包括四個部分:預防質量不足成本、預防質量過剩成本、故障成本和無效成本。其具體內容如下:
1.預防質量不足成本,是指企業(yè)為保證產品質量水平不低于基本的質量標準,能夠滿足顧客合理要求所支付的費用。這一成本是企業(yè)產品質量的最基本保證,也是合理質量觀念的基本要求。
2.預防質量過剩成本,是指企業(yè)為避免由于產品質量過剩而產生的無效成本所發(fā)生的一切費用。它體現(xiàn)了合理質量觀念對降低產品過剩質量的要求,同時也是新觀念下成本管理的特點之一。
3.故障成本,是指由于企業(yè)的產品質量低下,無法達到最基本的標準而給企業(yè)造成的各種損失。例如:廢品損失、維修損失、退貨損失以及由于質量糾紛所引起的訴訟費用和賠償損失等。該成本和預防質量不足成本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一般情況下,預防質量不足成本的發(fā)生量較大時,產品質量會相應提高,故障成本的發(fā)生勢必減少;反之,故障成本將會增加。
4.無效成本,是指產品超過了合理質量的標準,企業(yè)為此而消耗的無法獲得社會承認的人力、物力等資源。合理質量觀念認為產品整體或部分質量過高均會產生無效成本,具體來說,它應當包含:產品的耐用性超過了其更新周期所造成的資源的浪費,以及由于產品某一部件的耐用性超過關鍵部件的壽命,當產品整體報廢后仍然具有的剩余功能。它與預防質量過剩成本之間也存在著負相關關系。無效成本概念的提出,是合理質量觀念下成本管理的又一特點。
隨著質量成本概念的發(fā)展,質量成本管理中的其他內容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對其進一步研究,應當在合理質量管理觀念下,通過建立新的模型對各種質量成本曲線加以分析;同時還應參考作業(yè)質量成本管理的有關理論,構建一套完整的企業(yè)質量成本管理體系。相信這種新的管理模式將會進一步完善現(xiàn)代企業(yè)質量成本管理。
參考文獻:
1.菲根保姆.質量成本·質量管理原理與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5
2.韓惠俠.質量成本管理簡論[J].上海會計,1997(7)
3.郭重慶.質量成本管理[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王曉妮,北京林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學(財務管理方向)碩士在讀研究生;蘇寧,北京林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財金系教授,碩士生導師 北京 100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