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攀 張 偉
摘 要:回顧以往的主導產業選擇理論,可以看出以往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從比較優勢角度出發對產業問題進行研究,由于建立在相同的理論基礎之上,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眾多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經常存在著許多通病,例如,操作性差、不系統等。上世紀90年代,波特教授提出了在競爭力理論上有著重要歷史地位的鉆石模型,隨后,各國學者便不斷對鉆石理論進行發揮,并繼而形成了關于鉆石模型的各種競爭力評價理論。文章突破原有的產業選擇理論框架,引入競爭力評價模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我國各主要地區的產業選擇模型進行構建。
關鍵詞:主導產業 鉆石模型 選擇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040-02
一、文獻綜述
關于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問題,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學者,都根據各地區具體的經濟發展概況,提出了相當多的選擇標準。但這些基準建立的理論基礎普遍都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并且不同程度存在著不系統、標準過度寬化、偏重定量研究等種種問題。波特教授提出的鉆石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嘗試。該模型突破了原有的各種比較優勢理論,從競爭力角度對各種產業問題進行分析,這更符合主導產業的內涵和要求。近年來,國內已經開始有學者應用波特鉆石模型對主動產業選擇進行研究。
鉆石理論由美國的波特教授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隨后風靡全球。而在國內,將鉆石模型的應用到產業選擇才剛剛開始。代表性的參考文獻集中出現在2006年,主要有芮明杰發表的《產業競爭力的“新鉆石模型”》、陳立敏的《基于比較優勢四個來源的新鉆石框架及其政策含義——兼論波特模型的解釋困難》,劉穎琦等的《基于鉆石理論的主導產業選擇模型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鉆石模型的應用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考慮到我國各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我國各個區域在地理條件、經濟基礎、資源狀況以及歷史文化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如果將某一個模型去普遍適用全國各個地區,顯然不會得出具有說服力的結論。所以,本文便在鉆石模型這種全新的研究范式下,根據我國的基本經濟區劃即東、中、西以及東北地區,分別構造四個鉆石模型,從而構建我國的主導產業選擇模型體系。
二、東部地區模型
各種最新數據顯示,東部地區的各項經濟指標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而且個別中心城市的消費水平也已經進入世界前列。從發展階段來看,除個別地區外,東部地區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后期。對于外向型特征明顯的東部地區,本文對鉆石模型進行了輕微調整,將影響東部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分為:核心要素、關鍵要素、輔助要素。
1.關于鉆石模型的研究背景。波特教授的鉆石理論,是在先后對加拿大、德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種產業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些地區的突出特征就是,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高、技術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產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三次產業比例呈“三二一”分布,進出口貿易繁榮、和世界市場聯系緊密、當地居民觀念開放等等。從這些基本特征來看,我國的東部地區和這些國家基本處于同一發展階段或正在向這一階段過渡。由于鉆石模型的立足地區與我國東部地區較為相似,所以,可以基本沿用波特的鉆石模型對我國東部地區的主導產業進行選擇。
2.增加“自主創新”核心要素。在基本保持原波特鉆石模型的基礎上,本文贊同芮明杰教授在《產業競爭力的“新鉆石模型”》一文中對鉆石模型的改進,將“知識吸收與創新能力”作為關鍵要素加入鉆石模型。第一,從現實的發展階段來看。東部地區明顯處于工業化后期,根據產業的發展規律,在各生產要素中,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第二,從我國長期能源狀況來看。伴隨著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資源能源的緊缺狀況將加劇,對于資源能源消費大省集中且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東部地區,提高生產技術、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將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第三,國際上技術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目前,各種先進技術都掌握在美日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手中,西方跨國企業對關鍵核心技術的壟斷,使得我國企業在成本方面高居不下,近些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西方國家限制產業最先進技術的對外出口,這更凸顯出自主創新的緊迫性。第四,“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地區依托。新世紀之初,國家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從現有的技術基礎和人才條件而言,東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將對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起到最為關鍵的作用。

三、中部地區模型
中部地區就整體而言,總體發展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投資增長速度甚至低于西部地區,而且其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都嚴重滯后于東部地區。這種經濟發展差距的成因,可以歸結為:投入不足,長期處于資本凈流出狀態;缺乏國家政策傾斜和支持;中部各省財政收入和上繳基數高,財政負擔重;缺乏大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帶動;歷史文化中缺乏開拓精神,沒有抓住開放的機遇,失去發展先機。
根據中部地區的發展概況,本文在保留“政府要素”的同時,將“工業化”和“城市化”兩個因素作為輔助因素,加入到中部地區主導產業選擇模型中,之所以如此,主要出于以下的考慮:

1.淡化政府的作用。中部地區的市場化程度與東西部地區有著重要區別,既不像東部發達地區那樣,市場體制健全,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些公共產品,基本不直接介入經濟進程;也不像西部地區,人力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缺乏自我發展能力,必須依靠政策傾斜和政府對招商引資的直接介入,才能推動地方經濟好轉。在中部地區,政府盡管在經濟運行中還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其市場化程度將逐步向東部地區靠攏,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體系的健全,政府將有限地退出市場領域,其地位逐漸淡化,所以模型中仍然對政府的作用給以足夠重視,但將放在輔助要素。
2.加入“城市化”輔助要素。中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在占全國10.7%的土地上分布著全國27.3%的人口。從城市化水平來看,中部六省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量剩余勞動力分布在農村地區和農業部門,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最為突出的地區。這不但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加劇了中部地區的二元結構。所以,加快城市化進程,發展那些就業彈性大的非農產業,對于釋放大批勞動力資源和提高人均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3.將“工業化”列為輔助要素之一。中部地區不但有工業化發展所需要的廉價勞動力資源,“承東啟西”和“南北交接”的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各種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如山西、河南和安徽三省的煤炭資源總和占全國的39%,湖北、湖南的錳礦資源占全國的30%。對于農業比重大、工業體系相對完備但發展水平不高的中部地區,提供了進一步邁向工業化的諸多有利條件。

四、西部地區模型
就國內四個地區而言,西部地區包括的范圍最廣,內部的經濟發展差異也最明顯。例如2006年人均GDP內蒙古達到20053元,而云南、貴州和甘肅三省的卻都在1000元以下。然而,西部各省份仍然有著很多共同的發展特征,從而可以使得我們建立西部地區的主導產業選擇模型:
1.將政府從輔助因素調整為關鍵因素。西部地區地處大陸深處且自然條件惡劣,人口密度小、勞動力資源短缺、市場狹小,缺乏自我發展能力,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支持成為西部地區發展的一個關鍵的啟動因素。沒有政府對當地投資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其各種資源優勢都無法釋放。事實上,從建國后該地區的發展與政府戰略的關系來看,西部地區的發展速度與政府對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和優惠政策的傾斜程度基本呈現正相關關系。建國后,國家先后實施的“積極備戰戰略”、“兩個大局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都對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進程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2.加入“可持續發展”輔助因素。借鑒劉穎琦所建立的西部地區鉆石模型,將可持續發展因素加入到模型中,與劉穎琦模型不同的是,本文將其列為輔助要素。西部地區當前的首要發展目標,就是改善基礎設施,加快發展經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以最快的速度縮小和中東部地區的差距,只有這樣,才能使西部地區迅速擺脫貧困,防止人才外流和加快西部大開發進程。政治上,阻止各種分離活動,鞏固邊防。因此,盡管西部地區作為東部地區的水源地和資源輸出地,其生態環境在我國整個國家的生態建設中占有最為重要的地位,考慮到加快發展經濟才是其目前最為緊迫的問題,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社會性目標劃入輔助要素即可。

五、東北地區模型
東北地區兼具中部和東部地區的特點,一方面,與中部地區相似,各種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供給充足,但民營經濟發展落后,市場化程度低,產業結構不合理,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比重低,由于老國企集中,就業壓力也相對較大;另一方面,與東部地區相同,該地區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化程度較高,東北三省2006年的城市化率均超過50%,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少數幾個省份。

所以,本文以東部地區模型為基礎,做出調整后,形成新的東北地區鉆石模型。(1)加入“市場化程度”作為輔助要素。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比重偏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充分,經濟缺乏活力。2005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所占比重僅為36%,從表2也可以看出,東北三省的工業產業中,公有制經濟在企業單位數與就業人員所占比重都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所以,在選擇主導產業時,應優先選擇那些能夠促進市場競爭、從外部加快東部地區的老國有企業改制、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比重大的產業,優先發展能夠促進邊境貿易,和東北亞市場能夠進行產業對接的產業,加速促進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2)依然將“自主創新”作為核心要素。東北地區的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排名也相對靠前,遼寧排名第6,黑龍江第13,吉林第15,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基礎。同時,東北地區工業企業與東部地區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產業的增長方式急需轉變,將以固定資產投入為主的增長方式逐漸轉變為以自主創新為主導的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高度化。

關于以上提出的四個主導產業選擇模型組成的我國區域主導產業模型,有以下幾點需要特別說明:(1)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以及現代化基本可以概括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質,從我國的各個地區發展情況來看,盡管所處階段有所不同,但都還沒有完全完成。不過,由于對于我國各區域來說,他們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某些領域的改革進程并不相同,主導產業選擇的側重點也會不同。例如,東北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相對于中部地區較高,但由于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的加速改革,大批從業人員下崗分流將對社會穩定造成沖擊,市場化改革的速度也就相對滯后。所以,應該將有利于促進東北地區“市場化”的產業,如壟斷競爭市場結構的產業,選為主導產業。(2)區域主導產業模型時效性。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不斷向前推進的,如果仍然按照現在的速度發展,十多年后,各地區的發展階段便會出現質的改變,那時的主導產業的側重點也將與現在不同。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李明軒譯.國家競爭優勢.2007
2.陳勇.鉆石理論:區域發展新思路.財政科學,2004(6)
3.劉穎琦,李學偉,李雪梅.基于鉆石理論的主導產業選擇模型的研究.中國軟科學,2006(01)
4.芮明杰.產業競爭力的“新鉆石模型”.社會科學,2006(4)
5.陳立敏.基于比較優勢四個來源的新鉆石框架及其政策含義.國際貿易問題,2006(3)
(作者簡介:趙攀,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現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三農政策與規劃部;張偉,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 北京 100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