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驥 葛 瓊
摘 要:規模經濟問題在整個經濟學發展歷程中都處于非常核心的地位。關于企業規模經濟的研究可以在理論上深化人們對很多行業基本屬性的認識,在實踐上可以直接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文章對企業規模經濟問題的研究進行回顧,希望能夠通過全面的綜述加深對規模經濟的理解。
關鍵詞:企業 規模經濟 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052-02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各種所有制的企業也都在欣欣向榮地發展。然而,在企業發展路徑的選擇上,我們很難說出究竟是小企業經營更加靈活,“船小好調頭”更具有優勢;還是競爭中,大企業在成本、技術、人才、管理等各個方面占有主動權。企業究竟會不會由于擴大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從而獲得規模經濟的好處,成為當前我國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作者將國內外學者關于規模經濟問題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希望通過相關文獻的綜述,深化人們對規模經濟問題的認識,為我國企業的管理者在公司規模選擇的決策上提供參考意見。
一、古典學者對規模經濟問題的探討
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1776)在《國富論》中以制針業為例闡述了分工的意義,認為分工和專業化是提高效率的原因,這可以說是規模經濟的一種古典解釋。他認為通過社會分工會增加熟練程度、節約勞動轉換的時間以及改進工具,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在既定的資源基礎上增加社會的財富。同時,分工的程度,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即市場廣狹程度的限制,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因此,如何擴大市場規模也就成了增加分工,增加財富的問題所在。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闡述了大規模生產的優點,他在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中繼承了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并且從節約生產成本的角度論述了大規模生產的好處。他認為,大規模的生產給事業帶來的好處如此之大,以致經濟生活任何部門的小經濟也不能經受得住與大經濟的競爭。
阿林·楊格(Arthur Young)1928年在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經濟學和統計學分部主席的就職演說中,發表了題為《報酬遞增與經濟進步》的論文。他發展了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中的分工理論,第一次論證了市場規模與迂回生產、產業間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演進的機制,從而超越了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場范圍限制”的思想。楊格的分工理論被后人命名為楊格定理,即:“分工取決于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又取決于分工,經濟進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條件之中。”
馬歇爾(Marshall,1890)在前人的基礎上,系統地表述了規模經濟理論,他在《經濟學原理》中,第一次用“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的概念來說明報酬遞增的現象。他指出,企業在長期內有充足的時間調整規模,通過擴大其不動產獲得新的大規模經濟,在較低的成本上增加產量,進而使得報酬遞增。他根據分工與生產專業化的程度,從企業的角度將規模經濟歸結為外在經濟和內在經濟兩類。同時,他還提出追求規模經濟會導致大企業的控制力和壟斷,降低經營效率,導致規模報酬遞減,這就是“馬歇爾沖突”。
斯拉法(Sraffa)于1925年發表了《成本與產量之間的關系》的長篇論文,1926年發表了《競爭條件下的收益規律》。在這兩篇論文中,斯拉法指出,每一類規模收益都是出自很不相同的經濟現象,遞增的收益來自積累和技術變化過程,而它們又都與市場擴大及隨之而來的勞動分工相聯系;遞減的報酬是由于土地可獲得性有限,這是收入分配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又是租金理論的基礎。他還在自己的著作《用商品生產商品》中討論了多種商品的聯合生產及其意義。
二、近代外國學者對規模經濟問題的探討
(一)關于規模經濟的存在性
根據貝恩(Bain,1959)的說法:對規模經濟是否存在的問題有兩種派別,即英國學派和美國學派。以康芒斯(Commons)、熊彼特(Schumpeter)等為代表的英國學派認為規模經濟與廠商規模有關,尤其與大型多工廠的廠商有關。他們認為,僅僅大廠商和集中性產業的存在就表明了規模經濟的存在。從效率觀點來看,此學派建議公共政策應促進兼并和保護大廠商。美國學派的代表為奈特(Knight)和西蒙斯(Simons),他們認為小廠商也能夠利用規模經濟,不存在真實的或貨幣的規模經濟。舒馬赫(Schumacher)則宣稱小的是美好的。
(二)規模經濟的測度的討論
規模經濟的度量問題起因于美國學者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1956),他最早發現了索洛剩余法來度量技術進步。他承認規模經濟效應的存在,但認為規模經濟不可能從全要素增長率中分離出來,因此他考察技術進步貢獻方法的基本假設就是生產的規模收益不變。他在研究中采用的生產函數以資本、勞動同質為前提,并假設勞動和資本的可替代性、邊際收益遞減和規模收益不變。
施蒂格勒(Stigler,1958)提出了生存技術法(Survivor Technique),來測定企業的規模或效率問題。他認為,在一個產業中,如果企業擁有相同的資源,處于相同的環境,則最佳規模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能力最強、發展最快。因此,比較不同規模企業的生存發展能力,可確定最佳規模。在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為提高生存能力,要通過規模調整,提高經濟收益。故有條件的企業向最佳規模靠近,使這一組的產量比重上升。對于生存技術法,在下文的測度方法中有更加詳細的介紹。
科曼諾(Comanor)和威爾遜(Wilson)提出了MES(最小有效規模)方法,用來測定起進入壁壘作用的規模經濟。主要度量辦法是看占整個行業產出一半的最大廠家的平均規模與相應市場的總產出之比。
(三)關于企業規模的確定
科斯(Coase,1937)認為企業是對市場的替代,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組織成本共同決定了企業的規模。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協調成本會增加。企業通常傾向于擴張規模直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交易的成本等于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一筆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這樣企業規模就達到了最佳點。其中,一家企業的內部協調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是由該企業從其他企業那里購買要素的能力決定的。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發表的《反托拉斯經濟學—兼并、協約和策略行為》從市場的效率角度論述企業規模經濟的問題。他認為資本市場有資金的流量調節和提供獎懲激勵兩項功能。大企業對這兩項功能都實行了內部化,而且其效果可以比市場更好。同時,企業規模龐大和經營上的過度多樣化有可能最終導致不經濟,于是某些大型公司會進行自愿性的股權處理來調整規模。最終,企業規模逐漸達到動態的平衡,不需要過多的公共政策對企業的規模進行管制。
巴克利、卡森(Buckley、Casson,1985)研究了世界市場的不完全性和跨國公司的性質,探討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及決定因素,詳細分析了內部化引起企業規模經濟的原因。卡森利用“信息”統稱技術、管理技能等知識產品。他認為,交換知識產品所有權導致了外部市場交易成本較高,知識的內部化可以促進跨國公司增長和盈利,可導致企業規模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