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鋒 杜 莉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高等教育公平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在新時期被賦予了新的特性及內涵。推動高等教育公平的進程,不僅是促進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同時也是公民大眾對自身權利的積極維護和對幸福生活追求的回應。
關鍵詞:高等教育公平 內涵 價值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119-02
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始終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緊密相連。作為一種新的執政理念反映,黨和國家對教育公平問題予以了高度關注,并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在社會轉型時期,教育公平問題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這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教育公平的意義和價值。如果從原動力上講,高等教育大眾化本身就蘊涵著對教育公平的訴求,那么,在現階段,追求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更是對“教育公平”理念的進一步實踐和求證。因此,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高等教育公平問題作為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風向標,具有不同的內涵和追求,政府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
一、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要義
高等教育公平作為一種永恒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趨向,不僅在教育政策、價值規范、制度建設等層面具有引導、激勵和完善的作用,而且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凝聚和穩定的功能,激發人們從精神層面對自身權利的積極維護和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探索。
1.教育公平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是歷史的、相對的。教育發展的每一個特定階段,都會呈現過去所沒有出現的問題。當我國高等學校的毛入學率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7%擴大到今天的23%時,必然會出現一系列以前未曾遇到過的公平性問題。研究各國現代教育平等發展史就可以發現,所謂的教育公平問題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其內涵是不同的。一般來講,最初人們追求的是入學權利的平等,其次是入學條件的平等,再就是具有選擇性教育特征的差別平等。因此,教育公平是每個國家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都要不斷面對的課題。
2.教育公平與教育平等涵義不同。平等(均等)的基本內涵是相等或無差別,而公平、正義、公正是合情合理,既合目的又合規律。平等更表現為有客觀尺度,公平則不僅有客觀標準,還包括主體的價值判斷與情緒體驗。因此,高等教育公平不等于高等教育平等。但這并不是說,高等教育平等與高等教育公平沒有內在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高等教育均等觀是早期的、絕對化和理想化的高等教育公平觀。
3.高等教育公平的核心是制度或規則公平。高等教育公平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概念,可以區分為形式上的高等教育公平與事實上的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高等教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資源配置公平;高等教育的理念公平、規則(制度)公平與行為(做法)公平等等。在這些不同維度的高等教育公平中,筆者認為,規則或制度的公平是最根本的,它也是整個高等教育公平的核心所在。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高等教育不公平現象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都與規則不公平有關。例如表現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的不公平問題,在城市與農村、大城市與小城市、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等領域就有很大的差別,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規則)偏頗所致。至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公平現象,大多數也與規則或制度不公有關。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所產生的權錢交易、人情交易等腐敗現象,更是一些人有意識地利用制度(規則)漏洞的后果。由此可見,無論是對高等教育起點公平的保證,還是對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的實現,都有賴于建立一個完善與公平的規則體系。
二、追求高等教育公平的價值和意義
高等教育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的推進器和平衡器,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我們要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公平的內涵和價值,積極挖掘,全面推動,從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1.高等教育公平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導向。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其他社會公平的前提條件。因此,追求公平應該成為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高等教育公平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高等教育從神秘走向平常,從稀有走向社會大眾,高等教育資源為更多的人所分享,而不是僅局限于少數精英階層。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為普通百姓提升自身素質和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當今社會,是否接受了高等教育已經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標志,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大眾百姓的理性選擇。對于大學生而言,追求高等教育公平應是其奮斗的目標,公平意識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所造就人才的核心素質之一。美國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曾經說過:“學校是社會進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有效的工具。”這說明學校教育在社會改造中具有其他社會機構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尤其是在今天的社會中,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個體參與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條件。公平的社會,實際上是組成該社會的個體的公平意識發揮作用的結果。但是一個人的公平意識,并不是自發的產物,而是教育的結果。因此,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必須把學生的公平意識當作人才的核心素質之一來重視、來培養。如果一個國家中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人仍然缺乏公平理念,甚至放棄對社會公平的價值追求,那么,要建立一個高度公平的理想社會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在我們國家尤為如此。
2.高等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需求。公平正義的社會是能夠向所有的社會成員平等開放機會和對處境不利人群進行有效補償的社會。教育的公平正義是現代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教育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教育的不公平會阻礙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另一方面,現代高等教育是實現個人發展的主要途徑,接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對于大學生的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高等教育不公平會嚴重影響個人的發展及其競爭與選擇能力。
構建和諧社會和發展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是黨和國家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題,其中教育公平問題和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是最為核心的問題。《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特別指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設公平的教育和均衡發展的教育,使全體人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社會分配與社會分層的功能,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人們獲得教育利益和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利益的途徑,成為社會流動、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層的手段。現實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必然導致社會成員之間教育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使一部分社會成員尤其是處境不利的社會成員享有教育利益時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可能導致社會成員在參與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利益的分配時受到不公正對待。對處境不利的社會成員的社會流動、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層產生實質性的不利影響。強化、復制現有的教育和社會不公平,甚至會導致現有的教育差距與社會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所以,不解決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就會受到嚴重阻礙。
三、政府在推進高等教育公平過程中的責任
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現代政府的核心使命就是提供法律基礎,制定公共政策,安排社會制度和擬定實施方案來予以實現。當前,有關政府和高等教育行政部門應切實轉變職能,把推動高等教育公平作為自己的職責;以推進高等教育公平作為自己的執政理念,不斷提高教育政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水平。
1.要在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上體現公平,保障“學有所教”。確保每一個學有余力的適齡青年能接受合適的高等教育,從而進一步體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全面推進高校招生錄取工作“陽光工程”,努力讓全體人民享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讓出身不同階層的青少年能夠不受社會背景、身份等因素的影響,共同平等地成長與進步。要采取措施,切實改變那些處境不利的青少年的社會地位,進而能夠以一種平等的地位走向社會。
2.要在高等教育政策和制度上體現公平。教育公平的目標和內涵之一,就是要構建一個合理的平臺和機制,讓不同的文化能夠相互的交流與傳播,促進各種文化和知識的共同繁榮。要努力改變高等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化和精英化的傾向,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民主參與程度。在高等教育競爭與高等教育的選擇中,在尊重強勢地區、強勢學校和強勢人群基本的競爭權利與選擇權利的基礎上,應重點保護和扶持弱勢地區、弱勢學校和處境不利人群的利益。要加強對教育領域的市場機制的監管,必須尊重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活動。防止市場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可能嚴重損害高等教育公平和公共利益的行為。把保證教育的公益性和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基本的教育政策,通過完善高等人才選拔制度,讓更多有才華青年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通過完善教育資助制度和助學體系,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不論是社會的還是個體的原因,差別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差別存在本身并不是很大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對待差別的態度。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就是要千方百計撫平這些差別的溝壑,這就需要有健全完備和科學可行的補償機制做保證。例如實行高等教育繳費入學和成本分擔政策,對經濟處境不良的大學生實行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對經濟特別困難學生提供勤工儉學機會等,均屬于補償范疇。通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市場就業機制,以創業帶動就業,千方百計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3.要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上體現公平。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對高等教育公平的價值追求決不能以犧牲高等教育系統的效率為代價,公平與效率之間的主次關系也隨著經濟進程的發展而相應變化,要注重公平與效率的平衡。事實證明,沒有效率的高等教育公平是不會持久的。從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看,不同科類、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也差別很大,一些教育政策的偏頗又加速了這種差別的擴大。這種差別的存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地區的公民在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分享高等教育資源以及接受高等教育質量等各個方面的不公平現象。要短期內實現高等教育公平,讓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夠實現權利完全平等、資源分配均等以及所接受高等教育的數量與質量相等,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在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只能停留在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一種“合適”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是增進高等教育整體公平的一個重要舉措。換言之,我國的高等教育公平,只能是一種有限的、人民可以接受和不斷發展的公平。但這并不能阻礙我們對更高水準高等教育公平的追求。所以,要綜合運用政策法規、行政調控、經濟杠桿等手段,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資源,統籌普通高校與重點建設高校的協調發展,統籌重點建設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協調發展,統籌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的協調發展,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更好地引導高校把發展重點放到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上來。
參考文獻:
1.勞凱聲.對高等教育收費和公平問題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8(7)
2.劉復興.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N].中國教育報,2006.12.9(3)
3.陳彬.論中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價值追求與政策抉擇[J].高等教育學刊,2003(1)
(作者單位:山東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 山東煙臺 266604)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