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強
摘 要: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事關凈化社會風氣,遏制腐敗滋生的關鍵之舉。作為反映監督與控制的財務運行的主體,即:財務人員、責任之重要。文章從財務人員職業道德現狀分析入手,提出了規范加強財務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
關鍵詞:財務 道德 建設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207-02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胡錦濤總書記指出“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以德治國具有其特殊針對性,而迅速強化各行各業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喚起社會對這一領域的高度關注,則是當前整頓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各方面財務行為,凈化社會風氣,遏制腐敗滋生的關鍵之舉、治本之策和有效措施。
一、財務人員職業道德現狀分析
財會工作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濟與社會事業越發展,財會工作越重要,作為“反映、監督與控制”財務運行的主體——財會人員責任重大,財會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顯得尤為重要。而根據最近的調查研究與分析,即使在新《會計法》全面實施的今天,會計信息失真、財務管理混亂、跑冒漏滴嚴重、財會基礎工作薄弱化的現象仍較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誤區。我國正處在新舊體制轉換的時期,傳統美德受到巨大的沖擊,這種客觀存在的歷史必然,引發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混亂,而財會領域又成了重災區之一。其認識上的誤區主要有二:一是“機遇觀”。這幾年財會領域為了盡快與國際接軌,其政策法規和制度安排不斷朝著“自主”的方向變化和調整,因而,相當部分財會人員認為,抓住這一過渡時期的“機遇”鉆些漏洞無礙,等到規范定型后再循規蹈矩不遲。二是“依附觀”。隨著各地企業民營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特別是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財會人員與企業的關系已由過去的半獨立型轉為依附關系,為“老板”的服務已經到了惟命是從的程度,因而造假賬、偷漏稅、提供失真會計信息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2.從眾心理。誠然,在我國的財會領域確有不少優秀的“內當家”,他們愛崗敬業,忠于職守,默默奉獻,但也有相當部分“中間者”在“大氣候”的影響下,職業道德基石動搖,隨波逐流,最終走向了拜金主義的歧途,成為社會的罪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從眾心理在從中作祟。
3.教育弊端。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以應試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學校較注重的是學生的智育,德育教育相對來說抓得不夠,于是學生的人格缺陷愈來愈明顯,一旦走上社會,便形成了一個“專而不紅”的群體,進入財會領域后,相當部分不但全無職業道德可言,而且會運用其專業知識和現代操作技能,更加隱蔽地扮演著助紂為虐的不光彩角色。
4.監督不力。朱镕基同志曾在視察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時揮毫寫下了語重心長的四字校訓“不做假賬”,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財會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是對全國財會工作者提出的警訓,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對財會人員的職業監督卻失之于寬,在不少地區甚至顯得蒼白無力。
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
毀德容易立德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客觀上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各行各業財會人員所必須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自律標準,這既是貫徹執行新《會計法》、整頓經濟秩序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加入WTO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而且這還是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有效措施。筆者認為,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愛崗敬業。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財會人員充分認識本職工作在整個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同時,還要求財會人員在工作中自覺主動地履行崗位職責,以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做好工作,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正確處理責權利三者關系;要求財會人員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嚴格遵守財經法規和核算規程,杜絕玩忽職守、失職、瀆職,更不得搞賬外賬甚至做假賬,偶爾發生失誤,必須速查原因,拿出對策,杜絕類似錯誤再度發生。總之,要做到恪盡職守。
2.熟悉法規。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重要基礎。財會工作涉及面廣,為了正確處理各方的關系,要求財會人員必須熟悉財經方針政策和各種會計法律法規與制度,確保財務處理的正確性,同時從記賬方法、科目運用、賬簿設置、核算規程、會計報告等方面確保會計處理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做到會計專門方法運用恰當、成本費用及損益核算準確、資產負債權益反映真實。為此,需要財會人員不斷學習,經常充電,力戒浮躁,努力提升自身的業務水準。
3.依法辦事。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重中之重。財會工作以法律法規為指導,以會計處理為載體,涉及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所有經濟事項和各色人等,財會人員必須自覺遵守《會計法》和相關的會計規章制度,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系,把好關口,依法理財,當一名合格的經濟衛士,做到“不唯上,不唯情(錢),只唯法”。為此,要求財會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牢固樹立財經法制意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既不助紂為虐,又不監守自盜,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永立潮頭。
4.客觀公正。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靈魂。財會工作的首要職能就是對各項經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的記錄與反映,其本質特征體現為“真實性”,離開了實際發生的客觀經濟事項去進行會計處理只能是造假賬。而公正的本質則體現為合理性,對一些特殊會計事項的處理必須堅持公正合理的原則,這不僅是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也是財會人員個人品德的體現,財會工作實踐中經常出現的若干矛盾和問題,大多與此相關。因此,作為掌握一定財權的“內當家”,財會人員必須正確行使自己的職權,必須強化自身品德修養和職業道德修養。
5.搞好服務。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時代要求。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經濟發展的不斷加快,財會工作的服務功能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財會人員如何用“會計”這一工具為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積極有效的服務,是新時期財會工作者必須研究探索和實踐的一個重大課題。從服務的類型上看有三個方面:一是政策服務。由于財會人員熟悉財經法規,可以向單位領導和內部其他部門提供財經政策咨詢服務,以避免走彎路,保證單位的健康運行。二是資金服務。財會人員負責資金的籌措與供應,這對一個單位完成經營目標至關重要,對資金合理調度與科學運籌是保證一個單位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三是管理服務。財會部門是一個單位從事財務管理的職能部門,而財務管理又是整個單位內部管理的中心環節,有效的財務管理,通過會計核算的支撐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提速降本增效,提升市場競爭力與占有率。從服務的對象上看,既可為國家服務(及時足額上繳稅收),又可為單位服務(實現利潤最大化),還可為職工服務(保證職工的工資、福利、保險等相關權益)。財會人員要根據發展變化了的新形勢及時調整服務類型,保證服務重點,統籌兼顧,科學運作,努力提高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