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萌
摘 要:文章基于耗散結構理論探討了創新對企業系統及經濟系統影響關系,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互助方式,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保障。
關鍵詞:耗散結構理論 技術創新 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221-01
一、創新理論回顧
現代經濟的最顯著特征之一是幾乎每一個領域的創新都非常迅速(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1999)。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1912年)一書中,首先提出創新理論。他認為創新是一個經濟范疇,是指將已經發現的科學技術引入企業之中,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他同時認為創新既給創新者帶來了盈利的機會,也為其它企業開辟了發展的道路,一旦創新出現,必然會有另外企業模仿,使整個行業形成一個“創新”的浪潮,因而使這個行業獲得普遍發展,一個行業的發展又會推動其它行業的發展,構成創新集群,以致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他將技術進步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并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發明、創新和擴散,而創新是其中的核心,就是說,科學技術與企業創新及擴散相結合,才能實現從技術到經濟發展的飛躍。因此,經濟發展周期過程是在創新的基礎上才能打破經濟低層次均衡狀態,躍進到較高層次的均衡水平。
在現實的存在中具有共性是永恒的,無論自然界還是社會組織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企業是一個社會組織系統,它的存在特征與耗散結構有著許多共性,微小漲落可使耗散結構從無序變為有序。創新對企業系統的存在、運行、發展、消失都可能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基于耗散結構理論將創新對企業系統的影響進行初探。
二、耗散結構的基本原理
普利高津認為:當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它與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由于系統存在某些非線性動力過程,環境隨機給出小的漲落,可以通過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產生協同作用和相干效應迅速放大,當超過閾值時,系統從原有的混亂無序狀態轉變成為一種在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狀態稱作耗散結構。它在動態演化過程中,能夠使系統保持有序并逐漸提高系統有序程度。
三、系統形成耗散結構的要素
1.開放的系統,開放的系統是指系統存在與周圍環境必須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是系統存在條件的基本要素。
2.系統遠離平衡態,平衡態是正負兩個狀態互相作用,互相抵消,自封閉長期無序狀態形成的孤立系統。在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系統不斷與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因而保持系統內在的不平衡,并繼續維持交換過程,周而復始。遠離平衡態是新系統形成的必要條件。
3.非線性相互作用。耗散結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存在若干種非線性動力過程,這種非線性動力過程讓系統內的各要素之間產生協同作用和相干效應使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是推動系統向有序化發展的內在條件。
4.漲落與微擾。漲落是指系統參量在一定數值區域上下震蕩的現象,漲落形成是一個隨機過程,當系統處于遠離平衡態時,隨機微小漲落可以通過非線性的協同作用和相干效應,迅速放大突破了臨界點,系統就進入高一級的有序狀態,這個新的狀態的各種功能是原系統不具備的。漲落是系統有序化的起源。
四、現代企業顯示耗散結構的特征
1.現代企業是一個有結構的開放系統,企業與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企業生產過程與環境需要有物質交換(原材料、產成品),生產過程需要能量的交換(水、電、燃料)和信息交換(電話、網絡、資訊)。
2.現代企業的結構顯示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系統,企業系統是由若干個部門組成,各部門之間存在人員配置差異,業務范圍的差異,權利與責任的不平衡。
3.現代企業內部各要素存在非線性關系,生產企業涉及人、財、物、產、供、銷等主要因素,人員與財富的創造人員與物質的分配存在非線性的狀態,生產過程中既定成本條件下的產量最大化,既定產量的成本最小化,研發—生產—供應—營銷的互相約束都存在非線性關系。
五、創新對企業系統的影響
創新對企業系統的影響既有技術創新也有制度創新。
1.技術創新引起交換要素變化。現代企業是一個開放系統,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化時代,企業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環境趨向于全球,世界各國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可能很快影響到企業具體運行過程:新的原材料、生產工藝、產品,新能源、節能、減少排污量,國際新標準的應用,專業公司模塊化生產,人力資源配置,甚至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
2.企業創新對經濟系統影響。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組織系統,是經濟系統的子系統,企業子系統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同樣遵循耗散結構理論,企業子系統創新的漲落因子間接影響經濟系統的漲落:(1)企業子系統由于創新,不斷地提高企業有序化程度,同行業模仿后,同行業有序化程度提高,形成創新集群,行業規模擴大并增加對區域經濟系統的影響,這種影響力達到一定程度則可能左右區域經濟系統的穩定,區域經濟發展又促進企業創新活力,這時,企業子系統創新與經濟系統創新呈現互動。(2)企業子系統的創新漲落的幅度在正常范圍內,處于漸近狀態對經濟系統影響不明顯,但是在臨界點處發生的漲落,即是微小的漲落可能使企業進入更高的有序,這時企業子系統對經濟系統的突然影響可能引發經濟系統的突變。
3.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互動。市場需求時企業創新是一個漲落因子,技術創新轉化成商品需建立強大的轉化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研發、生產、營銷、信息、服務等。該體系既有緊密跟蹤國內外技術創新企業充分對外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也要組建高效的產品研發和生產團隊、強有力的營銷隊伍、及時的服務機制與人員配置,這個過程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有機結合的方法,過程首先由技術創新的漲落因子影響企業系統的非平衡態,通過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提供的平臺,由企業系統的非線性動力過程,使企業系統由技術創新的漲落因子影響無序化演化成新的有序化程度。
4.企業結構有序化為創新提供保障。現代企業創新地位的突出,往往造成企業結構的非平衡態勢趨向嚴重,這時,企業需采用以產權為紐帶的制度創新,企業產權分散,企業員工真正享有企業主人翁意識,真正激發每位員工積極性,激勵與約束機制并存,加強企業的管理等,進一步提高結構的有序化,適應企業運行的新形式,適應技術創新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競爭,適應創新引起的經濟系統突變。
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宏觀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石良平.宏觀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詹姆斯·格萊克.混沌學:一門新科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
4.普利高津.非平衡態統計力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5.趙國珍.論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和諧[J].經濟師,2007(6)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6)(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