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摘 要: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日益融為一體,任何企業都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我國企業應實施跨國經營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跨國經營必將是中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文章希望通過對跨國經營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劣勢的分析,為企業制定跨國經營戰略提供思路。
關鍵詞:跨國經營 競爭優勢 競爭劣勢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233-02
一、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內容
(一)我國跨國企業經營的背景
對于我國企業,由于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包括許多跨國公司在我國進行直接投資,利用我國的市場和勞動力等資源,我國的企業同時面臨國內市場國際化和國際市場國內化的雙重挑戰。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過程與中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幾乎是同步的。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改革開放的政策,同時也受到它的制約。
(二)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歷程
1.第一階段:緩慢發展階段(從1976年到1988年)。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從改革開放開始興起,以國有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為主,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等,制造業的企業很少。由于當時缺乏經驗,有的企業盲目成立,經營管理較差,以致出現虧損。1976年到1988年,總投資額為105億多美元,其中對外承包工程89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17億美元。由于此時跨國企業才剛剛展開,因此對于對外設計的咨詢還沒有經營。
2.第二階段:逐漸發展階段(從1989年到1991年)。此期間由于管制政策的放松,許多大企業開始在境外進行較大規模的投資,企業形式包括合資經營、獨資經營、合作生產。在這幾年間,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總體發展初具規模,地域分布得到擴展。1985年至1991年,總投資額為84.25億多美元,其中對外承包工程64.3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19.94億美元。
3.第三階段:加速發展階段(從1992年到2000年)。1992年開始,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深化,我國企業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競爭的壓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與此同時,政策環境更加寬松。在1992年到2000年間,不僅國有企業陸續到境外開辦企業,積極進行跨國經營實踐,還出現了一批民營大型企業或民間資本參股的大型企業和集團走出國門,對外投資建廠。
4.第四階段:迅速發展階段(從2001年到現在)。2000年我國提出“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的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極大地調動了中國企業從事跨國經營的積極性。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從2001年開始出現迅速發展的勢頭。2003年我國對發達國家和地區投資大幅增長,資源開發、加工制造業和服務貿易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三大支柱領域,跨國并購已經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
經過20多年的跨國經營實踐活動,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不斷增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經營地區相對集中。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地區分布呈明顯的相對集中的特點。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集中于亞洲、拉丁美洲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或低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原因主要是:發展中國家通常資金短缺,為了吸引外資,對于外資進入采取鼓勵政策,我國對外投資集中于亞洲,尤其是東、南亞,與地理、歷史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地理接近,便于物資、人力的自由流動,消費偏好、生活習慣等重要因素與中國國內相同或相似,使得這些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天然優質市場,這些都為中國企業在這些地區的投資創造了有利的軟環境。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對這些國家進行資源開發型投資可以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原材料。投資于低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符合產業結構梯度轉移的規律,能夠更充分地體現我國企業的相對優勢,可以將我國成熟的的產業、商品生產移植到外國市場,利用當地低廉的市場成本,獲得市場利潤和份額。
2.跨國經營范圍不斷擴展。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活動,己經由初期從事航運、餐飲等少數領域,逐步拓展到生產加工、資源開發、油氣管道、水利、冶金、咨詢、農業合作和研究開發等眾多領域。跨國經營活動主要集中在家用批發零售、建筑、輕工和紡織服裝等幾個行業。(見圖1)
3.不同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處于不同的階段。企業從事跨國經營一般要經歷從低級到高級的四個階段,即產品出口階段、跨國生產階段、國際企業階段、全球經營階段。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不同行業和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同時各個企業的實力和技術水平和所處的環境各不相同,這使得不同企業的跨國經營處于不同的階段。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具有不同階段并存的特點。第一,少數大型企業跨國經營活動起步早、實力強、技術水平高,這些企業己經進入國際企業階段。第二,一些企業進入了跨國生產階段,例如海信集團、春蘭集團、格力集團、康佳集團。第三,大多數企業還處于產品出口階段。
二、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競爭優勢
1.勞動力價格優勢短期依然存在。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上勞動力最豐富的國家,目前約有7.5億勞動力,占世界勞動力資源的1/4以上,勞動力價格低廉且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但是也應該看到,中國的勞動力價格近年來正在緩慢地上升,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我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很快就會消失,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作為中國的第一產業,技術水平還很低,中國的耕地面積還不足,使得農村囤積了大量剩余勞動力,而且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有更多勞動力閑置出來,絕大部分還會涌入城市,形成很大的剩余勞動力市場。至少在10年內,我國勞動力價格優勢都不會消失。
2.成熟技術的比較優勢。相對于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技術,在我國某些產業已經出現了技術設備閑置、市場飽和、生產能力過剩的趨勢,正存在著技術貶值和失效的風險,需要尋找新的市場。但相對于部分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些產業通常還處于成長和發展階段,屬于“朝陽產業”。對這些國家而言,我國的這些成熟技術反而比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更有吸引力,一方面,我國技術轉讓成本較低;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內市場狹小,而這些國家與我國具有相似需求結構,因此我國的這些成熟技術在這些國家會有一定的市場,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加以利用。

3.傳統產品日益被認可。我國的很多傳統技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產品在國際上有一定的競爭能力,企業可以通過跨國經營在國外發揮其優良質量和低廉價格的優勢。這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傳統的工藝技術,如園林藝術、中式菜肴;二是特殊的產品效用,如中藥的活性成分和醫療作用正被越來越多國家的消費者認可。
4.小規模制造產品。中國跨國經營企業利用東道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輸出本國的設備,建立小規模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使中國的跨國經營企業的生產成本相對低廉。同時不必像大型跨國公司那樣付出昂貴的廣告費和龐大的管理費用,以減少支出、降低成本,再加上中國跨國經營企業派出人員的費用和出口設備、零部件相對便宜,使中國跨國經營企業的產品能以低價進入國際市場,獲得豐厚的利潤。所以這種小規模制造產品是中國跨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優勢。
三、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競爭劣勢
1.企業跨國經營能力不強。跨國經營能力強的企業大多是一些規模巨大、實力雄厚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這符合國際市場上規模競爭和降低成本的要求,而我國具有很強跨國經營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微乎其微,這從2008年中國企業500強和世界企業500強的相關資料對比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從營業收入角度分析,2008年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是比世界500強的同類企業差很多。從行業分析比較,在絕大多數行業中,中國企業500強的規模與世界企業500強的規模不能相比,將2008年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企業500強的主要行業排首位企業的相應資料對比一下,這一點就會表現得更加明顯。
2.贏利能力較差。中國企業500強同世界企業500強在贏利能力上的差距還體現在行業上。2008年世界企業500強贏利能力好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汽車、計算機應用與服務、貿易、金融、制藥等行業,中國企業500強則更多地集中在石油、天然氣開采與石化業、電力、郵電通信等傳統壟斷性行業。這說明我們在一些傳統壟斷性行業的優勢會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很快失去現有的贏利水平;說明在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同時,我國的產業結構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跟蹤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和利用我國比較優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任務還很重。
3.研發投入不足。研究開發投入是反映企業創新程度的重要指標,國際上名牌企業都能把研究開發中取得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再進一步轉化為競爭優勢,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領導權,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在研究開發方面自覺地實行高投人。據“全球企業研發排行榜”的資料顯示,美國企業的總體研發費用和研發強度最大,其次是日本和德國,而中國企業在這兩個方面差距巨大。該排行榜所有入選公司的研發投資均超過2200萬英鎊,中國只有4家企業上榜,許多知名中國企業的研發費用都未達到這個標準。
4.國際化水平低。我國大企業及企業集團開始在國外進行直接投資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為代表的貿易公司,以及以首鋼為代表的生產主導型企業開始進行跨國經營。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大企業的跨國經營迅速發展,出現了中集、萬向、海爾等一大批走向國際化的大企業。但是,盡管如此,我國大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仍比較低,還處于初級階段。現在絕大部分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形式是出口,能夠做到海外生產的極少,能夠建立全球性銷售網絡的更少,能夠實現融資國際化的也不多。這種情況在生產性大企業或企業集團中表現更為明顯。就絕大多數中國大企業而言,在組織結構上還沒有哪一家具有“跨國公司”的特點,在經營戰略上也沒有哪一家真正實現了全球性的資源配置和戰略規劃,在經營行為和經營機制上還沒有哪一家真正達到世界頂級水平。
參考文獻:
1.曾忠祿.中國跨國經營決策、管理與案例分析.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4)
2.盧進勇.入世與中國利用外資和海外投資.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3)
3.薛求知,劉子馨.國際商務管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4)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院2007級國際貿易專業 山西太原 030006)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