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勛 付淑文 陳旭東
摘 要:隨著《魯南經濟帶區域發展規劃》的正式通過,標志著山東省“一體兩翼”區域發展新規劃步入正式實施階段。魯南經濟帶作為山東省的發展“南翼”,其發展規模、途徑及潛力不容忽視。文章首先介紹了發展魯南經濟帶的背景資料以及政策性支持條款。接著描述了魯南經濟帶的宏觀發展規劃;而后深入研究了魯南經濟帶“一帶、三區、六大產業”具體規劃,并繪制了戰略構圖。最后給出了魯南經濟帶縱深發展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魯南經濟帶 “一體兩翼” “一帶、三區、六大產業”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261-02
一、背景資料
2007年7月,山東省政府提出構建“一體兩翼”的經濟發展格局的思路。2008年2月,《魯南經濟帶區域發展規劃》的正式通過,標志著山東省“一體兩翼”區域發展新規劃步入正式實施階段。至此,山東區域發展格局重心從“東中西”全面轉變為“北中南”。“魯南經濟帶”由此沖破行政區劃概念,以一個區域發展整體走向前臺。規劃建設中的“魯南經濟帶”包括濟寧、臨沂、日照、棗莊、菏澤五市43個縣(市、區),面積5.05萬平方公里,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人口數量、土地面積均占全省的1/3,而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1/5,地方財政收入僅占全省的1/6。魯南五市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農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
業內分析認為,當前國際國內資本和產業加速轉移,魯南地處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長三角及珠三角產業加速北上的前沿地帶,具備承接產業和資本轉移的有利條件。隨著“魯南經濟帶”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將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形成低投資成本、低生產成本的“洼地效應”。圖1即為山東省“一體兩翼”區位規劃圖,其中“魯南經濟帶”就是“南翼”實體部分。

二、政策性支持:出臺“44條”支持政策以推動魯南經濟帶強勁發展
山東省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魯南經濟帶區域發展規劃》和《支持魯南經濟帶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支持魯南經濟帶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中明確了44條支持政策,包括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推進產業發展、加大財政扶持、加強金融支持、加大建設用地供應、搞好資源開發補償、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10個方面。其中,給予資金支持的19條、政策支持14條,鼓勵和優先安排政策11條。在財政總量指標和人均指標均低于江蘇的情況下,山東省基本做到了“不低于”江蘇省補助蘇北的規模。
三、區域發展規劃:構建“一帶、三區、六大產業基地”總框架
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的原則,魯南經濟帶在全省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總體功能定位應為重點開發區域。為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形成整體合力,根據魯南經濟帶區位、資源、交通和產業基礎狀況,在今后的發展布局上,按照“一帶、三區、六大產業基地”的總框架進行規劃建設。“一帶”即沿菏兗日鐵路、日照到東明高速公路和規劃建設的菏澤至日照嵐山高速公路、棗莊至臨沂鐵路等,在貫穿魯南經濟帶東西的大通道兩側,形成集中布局、產業集聚的大產業帶。“三區”即以日照、臨沂為主體建立臨港經濟區,以濟寧、棗莊為主體建立運河經濟區,以菏澤為主體依托京九和新鄉到日照鐵路大通道建立京新沿路菏澤經濟區。“六大產業基地”即食品及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能源及煤化工基地、精品鋼鐵基地、優質建材基地、機械制造基地、商貿物流基地。
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魯南經濟帶屬山東省重點開發區域,也是該省“一體兩翼”中“南翼”。按照統一布局、錯位競爭、一體推進原則,《魯南經濟帶區域發展規劃》從基礎條件與發展環境、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打造三大經濟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支撐保障能力、主要政策措施等六個方面對魯南經濟帶進行了總體規劃。在總體布局中,“一帶、三區、六大產業基地”成為建設核心。
四、魯南經濟帶具體發展戰略
1.“一帶”發展戰略:發掘經濟帶中心城市。從全國范圍來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現代化建設,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綜合效應明顯增強。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體系中起到連接大(特大)城市與小城市、小城鎮及周邊地區、農村地區的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地位非常重要。魯南經濟帶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單位,至今還沒有一個帶動和輻射能力強的中心城市,也沒有一個能夠完全輻射其他城市的經濟增長極。
為了客觀的選擇魯南經濟帶的中心城市,首先我們選擇了一些中心城市的量化特征,以此對魯南經濟帶的五個地級城市進行比較。我們選擇的特征是:人口、面積、2007年產值、區位優勢、高校人才狀況。
通過數據將五個城市進行對比,采用排除法,以得出可以培養的地區型中心城市。作為一個經濟帶的中心型城市,首先應該具有一定的人口面積比,臨沂、濟寧與菏澤人口面積基本符合要求;作為一個中心型城市,還應該有較大的經濟產量,臨沂與濟寧可以符合要求,最后,作為一個中心型城市,還應該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臨沂基本符合要求。臨沂是魯南經濟帶中的大市,面積和人口分別占整個經濟帶的近1/3,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臨沂市經濟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區位交通條件優越,形成了明顯的產業優勢和商貿物流業優勢,中心城市地位愈發突出,率先發展具備了現實優勢和后發優勢。“十一五”期間,這種后發優勢將得到進一步體現。臨沂具備良好的自然和社會資源條件,具備成長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礎和潛力,是魯南經濟帶當然的一個增長極,是一個主導區域產業發展方向的城市。具體而言,臨沂要在魯南商貿物流業的發展中處于龍頭地位,在文化、旅游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主導產業的發展中也處于重要的主導地位。魯南經濟帶屬于區域經濟的范疇。推動魯南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把魯南五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盤考慮,統籌規劃,通過規劃理清發展思路和重點,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魯南發展。魯南地區經濟總量小,工業化、城市化程度不高,經濟外向度偏低,產業按片、區聚集,不僅能夠快速整合生產力,而且在競爭中抱團求生的勝算增大。
2.“三區”發展戰略:港口腹地建設規則。縱觀三區的建設規劃其實就是物流的規劃過程。首先,臨港經濟區建設——開發海上運輸途徑。可以簡單理解為“中國商貿名城”臨沂與優良出海口岸日照的區位無縫組合,打破地區壁壘,讓物資更加流通。因為該區擁有魯南經濟帶唯一出海口,與山東半島城市群和蘇北兩大經濟板塊緊密相連。日照港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魯南擴大開放、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戰略資源,是山東省南部及其他內陸腹地外貿物資、能源、化工、糧食、水泥、礦石、木材干線大港和集裝箱支線港。但是日照面積狹小,人口較少,資源相對匱乏,與山東其他臨港城市如威海、煙臺、青島的經濟發展有很大差距,而臨沂是我國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而且在魯南經濟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積極培育“中國商貿名城”,與日照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綜合競爭力強的市場群體,具有積極的意義。其次,運河經濟區——開發內陸河運輸。可以簡單理解為京杭大運河將濟寧、棗莊“一肩挑”。京杭大運河貫穿整個區域,將濟寧、棗莊兩市緊密相連。區內交通便利,工業較為發達,經濟綜合實力相對較強。充分發揮京杭運河的功能,對優化該區產業布局將起到推動作用。濟寧和棗莊均是礦產型城市,其中以煤及其相關產業為主,運輸壓力大,環境污染大。應抓緊建立和實施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支持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盡快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京新沿路菏澤經濟區——開發陸路交通。因為菏澤地處魯蘇豫皖4省交界,位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過渡地帶,水路交通不發達,這是“突破菏澤”的重點戰略。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三個經濟區的劃分是按照運輸方式劃分的,海運——內河運輸——公路。通過五市經濟數據,可以看出,魯南經濟帶以第一、二產業為主,尤其是第二產業比較突出,因此會導致大宗散貨如煤、木材、礦產、建材等運輸比較多,所以工業的運輸成本問題是不能忽視的。按照國際慣例,海運在大宗散貨的運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此,我們按照“港口——腹地”戰略規劃三區:將運河經濟區、京新沿路菏澤經濟區看作臨港經濟區的梯度腹地區域,發揮臨港經濟區的“區位潛能”優勢。在經濟理論中,到某一地點從事商業活動的成本和效益之間的比較決定了它的區位潛能。“區位潛能”也就表示了某地對周邊地區區位要素的吸引力。在區位潛能概念的基礎上,港口腹地競爭力可以理解為港口對其腹地貨物轉運的吸引力。貨主(外貿商)及其代理人在選擇運輸路徑(包括轉運港)時需權衡其外貿商品產銷兩地貨價差所致的營業收入與需求運輸服務所承擔的全程綜合運輸成本。綜合運輸成本涵蓋貨幣支出、時間耗用以及風險承擔等因素。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邊際營業收入與邊際綜合運輸成本相等的均衡狀態確定了港口市場的空間邊緣,即港口腹地的范圍。
經濟發展不僅是時間問題,同時也是空間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經濟主體區位選擇的累積與延續所形成的經濟發展與空間關系就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空間秩序。魯南經濟帶現階段的區域經濟空間秩序主要有兩類:一是對較小空間范圍而言的城鄉間經濟空間秩序;二是對較大空間范圍而言的“三區”間經濟空間秩序。有關中心港口與其腹地的空間關系隨著港口功能輻射范圍的擴大基本上呈現區間經濟空間秩序的特征。中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經濟發展水平處于梯度狀態,魯南經濟帶的三區從東至西經濟發展水平亦處于梯度狀態,因此,除了區域創新能力和區域供給及需求推動力外,“港口——腹地”模式的競爭力在促進“三區”間產業結構在不同層次上的傳遞、推移和轉換過程中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產業基地”發展戰略:“閉路”式產業鏈建設。魯南經濟帶要打造的“六大產業基地”即食品及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能源及煤化工基地、精品鋼鐵基地、優質建材基地、機械制造基地、商貿物流基地。調查顯示,魯南五市產業趨同,各市支柱產業主要集中在建材、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和領域,同業競爭較為激烈,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雷同問題突出。另外,魯南地區經濟總量小,工業化、城市化程度不高,經濟外向度偏低,產業按片、區聚集。雖然規劃中強調“錯位發展”、加強“一體化建設”、減少“內耗”,但是在短時間內形成區域一體化的錯位發展的理想格局并不現實。
打破產業基地的空間組合,從環保以及產業共生角度,我們設計了一個“閉路”式產業發展戰略(見圖2中心部分,“六基地”:閉路式產業鏈),此種戰略將適用于魯南經濟帶中的任何一個工業集中片區。

4.“一帶三區六大產業”戰略構圖。現在,將魯南經濟帶“一帶三區六大產業”戰略構圖繪制如圖2。其中,底層部分代表經濟帶的發展基石,在此部分中需要發掘經濟帶中起輻射作用的經濟中心城市,通過前面分析,臨沂是最佳選擇。外圍線條部分代表“三區”港口——腹地梯度式經營模式,左邊箭頭方向代表三區的物流模式向港口靠攏,運河經濟區與京新沿路菏澤經濟區作為臨港經濟區的腹地,對臨港經濟區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右邊箭頭方向代表臨港經濟區對其他兩個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港口——腹地梯度式經營模式中,三區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中心區域代表“六基地”的閉路式產業發展模式,箭頭意味著閉路式生產模式是綠色生產方式,環保、節約資源。
五、總結
魯南經濟帶各市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要更多地尋求共同點,堅持一體化發展。在實踐中,要通盤考慮,整合資源,增創優勢,錯位發展。各地要明確自身定位,打破區域界限,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旅游開發一體化、信息資源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大合力。必須把節能降耗、環境保護、集約節約土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集約開發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切實搞好節能降耗,確保實現約束性目標。要本著和諧合作的精神,開展創建平安活動,與周邊地區實現共同繁榮發展。要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為魯南經濟帶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要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要根據經濟和社會建設需要,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完善引智政策,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吸引有真才實學的人員到魯南創新創業。
參考文獻:
1.魯南經濟帶區域發展規劃.棗莊政務網,http://www.zaozhuang.gov.cn/news/zwgk/zfjg/sfgw/ghjh/2008/48/0848154058116HD0G8CK78J
DK540_16.html
2.李群.加快建設魯南經濟帶,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9142/849999.html
3.解讀《魯南經濟帶區域發展規劃》,大眾日報,2008.2.27
4.王愛平.服務魯南,借勢發展打造港口與腹地經濟共贏格局,中國港口,2007(12)
5.安虎森.新區域經濟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王森勛,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經濟管理專業在讀博士,現任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付淑文、陳旭東,現從教于日照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日照 27682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