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親
摘 要:我國西部地區不僅是利用FDI比較落后的地區,而且FDI在區域內的分布極不均衡。這種不均衡與西部各省、市、區的制度、經濟和文化密切相關,因此,西部各省要提高FDI利用水平,須加快制度創新,增強經濟實力,提高人口素質。
關鍵詞:西部外商直接投資 區域內不均衡分布 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269-02
一、西部各省區FDI發展現狀與問題
自1993年起,中國已經連續11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但是,FDI(外商直接投資)的投資地區分布卻非常不均衡。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利用優惠的政策,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實現了FDI持續和快速的增長,推動了經濟的迅猛發展。相比而言,西部在利用FDI方面一直處于落后的地位,使西部失去了FDI這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截至2004年底,我國利用外資額達606.3億美元,而西部12省實際利用外資額僅為17.4億美元,占全國份額的2.87%,西部十二個省區實際吸收FDI還不到第一名廣東省的2%。我國西部地區吸收FDI不僅在全國處于劣勢,而且區域內存在明顯分布不均衡的情況。2002和2003年西部地區利用FDI主要集中在廣西、四川、陜西、重慶、內蒙古、云南省區市,它們占據了前六名的位置;貴州、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利用FDI比較少,而西藏的數據則是空白,排在最后一位。由此,可以把西部十二省區市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吸引FDI較多的前六個省區市,第二類是較少的五個省,第三類則是FDI為零的西藏。
在2002、2003年實際外商直接投資中,第一類的6個省區市分別占整個西部的90.64%和92.65%;第二類的五個省分別占9.36%和7.35%。2002年和2003年,僅廣西、四川、和陜西三個省就占了整個西部的66.5%和67.5%。第一類的省區市實際利用FDI明顯大于第二類,2002年2003年兩者的差額分別為16.3億美元和14.7億美元,第二類占第一類的比重僅為2002年的10.3%和2003年的7.9%。而處于第二類的甘肅省在2002年的實際FDI只占排在第一位的四川的約1/10,占2003年排在第一位的廣西約1/20。可見,FDI在西部區域內部的發展也很不均衡,第一類的六個省區市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利用FDI 的狀況直接決定著整個西部利用FDI的全局。
以前關于FDI東西不均衡分布的分析研究中,人們通常把西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惡劣解釋為一條重要的原因。固然,當外商投資我國時,首選的是距離母國較近,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的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只有當東中部沒有適宜投資的項目可供選擇時,才會進而考慮投資西部地區。但是,這種對東西差異的解釋并不適用于西部各省內部FDI不均衡分布的現象。同樣位處西部,自然條件類似,FDI不均衡分布的問題仍然存在,例如甘肅和陜西是兩個同處西部并且接壤的省份,可是按照之前對西部各省利用FDI情況分類,甘肅處于第二類中較落后的地位,而陜西則是第一類中表現較好的省份,并且在這三類之間利用FDI情況也是相差十分懸殊。這說明,除了區位這個因素,還有其他因素在影響著西部各個省區利用FDI的能力。
二、西部各省區FDI發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1.影響FDI分布的因素。影響FDI流入的區位因素主要在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開放與市場化程度及投資環境,在于投資者能否獲得所有權、區位及內部化等優勢。參考目前國內投資環境評估專家組建立的投資環境指標體系,本文使用中國統計年鑒2003年的數據,從制度、經濟、文化三個方面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4個具體指標:
(1)制度方面。
a.私有產權保護程度。用“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來表示。
b.投資政策體現度。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來表示。
(2)經濟方面。
a.經濟實力。用GDP總值(億元)來表示。
b.市場規模。用地區的最終消費(億元)來表示。
c.生產要素價格。用各個地區的平均工資(元)來表示。
d.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程度。用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工業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表示。
e.對外開放程度。用對外貿易依存度來表示。
f.收入水平。分別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元)來表示。
g.交通。用貨運周轉量(億噸公里)和客運周轉量(億人公里)來表示。
h.通訊。用人均郵電業務量(元)來表示。
(3)文化方面
a.人口結構。由非農人口比重表示。
b.人口素質。由萬人擁有的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來表示。
2.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文選用因子分析法作為工具,它是用較少個數的公共因子的線性函數和特定因子之和來表達原來觀測的每個變量,從研究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的變量歸納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
(1)對數據進行預處理。
由于西藏吸收FDI值為0,所以將其舍棄,用11個省市的數據進行分析;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產值比重屬于逆指標,對其取倒數進行同向化處理;最后由于各個指標量綱不同,所以對所有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Zij=,其中是第j個指標的第i個樣本點的數值。

(2)因子分析和公因子的解釋。
本文運用SPSS 統計軟件進行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法提出公因子,并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按照方差累計貢獻率≥85%的原則,選入4個公共因子,其方差累計貢獻率達87.03%,即反映了原有信息的87.03%(見表1),說明這4個因子已經涵蓋了原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我們將幾個公共因子作為影響西部地區12個省(市、自治區)吸引FDI能力的綜合變量。

公因子與原有變量指標之間的關聯程度由因子載荷值表示。因子載荷值越高,表明該因子包含該指標的信息量越多。表2給出了經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的因子載荷矩陣。
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后,從眾多的指標變量中提取出的幾個公共因子分別反映的是西部地區11個省(市、自治區)投資環境的幾個方面的主要特征:①公因子1在GDP、最終消費、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比重、客運周轉量、固定資產投資等5個指標變量上有大于0.75的載荷量。這里的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和客運周轉量都屬于經濟基礎和經濟實力方面的內容,而國企改革和固定資產投資則與政府政策和調控有關,因此可以將這個因子命名為經濟實力和政策因子。該因子貢獻率最大,為39.651%。②公因子2在對外依存度,萬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和人均郵電業務總量上載荷較高,其方差貢獻率為23.402%,命名為科研和開放因子。③公因子3在三資企業工業產值比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非農人口比重上載荷較高,稱為私有產權和收入因子,其方差貢獻率為14.99%。④公因子4在平均工資和貨運周轉量上有較大載荷值,該因子主要反映的是生產要素和運輸情況,稱為要素和運輸因子,其方差貢獻率為8.986%。
進行因子分析之后,由回歸法計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4個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出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綜合得分F(其中F1、F2、F3、F4 分別是公因子1、公因子2、公因子3、公因子4的得分)。(見表3)即:
F=(39.651×F1+23.402×F2+14.99×F3+8.986×F4)/87.03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因子綜合得分將這11個省分為兩類,第一類:F>0,為四川、內蒙古、廣西、重慶、云南、陜西;第二類:F<0,為新疆、寧夏、甘肅、貴州、青海。利用因子分析得出的結果和現實情況十分符合。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按照把西部各省區市利用FDI的情況把其分為三類:第一類,廣西、四川、陜西、重慶、內蒙古、云南省區市,它們占據了前六名的位置;第二類,貴州、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第三類,西藏,FDI利用為零。可見,對因子綜合得分排序之后占前六名,F>0的省區市與FDI利用情況分類中第一類的省區市完全吻合,F<0的則是FDI利用情況分類中的第二類省區市。因子綜合得分排序和FDI排序的一致表明本文選取的14個指標對于FDI在西部各省區的分布有很好的解釋能力,這些因素對FDI的地區選擇有著顯著的影響。

第一類中,陜西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領頭羊”,近幾年大力發展交通、教育和生態環境建設,教育的優先發展已經使陜西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教研究中心之一,由此帶來的科教優勢和技術資源成為吸引外來投資的重要因素。陜西的各公因子得分中科研和開放因子得分最高。重慶作為設立不久的直轄市,私有產權和收入因子得分遙遙領先。四川在公因子1 上的得分最高,超過第二名一倍以上,經濟、消費水平等方面都位于西部地區前列,但四川其他幾個公因子的得分都為負值,說明四川在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市場進一步開放、加大國企改革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還需努力。云南、廣西資源豐富,面向東南亞的有利地理環境將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但廣西的科研能力,云南對私有產權的保護和交通設施等方面有待進一步開發。
第二類中各省的因子綜合得分都是負值,表明它們在投資政策、經濟實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處于西部平均水平之下。制度不合理,經濟不發達,文化教育水平較低,國有企業改革程度不高,交通閉塞,信息不靈,資源難于勘探和開發等方面成為制約這些地區投資環境的重要因素。
從幾個公共因子來看,經濟實力和政策是首要的影響因素,其中,公共因子1中載荷度最高的是GDP和最終消費,這說明西部各省區FDI數量與經濟總量密切相關,經濟實力的強弱正成為吸引FDI的重要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部FDI的投資方向正由注重區位優勢向注重地方經濟勢力轉變。各個省區如果想要擴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數量,則要從提高自身經濟實力方面做起,實現FDI和本省經濟發展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同時,最終消費的多少體現了市場規模的大小,從需求角度看,外商直接投資需考慮產品的銷路,當地的市場規模將是影響投資決策的重要內容。
公共因子2為科研和開放因子。外商投資更加傾向于科研能力強,市場開放程度高的地區,因此,對于西部來說,能夠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盡快做到的,就是創造一個有競爭力的投資軟環境,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培養高素質人才。西安、重慶、成都、蘭州等大城市擁有雄厚的科技實力,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加快制度創新,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的程度。
公共因子3為私有產權和收入因子,其中載荷最高的是三資企業產值比重。根據鄧寧的折衷理論,外商投資在一個特定的市場中時要確定相對于東道國企業而言,公司具有某些所有權優勢,這些優勢是排他性的,且可進行跨國界轉移。各省應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對跨國公司的產權予以有效保護,依法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以降低外商投資的風險,鼓勵FDI在當地落戶。
公共因子4是要素和運輸因子。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是我國吸引FDI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區在這一方面并不缺乏,所以應該在保持優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同時加強投資環境建設, 改善交通通訊條件,以強化區域優勢,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硬環境。
參考文獻:
1.肖為國.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研究(兼論加入WTO新形勢下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戰略調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3.中國統計年鑒出版社
3.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統計分析.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4.姚永玲.影響外資進入我國的因素分析.國際經濟合作,2000年第7期
5.江小涓.利用外資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管理世界,1999(2)
6.王劍,徐康寧.FDI區位選擇、產業聚集與產業異質——以江蘇為例的研究.經濟科學,2005(4)
(作者單位: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太原 044000)
(責編: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