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鳳 馬 廉 史雪川 李麗燕 葛 佳
【摘要】 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康復對小兒腦性癱瘓早期干預的臨床療效及中醫針刺按摩對療效的影響。方法 將48例小兒腦性癱瘓早期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給予功能訓練及電刺激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同時再予以進行針刺及手法按摩,分別在治療前1 d、治療后1、3、6個月進行GMFM評估,對比兩組療效,比較視性立直、軀干立直、降落傘反射的出現時間。結果 治療組三項姿勢反射的出現時間先于對照組(P<0.01),GMFM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正常化率74.1%高于對照組42.9%(P<0.05),治療組有效率(96.3%)與對照組(95.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康復療效優于單純功能訓練及電刺激治療,中醫針刺按摩可以提高小兒腦性癱瘓早期干預的臨床療效,促進腦癱患兒正常化發育,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是小兒腦性癱瘓理想的治療方案。
【Key words】腦性癱瘓/中西醫結合;針刺;按摩;康復
Evaluation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rehabilitation affecting early intervention on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ZHANG Qiao-feng,MA Lian,SHI Xue-chuan,et al.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Guangdong515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rehabilitation intervening early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he aff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on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Methods 48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given samply tunction training and electric treatment, besides it,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applied to treatment group.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change was assessed on the day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one month,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comparedrespective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ime the eye righting reflex happening investigated as well as thebody righting reflex and the parachute reflex.Results The score of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1),the time of treatment group the three posture reflexes happening was obviously fas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1),normalized rate 74.1%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42.9%(P<0.05),effective rate was unobvious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96.3%and control group 95.2%(P>0.05).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the advantag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may increas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and promote the normalizeddevelopment of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ng early on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is an ide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ethod for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Key words】Cerebral pals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habilitation;Acupuncture;Massage
小兒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造成運動功能傷殘的主要疾病之一,多數患兒伴有精神發育遲滯、視力、聽力、語言障礙及癲癇。在我國發病率約為1.8‰~4‰[1]。近年來,隨著產科技術和重危新生兒急救水平的提高,圍生期死亡率有明顯下降,但腦癱發生率相應增高,因此腦性癱瘓成為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內外一致認為,小兒腦癱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筆者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對48例早期腦癱患兒進行中西醫康復治療,結果發現介入中醫針刺按摩的患兒易趨向正常化發育,療程明顯縮短,對減少殘疾和殘障人口有一定的作用。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院門診CP患兒48例,男35例,女13例,男:女為2.96:1;年齡1~6個月,平均(4.1825±1.2489)個月,痙攣型10例,肌張力低下型21例,混合型12例,手足徐動型3例,強直型2例,其中≤3個月12例(25%),4~6個月36例(75%)。
采取抽簽法將以上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對照組給予功能訓練和電刺激療法,治療組除對照組治療外給予中醫針刺、手法按摩。兩組病例類型、患兒年齡、Vojta異常姿勢項分別經統計學處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分型標準 參照1988年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的診斷標準[2],根據Vojta 7項姿勢反射,結合肌張力不平衡及經典Gesell量表、GMFM評定等進行早期診斷。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2.1.1 功能訓練 ①手法訓練:按照嬰幼兒的運動發育規律,根據患兒治療前評估的實際運動發育水平,以Vojta誘導療法為主、結合Bobath治療技法,進行抬頭-翻身-坐-爬-跪-站-走的方式訓練。以抑制異常姿勢、糾正異常運動,引出正常姿勢反射、促進正常運動發育;②器械輔助:利用Bobath球、滾筒、平衡板等器械促進患兒感知覺的發育,誘發正常的姿勢反射。1次/d,15~30 min/次,5次/周,20次為1個療程。
2.1.2 電刺激療法 ①增強肌力、提高肌張力 運用低頻脈沖電刺激,采用北京市海淀區康達醫療器械廠生產的KT-90A型神經損傷治療儀,對肌張力低下、肌力弱的部位給予治療,每個部位1次/d,20 min/次,5次/周,2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②解除痙攣、降低肌張力 采用北京市海淀區康達醫療器械廠生產的KX-3A型痙攣機治療儀,或石家莊明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MK-A型肌興奮治療儀,對肌張力增高部位給予解痙攣治療,每個部位1次/d,10~20 min/次,5次/周,2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醫針刺、推拿按摩。
2.2.1 針刺 以頭皮針為主,體針為輔。取穴:①頭皮針 主穴 不足3個月患兒每次取3~5穴,百會、足運感區; 3個月以上患兒取百會、足運感區、感覺區、運動區、平衡區、配穴、語言落后取語言三區、語言二區,視覺障礙取視區,聽覺障礙取暈聽區,煩躁易啼或易驚取額三針等,癲癇取神庭、舞蹈震顫控制區等;②體針以循經取穴和分部取穴相結合 按病變累及部位痙攣型腦癱取拮抗肌部位穴位及手足少陽經穴,手掌屈曲、拇指內收取合谷或八邪,足掌跖屈取陷谷或八風;肌張力低下型取手足陽明經穴;手足徐動型取足少陰、足厥陰、手少陽經穴;強直型取陰陽蹺。
操作:局部常規消毒,頭皮針用0.5 cm毫針沿頭皮呈15°快速推進刺激區,留針30 min,不捻針。體針用0.5 cm或1 cm毫針在穴位處淺刺疾出。1次/d,5次/周,2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
2.2.2 推拿按摩 針對不同腦癱類型,將康復醫學理論與中醫陰陽學說相結合,運用中醫推拿按摩手法進行易化與抑制刺激,痙攣型腦癱在痙攣肌進行抑制刺激,給予摩、按、彈、拔、揉、捻、拿等;拮抗肌部位進行易化刺激,予摩、推、按、揉、拍、點、擊、捻等。肌張力低下型進行易化刺激,手法同痙攣型腦癱拮抗肌部位進行的易化刺激,予摩、推、按、揉、拍、點、擊、捻等。手足徐動型同時進行易化抑制刺激,予摩、推、按、揉、抹、搓等,并進行姿勢及大關節部位制動且穩定肢體在良肢位。強直型進行抑制刺激,手法同痙攣型腦癱的痙攣肌抑制刺激,給予摩、按、彈、拔、揉、捻、拿等。以上各型均進行適當的搖法,軀干肌無力給予捏脊或摩腹療法,手足徐動型及時給予面部按摩。1次/d,20~30 min/次,2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
2.3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資料輸入計算機,用SPSS 10.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
2.4 評估方法 分別在治療前1 d、治療后1、3、6個月進行GMFM評估,對比兩組療效,比較視性立直、軀干立直、降落傘反射的出現時間。
2.4.1 大運動功能評估(GMFM)運用 GMFM(80項)評定量表進行治療前后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發育評估,通過大運動的發育快慢比較兩組療效。
2.4.2 姿勢反射觀察 觀察兩組視性立直、軀干立直、降落傘反射的出現時間。
2.5 自擬療效標準 治療6個月后進行評定。正常化:肌張力正常,運動發育趕上同齡正常兒,異常姿勢或殘留的原始反射消失,相應發育階段的正常姿勢反射出現;顯效:運動功能、肌張力、異常姿勢明顯改善,原始反射消失,相應發育階段的正常姿勢反射未完全出現;有效:運動功能有改善,肌張力仍異常,原始反射仍有殘留,正常姿勢反射未完全出現;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相應發育階段的正常姿勢反射未出現。
3 結果

兩組治療前Vojta異常姿勢項目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資料經秩和檢驗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視立直反應、軀干立直反應、降落傘反射出現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治療組姿勢反射出現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P<0.01)。

不同療程治療后兩組間GMFMⅠ、GMFMⅡ、GMFMⅢ、GMFMⅣ、GMFMⅤ和GMFM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GMFMⅠ、GMFMⅤ和GMFM總分最為明顯(P<0.01)。說明兩組治療對小兒腦癱粗大運動功能發育均有效,但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4 討論
小兒腦性癱瘓是出生前到生后1個月內由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屬中醫“五遲”、“ 五軟”、“五硬”范疇,多因先天胎稟不足,生后失養、調護不當,致臟腑氣血虛弱、形體官竅失于濡養;或營衛失和、脈氣失調、陰陽失衡,《難經》曰:“……陽緩而陰急;……陰緩而陽急。”人體之經絡“內屬于府藏,外絡于支節”,既可以運行氣血、協調陰陽,又可以傳導感應、調整虛實。中醫之針灸按摩可以疏通經絡,針刺通過行氣、調氣來調節神氣活動,調整臟腑功能,達到“陰平陽秘”,按摩通過不同強度的刺激和不同手法來改變系統內能、調整信息,改善經絡功能活動,調節衛氣營血,祛邪扶正,使機體臟腑組織功能達到相應的平衡狀態,從而糾正異常姿勢,趨向正常發育。《靈樞集注》曰:“氣行則神行,神行則氣行”,《黃庭內景經》曰:“泥丸、百節皆有神”,《本草綱目》載:“腦為元神之府”,中醫針灸、按摩能夠促進元神之府腦的功能調整。臨床研究表明[3],針刺大腦皮層相應功能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供應,促進腦細胞的功能代謝,達到恢復臨界細胞功能的作用。針灸與推拿聯合治療小兒腦性癱瘓效果要好于用單一方法治療,并且年齡越小效果越顯著[4]。針刺同時配合適當運動訓練,可以增強中樞神經對運動功能的支配和各關節活動能力及肌力,促進兒童正常發育,邁步,恢復各種功能[5]。小兒推拿按摩有著悠久的歷史,能消除或減輕癥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內外環境[6],營養神經肌肉,防治肢體畸形。本治療組所用推拿按摩手法結合現代康復理論聯系腦癱患兒實際情況,直接觸摸皮膚,由表及里,刺激肌肉和神經組織,一方面通過淺感覺傳導系統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另一方面通過深感覺傳導系統激發大腦皮層發出傳出沖動,從而促進大腦發育,協調感覺統合功能,增加位置覺和運動覺,促使機體功能恢復,痙攣肌與拮抗肌同時施術,主動肌與協同肌相互為用,以健帶患,動靜結合,陰陽共調,標本兼治,調節肌張力,恢復肌組織彈性,達到肌力平衡,改善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
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小兒腦性癱瘓臨床療效肯定[7],且年齡越小,越容易改變異常姿勢和反射,肌張力和運動功能恢復可能性越大。腦性癱瘓腦損傷出現于腦快速發育階段,腦細胞神經元增殖從妊娠初期一直延續至生后1歲或更長,維持神經元營養、傳導等的神經膠質細胞的增殖從妊娠后期延續至生后2歲,外界的刺激愈頻繁、愈強烈,則腦細胞發育的速度就愈快。在發育某一時期,局部腦細胞的損傷或喪失,可由鄰近腦細胞通過軸突繞道投射,樹突出現不尋常的分叉或產生新的神經突觸等形式達到代償的目的[8]。人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代償功能,按照大腦發育規律,根據目前的發育水平,針刺按摩結合現代康復醫學技術早期治療腦癱患兒,在適當的階段給予感知和運動領域的干預,反復強烈地、循序漸進地給予刺激,適當地增加了刺激強度,這樣促進大腦細胞的發育和功能的重塑。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兩組治療方案療效均顯著,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給予針刺、按摩則明顯縮短正常姿勢反射出現的時間,加快了運動功能趨向正常化發育進程,防止畸形的發生,有利于提高生存質量,說明了中醫針灸按摩療法對小兒腦癱早期干預的結果有著長遠的意義,早期給予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是減少兒童殘疾和殘障發生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
[2] 林慶.小兒腦癱的定義.診斷條件與分型.中華兒科雜志,1989,27(3):162-163.
[3] 劉振寰,張宏雁.頭針為主治療小兒腦性癱瘓210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99,19(11):651.
[4] 欒玲,穆國忠,周艷.針灸與推拿治療小兒腦性癱瘓23例.中國臨床康復, 2004,8(18):3573.
[5] 薛麗馥,徐曉穎,史成華.早期康復對小兒腦性癱瘓功能障礙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2;6(1):88-89.
[6] 崔榮慶.推拿對小兒腦癱脛神經性拇屈肌M波和F波反映的觀察.中國康復,1997;4(2):112-114.
[7] 安長青,劉京華,董小華,等.腦性癱瘓運動功能障礙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現代康復,2000,4(2):198-199.
[8]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