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文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發病率較高,且病因復雜,治療藥物眾多,尤其近年來新藥的不斷出現,使治療該病的藥物選擇性大大增加。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良反應,如盲目追求新藥,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多重用藥導致了不良反應的增加,不合理配伍對療效的影響等。為此筆者近年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進行了一些初步探討,現將有關體會簡述如下。
1 抗酸治療
質子泵是胃酸分泌的重要環境,質子泵抑制劑(PPI)可明顯減少胃酸分泌。
1.1 奧美拉唑 奧美拉唑是1979年合成并應用于臨床,具有強大的抑酸作用,口服1周后,胃酸分泌被明顯抑制。其作用強,止痛速度快,持續時間長,療程短。常用量為每次20 mg,2次/d口服。主要適用于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也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等。PPI和H2受體拮抗劑相比,能使潰瘍愈合更快,但停藥后仍有復發的可能,使潰瘍不能得到根治。
1.2 蘭索拉唑 1992年首先在日本研制,為第二代PPI。本品的抑酸、細胞保護和促進潰瘍愈合效果優于奧美拉唑。
2 幽門螺桿菌(Hp)
對Hp感染的治療主要是應用具有殺菌作用的藥物。清除指藥物治療結束時Hp消失,根除指藥物治療結束后至少4周無Hp復發。臨床上要求達到Hp根除,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可大大降低。體外藥物敏感試驗表明,在中性pH條件下,Hp對青霉素類、氨基糖類、頭孢菌素類、氧氟沙星、大環內酯類、利福平等高度敏感。由于大多數抗菌藥物在胃內低pH環境中,不僅活性降低,還不易穿透黏液層作用于細菌。因此,Hp感染不易根除。迄今為止,尚無單一藥物能有效根除Hp。
3 鉍劑
膠體果膠鉍可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層牢固的保護膜,覆蓋潰瘍面,拮抗胃酸、胃蛋白酶對潰瘍面的侵蝕,從而發揮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膠體是膠鉍還具有殺滅Hp的作用。
4 聯合治療
4.1 病例選擇 45例患者在治療前均明確診斷為消化性潰瘍,隨機分為兩組。“三聯2周療法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齡21~63歲,平均41.6歲;平均病程4.6年;其中胃潰瘍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2例,復合性潰瘍3例。“四聯2周療法組”22 例,男14例,女8例,年齡23~68歲,平均44.7歲;平均病程4.9年;其中胃潰瘍9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1例,復合性潰瘍2例。
4.2 三聯2周療法 奧美拉唑20 mg,2次/d;甲硝唑0.4,2次/d;阿莫西林500 mg,3次/d。連用2周,4周后復查,潰瘍愈合率達89%以上,Hp根除率達86%以上。
4.3 四聯2周療法 奧美拉唑20 mg,2次/d;甲硝唑0.4,2次/d;阿莫西林500 mg,3次/d;膠體果膠鉍200 mg,4次/d。連用2周,4周后復查,潰瘍愈合率達92%以上,Hp根除率也達90%以上。
4.4 療效評定 用藥2周后,“四聯2周療法”潰瘍愈合率達92%以上,Hp根除率也達90%以上。和“三聯2周療法”的潰瘍愈合率89%,Hp根除率86%相比,“四聯2周療法”和愈合率和根除率明顯優于“三聯2周療法”。
5 討論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由于胃、十二指腸黏膜侵襲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復因素之間失衡所致,當侵襲因素增強,自身防御-修復因素減弱時,可出現潰瘍。自1910年提出“無酸無潰瘍”的學說之后,多年來治療潰瘍病側重于減少胃酸。1976年第一代抑酸藥問世,其應用于臨床以后,出于其強有力的抑酸效果,使潰瘍病的療效大為改觀。
1982年Hp被發現,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發現Hp與潰瘍病的發病和復發密切相關。Hp憑借其毒力因子作用,誘發胃或十二指腸黏膜發生炎癥和免疫反應,損傷局部黏膜的防御-修復機制;另一方面,Hp感染可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強了侵襲因素。這兩方面的協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害和潰瘍形成。殺死Hp后頑固性潰瘍容易愈合,根除Hp可以大大降低潰瘍的復發率(10%以下)。因此人們又提出“無Hp無潰瘍”的學說,認為Hp是潰瘍的一個主要病因。1994年美國國內衛生研究院召開的會議,認為“潰瘍病不論初發或復發,凡Hp陽性的,除抑酸治療外,都應該進行根除Hp的治療”。根除Hp已成為治療Hp陽性潰瘍的必要措施。因此現在治療潰瘍病的方案應是既能促進潰瘍愈合,又能根除Hp。Hp一旦被根除,再感染率為可大為降低。
以奧美拉唑為基礎的“四聯2周療法”可獲得較高的潰瘍愈合率和Hp極除率,且安全性較高。奧美拉唑可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除此之外,奧美拉唑還可以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奧美拉唑在聯合用藥時抑制胃酸的分泌,為不耐酸的抗生素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較好的pH環境,協同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克拉霉素屬新一代大環內酯類藥物,在酸性環境中較穩定,是已知抗生素中對幽門螺桿菌作用較強的藥物之一。阿莫西林的血藥濃度比氨芐青霉素高1倍。膠體果膠鉍除保護胃黏膜,還具有殺滅Hp的作用。因此,“四聯2周療法”對于消化性潰瘍可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