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
常規心電圖中P-R間期<0.12 s,QRS波群寬度正常,臨床上有反復發作心動過速即可診斷為LGL綜合征。筆者在臨床心電圖工作中發現單純出現P-R間期<0.12 s,QRS波群正常,臨床上無反復發作的心動過速病史的病例,多見于年輕女性,尤其在妊娠中晚期的婦女中為多見,現對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待產的晚期妊娠婦女心電圖中短P-R間期的病例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待產的晚期妊娠婦女1000例為A組,年齡21~38歲,平均(27.5±0.12)歲,所有孕婦均經體檢及實驗室檢查,均證實無器質性心臟病及無心動過速發作史;以1000例非妊娠健康同齡者為B組,對照組,年齡20~40歲,平均(28.10±0.15)歲。
1.2 方法 采用日本光電9130K型心電圖機描計十二導聯同步心電圖,受檢者均在安靜平臥狀態下描記,由專業人員取基線平穩,紙速25 mm/s,增益10 mm/mV,圖形清晰的導聯測量P-R間期,排除人為因素引起的誤差。判斷標準為:竇性心律,心率60~100次/min,QRS形態正常,時限<0.12 s,QRS波起始部無預激波。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A組檢出短P-R間期69例(6.9%),分娩后1個月復查65例恢復正常。B組中短P-R間期11例(1.1%),1個月后復查,1例恢復正常。χ2=41.77,P<0.01。
3 討論
臨床上短P-R間期的病例并不少見,常見的原因可能有①房室結的解剖結構短小,傳導所需時間短;②患者交感神經張力高,使房室加速傳導;③房室結內特殊快速傳導纖維的存在;④常規操作中出現偽差引起測量偏差。本研究妊娠組P-R間期縮短的比例高于非妊娠組的原因考慮為房室結功能性的改變。在妊娠晚期由于子宮增大,膈肌上升,心臟左移,右室壓力增大,還有大血管屈曲等原因致使心臟負擔機械性加重。同時,晚期妊娠者靜息時的耗氧量(包括胎兒氧耗)隨妊娠進展而持續增加,足月時達到最高值,較非孕期高20%,從而導致心肌相對缺血缺氧,房室結本身對缺血、炎癥和藥物影響很敏感,當心肌出現缺血缺氧時常出現短暫的不恒定的房室結功能改變。有學者報道中晚期妊娠短P-R間期者交感神經張力增高,使房室結傳導速度加快,P-R間期縮短并非由于傳導途徑異常。綜上所述,本研究中妊娠組P-R間期縮短的比例高于非妊娠組,可能的原因為:血容量及需氧量的增加,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影響心電生理,出現短P-R間期,而這種改變絕大多數隨著分娩而恢復正常,屬于良性電生理改變,無需特殊處理。所以單純的P-R間期并不一定代表房室傳導異常,如果僅在體表心電圖中出現短P-R間期,QRS波群正常,無心動過速的病史,也就不宜診斷為“L-G-L綜合征”,這是筆者在臨床工作中值得注意的。
參考文獻
[1] 郭繼鴻.心電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41-743.
[2] 李安培.晚期妊娠孕婦心電圖短P-R間期現象探討.實用心電學雜志,2005,14(3):1670.
[3] 廖虹,楊進,李娟,等.妊娠中晚期心電圖短P-R間期的臨床研究.實用心電學雜志,2007,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