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丹
【摘要】 目的 探討健康圍生期婦女性激素水平與體重指數、血壓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38例圍絕經期婦女(觀察組)與35例健康育齡婦女(對照組)的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成熟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體重指數(BMI)以及血壓水平分別比較。結果 觀察組BMI、收縮壓均高于對照組,而E2則低于對照組,舒張壓兩組間均無明顯差異。結論 女性圍絕經期E2水平顯著降低是肥胖、血壓增高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圍絕經期;雌激素;肥胖;血壓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女性性激素認識的觀察加深,女性在圍絕經期的體質量及血壓明顯升高,性激素在其過程中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進一步探討女性性激素與體重指數、血壓的關系,本文對73例婦女的血清雌二醇(E2)、促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成熟素(FSH)、體重指數以及血壓水平進行了觀察和分析,以期對圍絕經期女性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73例均為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本院體檢的健康育齡婦女,其中38例圍絕經期婦女作為觀察組,年齡40~55歲,平均48歲,另35例為同期在本院體檢的育齡婦女為對照組,年齡25~39歲,平均32歲。73例均無內分泌疾病,無服用降壓藥和性激素史。
1.2 方法
1.2.1 兩組對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靜脈血3 ml,于采血30 min后立即分離血清,放置于4℃以下低溫水箱保存,時間不超過一周。血清E2、FSH、LH測定采用EIA定量法,試劑盒由鄭州博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2.2 血壓測定 每次測量前先讓被測者安靜休息片刻,以消除疲勞或者緊張對血壓的影響,連續測3 d,均采用水銀柱血壓計測量。
1.2.3 BMI 計算及肥胖診斷標準[1]:BMI通過以下公式計算:BMI=體質量(kg)/身高2(m2),我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為:BMI≥24 kg/ m2為超重; BMI≥28 kg/ m2為肥胖。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均值±標準差(x±s)標示,組間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性激素水平對血壓的影響 圍絕經期婦女隨年齡的增長,E2水平的下降與收縮壓的增高呈顯著的負相關,收縮壓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舒張壓升高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絕經婦女FSH、LH升高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2.2 性激素水平對BMI的影響 表1可見,E2的降低與BMI呈顯著的負相關,BMI增高與對照組比較呈顯著差異。見表1。

3 討論
3.1 圍絕經期婦女卵巢內分泌功能衰退,由于卵泡分泌抑制素、雌激素和孕激素減少,對下丘腦垂體的負反饋作用減弱而出現下丘腦與垂體功能亢進,表現為E2水平下降及FSH、LH水平的上升[2]。圍絕經期高血壓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流行病學資料報道,絕經后高血壓發生率高出絕經前2倍[3]。研究顯示:雌激素可促進內皮質依賴性血管擴張,當應激性刺激反應時,雌激素能易化血壓的調節[3]。女性進入圍絕經期,雌激素分泌減少,而腎上腺皮質功能代謝性亢進,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促進脂肪吸收和儲存,形成“發福型”體型[4]。
3.2 圍絕經期體重指數與血壓水平的關系:中國人群高血壓發病的危險因素進行較多的研究,一致證明:超重、肥胖是高血壓的高發因素之一。眾多的文獻報道,隨著BMI的增加,血壓進行性增加,BMI與高血壓發病相關[5]。Framingham人群調查資料也證明,相對體質量、BMI等肥胖指標與血壓均呈正相關,肥胖是預測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6]。大量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胖人患高血壓病較瘦人患高血壓病多2~3倍。體重指數偏高是血壓升高的危險因素。
3.3 本研究顯示 圍絕經期婦女E2水平較育齡期均明顯降低,而FSH、LH水平上升,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2]。本研究還顯示:血壓的增高以收縮壓升高、舒張壓正常為特點。體質量指數呈上升趨勢。表明:圍絕經期婦女存在體重、血壓的增高,而卵巢功能的衰退所致的E2水平下降可能是肥胖、血壓增高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提示:婦女進入圍絕經期后,應根據自身的生理變化的特點及時合理調節營養,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控制熱量的攝入,進行個體化的體育鍛煉,控制體重,減少肥胖,保持良好的健康體態,在醫生的指導下適時補充適量的雌激素,以預防和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07-811.
[2] 史佚繁.內分泌和代謝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981-985.
[3] 張雨田,楊秀生.圍絕經高血壓的預防.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07,1(5):61.
[4] 熊輝,李惠明.圍絕經期及絕經期婦女體重指數與血壓血脂水平的相關性分析.江西醫學院學報,2005,45(1):72-75.
[5] 吳錫桂,武陽豐,周北凡,等.我國十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及影響因素.中華醫學雜志,1996,76:24-29.
[6] Hubert HB,FeinleibM,McNamara P M,et al.Obesity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aiovascular disease:A 26-year follow-up of participants in framingham heart study.Circulation,1983,67:968-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