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光
【關鍵詞】腦外傷后期;發熱;中醫藥治療
腦外傷后期發熱一般是以低熱為主,在臨床實踐中常常遇到,現代醫學認為是功能性發熱,或吸收熱,對此往往無特殊處理辦法。而祖國醫學對腦外傷后期發熱的治療有獨到之處。我院自2001-2008年7月用中醫藥治療腦外傷后期發熱患者52例,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52例全部為外傷所致,并且都經過現代醫學防感染治療7天后仍有發熱,體溫一般為:37.3℃~38.5℃左右,男32例,女20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6歲,平均39歲。按損傷類型分為:閉合性顱腦損傷44例,其中伴有頭皮裂傷10例,開放性顱腦損傷8例。按是否手術分類:手術20例,非手術32例。全部經檢查血常規正常,排除體內感染及腫瘤、血液病等可能。
1.2 治療方法 全部停用西藥抗炎治療,以自擬益氣活血、滋陰清熱為原則的湯劑為基礎。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辨證論治,適當加減。藥物組成如下:黃芪20 g、 當歸12 g、 赤芍12 g、 川芎10 g、生地15 g、 熟地20 g、 沙參15 g、 麥冬15 g、 銀柴胡10 g、 胡黃連10 g、 地骨皮10 g、 甘草6 g。1劑/d,煎水口服,2次/d。
2 結果
19例服藥1劑見效,2劑體溫下降到正常,無復發,大多數服藥3~5劑體溫達到正常,無復發。有2例服藥5劑后體溫正常,但停藥1 d后復發,體溫37.6℃左右,較前低,再次服藥2劑后體溫下降致正常,未見復發。
3 討論
腦外傷后期發熱,臨床上多表現為低熱,現代醫學認為可能為功能性發熱,或吸收熱,對此無特殊治療,而祖國醫學認為腦外傷后期發熱屬于中醫內傷發熱范疇,可使用中藥湯劑辨證論治來治療,使發熱下降,體溫正常,患者精神好轉,更有利于原發病的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腦外傷后期發熱的病因有如下幾點:①瘀血阻滯:由于創傷打擊、出血,氣滯血瘀,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發熱。《醫門法律?虛勞論》說:“血痹則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積不行,血瘀則榮虛,榮虛則發熱[1]”;②中氣不足:腦外傷之后全身多臟器處于應激狀態,時間一長,各臟器失于調理,以至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陰火內生而引起發熱;③血虛失養,顱腦創傷出血或手術后出血,久病心肝血虛,脾虛不能生血,致血虛失于儒養,血本屬陰,陰血不足無以斂陽,而引起發熱;④陰虛生熱,素體陰虛或熱病日久,輸入偏溫性的藥物過多,耗傷陰液導致陰精虧虛,陰衰則陽勝,水不制火,陽氣偏盛而引起發熱。患者是由于創傷及手術打擊,加之出血,飲食不振致氣滯血瘀,脾胃失調而氣血虧虛,傷后或術后大量使用抗生素及連續大量的補液,服用多量溫性藥物則陰虛等原因致發熱[2]。
治療方面,祖國醫學認為應綜合各方面因素,辨證論治。首先要辨明虛實。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一語點破虛實的辨證要領,腦外傷后期發熱的虛實之辨證也必須遵循這一要領。外感發熱多實證,內傷發熱多屬虛證。腦外傷早期有創傷,后一般都經過預防感染、脫水或用激素治療或行手術治療,有一定的出血,體質較虛,故后期發熱屬內傷發熱范疇,多屬虛證,兼有瘀血之實證,宜采用益氣活血,滋陰清熱的原則。方用黃芪、熟地、當歸、川芎益氣血,赤芍、生地活血化瘀,麥冬、沙參滋陰,銀柴胡、胡黃連、地骨皮清虛熱,甘草調和諸藥。根據辨證如血虛可加黨參、龍眼肉等,中醫辨證屬于氣虛型內傷發熱范疇,都可以考慮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3],陰虛可加知母、秦艽,血瘀可加桃仁、紅花等藥物。
總之,祖國醫學認為腦外傷后期發熱是一種“證”,不是具體的某一種疾病,具有虛的一面,又有熱的一面,虛證是癥候的主要方面,熱是在虛的基礎上產生的[4]。針對不同癥候的病機進行治療為治療的基本原則,切不可一見發熱便用發散或苦寒之劑。另外,腦外傷后發熱如果超過38.5℃屬于高熱,則應進一步查明原因,針對病因治療,暫時不宜單獨用本湯劑治療,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采用中藥內服、靜脈滴注藥物及中藥灌腸等方法治療[5]。
參考文獻
[1] 張佰臾,等.中醫內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277.
[2] 樊永平.中醫辨證治療顱腦手術后發熱36例.中國醫藥學報,1998,13(6):75-76.
[3] 張學婭.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型內傷發熱文獻研究與臨床觀察小結.成都中醫藥大學,2004.
[4] 郭素芳.中醫辨證治療內傷發熱.河北中醫,2007,29(5):427.
[5] 周永坤.外科術后發熱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4(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