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榮 張麗梅
【關鍵詞】先天性Q-T間期延長;誤診;癲癇;尖端扭轉性室速
先天性Q-T間期延長綜合征(LQTS)是一種和遺傳有關的、易致快速性室性心侓失常的疾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暈厥,伴或不伴有耳聾,偶有猝死等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目前存在兩種遺傳類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少見,通常后者更嚴重,經常但不完全是近親結婚,經常伴先天性耳聾。它是一種少見疾病,人群發病率僅為1/30萬,本征多見于青少年,女性發病率為男性2倍。現將本院2003年遇見1例被誤診為癲癇的病例報告如下。
1 病例報告
患兒女, 10歲,因反復抽搐、暈厥5年就診。5年前于玩耍時突發抽搐、暈厥,歷時約5 min后緩解,伴大小便失禁。當時就診于當地醫院,行腦電圖檢查示輕度異常,診為癲癇,并予苯巴比妥口服治療。服藥期間癥狀仍時有發作,多次暈厥倒地,并摔及面部。曾行頭部CT檢查未見異常,復查腦電圖未及異常,仍考慮為癲癇,繼續服用苯巴比妥治療5年,患兒明顯智力低下,嚴重影響了生活和學習,但癥狀無明顯好轉,于2003年3月就診于本院。其父母、兄妹均體健,否認有家族史,無父母近親結婚史。查體:體溫:36.5℃,脈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95/60 mm Hg。智力低下,反應遲鈍,面部可及多處傷痕,聽力正常,頸軟,雙肺呼吸音清晰,心率:70 次/min,律齊,心音強,未及雜音,肝脾未及,雙膝反射靈敏,克氏征、布氏征、巴彬斯基征均陰性。實驗室檢查:血鉀:4.1 mmol/L,血鈉:140 mmol/L,血氯:105 mmol/L,血鈣:2.3 mmol/L,血鎂:0.8 mmol/L。胸片及心臟超聲均未及異常,腦電圖示輕度異常。心電圖示:QTc:0.48 s,無ST-T改變。入院診斷為先天性Q-T間期延長綜合征。予心電監護,臥床休息,口服倍他樂克12.5 mg 2次/d治療。于第2天上午下地小便時突發暈厥并倒地,當時心電監護呈尖端扭轉性室速改變。急予利多卡因50 mg靜脈推注,1C∶C1利多卡因300 mg靜脈滴注,1 min后室速終止,轉復為竇性心律,患兒意識恢復。后改用倍他樂克25 mg 2次/d,苯妥因鈉0.13 每天1次口服治療,住院10 d無類似癥狀發作好轉出院。隨防3年無癥狀發作。
2 討論
先天性Q-T間期延長綜合征(LQTS)首次發病平均年齡為12歲,其范圍可由出生后第1年到五、六十歲,它的發生原因是控制心室動作電位時程的離子通道蛋白出現異常,包括鉀離子通道阻滯或鈉離子通道失活時間延長。研究證實先天性Q-T間期延長綜合征是一種具有顯著遺傳異質性的心臟離子通道疾病。Q-T間期代表了心室除極和復級所需的時間。Q-T間期的長短與心律的快慢密切相關,心律越快,Q-T間期越短,反之則越長。心率在60~100次/min時,Q-T的正常范圍為0.32~0.44 s。由于Q-T間期受心率的影響很大,所以,常用校正的Q-T間期即Q-Tc,就是R-R間期為1 s(心率60次/min)時的Q-T間期,正常Q-Tc的最高值為0.44秒,超過此時限即屬延長。Q-Tc延長是心源性猝死(SCD)的獨立預測因子,Q-Tc延長超過440 ms顯著預示著心血管死亡。若Q-Tc>500 ms,則40歲之前發生心臟事件的風險性顯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Q-Tc與生存率之間呈"J"型曲線關系,換言之,較短的Q-Tc間期也與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例如有報道,經過2年隨訪,24 h心電圖平均Q-Tc<00 ms的患者猝死的風險率是平均Q-Tc在400~440 ms患者的3倍。短Q-Tc綜合征,即Q-Tc<300 ms,也是心源性猝死(SCD)的獨立預測因子[1]。先天性LQTS綜合征的發作盡管在休息或睡眠狀態下也有,但更多見于精神緊張或情緒激動時,故建議所有LQTS患者應避免劇烈的競技性活動。LQTS的治療首選β受體阻滯劑及苯妥因鈉,盡可能的避免服用可延長Q-Tc間期和降低血鉀、血鎂濃度的藥物,IB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與靜脈注射鎂鹽可以試用,IA類、IC類以及III類藥物能使Q-T間期更加延長,不應使用。亦可施行心房、心室起搏治療。如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考慮做頸胸交感神經切斷術。本例患者首次發病年齡為5歲,否認有家族遺傳史,無父母近親結婚史,常年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無效。心電圖檢查Q-Tc明顯延長,且于發病當時心電監護上捕捉到QRS波群振幅與波峰呈周期性改變的尖端扭轉性室速圖形,應用利多卡因(IB類)治療有效,并長期服用倍他樂克、苯妥因鈉效果明顯。鑒于本類疾病臨床上較為少見,且發作當時很難捕捉到室性心律失常圖形,故臨床易于誤診,但只要認真分析好患者心電圖的Q-T間期及校正后的Q-Tc間期,臨床診斷并不十分困難。本文將其臨床特點及診斷治療做一簡要介紹分析,以供大家借鑒。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張莉,等.室性心理失常的診療和心源性猝死的預防指南.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