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收生姥姥”是對舊時京城產科醫生的尊稱,也叫“吉祥姥姥”。對收生姥姥還有一些不敬的稱謂,如“穩婆兒”“收生婆兒”等,當時這一職業并沒有劃歸中醫界。
其實,中醫界早在宋代的太醫局就設有產科,還有專門培養婦產科的學生機構。宋朝楊子建先生早在元符元年(1098年)就著有《十產論》。

明清以來,以收生為職業的姥姥一般都在自家門前掛有招幌,上寫:“快馬輕車,x 氏收洗”。收生姥姥多是家傳而成,先是打下手開始學習,具有一定的經驗后才能掛牌營業。當時的姥姥們多是文盲,基本上全憑經驗收生。有的也能背上幾句《達生篇》口訣,她們還要提前向孕婦介紹經驗,也是為了事先認門兒了解情況而提供機會。收生姥姥還要主持為新生兒降臨世間的第一儀式——“洗三”,她將成為第一個與新生兒對話的非血緣關系者。
收生姥姥的助手稱為“抱腰媽媽”,另外還有一位打雜兒的媽媽。在收生時屋里掛上窗簾、門簾,冬天還要籠火燒炕。在炕邊的地上撒上一些爐灰,上面再鋪上些菖蒲草,孩子就生在菖蒲草上面。古代,無論貧富人家,孩子都是這樣生在地上。這就是老北京人俗語常說的:“這孩子嘎啦一聲就落地!”
產婦的死活,不歸“姥姥”管
從民俗方面來講,孩子降臨世間必須接到所謂的“地氣”,而在死亡后還要埋在地下找到“地氣”,所以江湖術語把去世稱為“土點”或是“土了”。產婦在快要生孩子之前,必須先由家人到香蠟鋪請一張催生娘娘的神馬兒供在祖宗板子上,再由產婦的婆婆與收生姥姥們一起上香磕頭。要是產婦曾經患有什么月子病,收生姥姥還會讓產婦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用來化解。若是肚子疼,就讓產婦在剛剛生完小孩之后,急忙喝上一口小米兒粥,再把口中殘存的米粒吐在窗戶紙上,然后再用上一根繡花針扎上一粒米放到催生娘娘的神馬兒旁,產婦今后就不會再肚子疼了。
孩子的衣胞按照習俗是埋在院子里的,收生姥姥用布包緊捆好新生兒,只待第三天來做“洗三”的儀式,這就是孩子生平第一次受洗禮過程。即便是生活困難的人家,你可以不為孩子辦滿月,但“洗三”的儀式卻是不能沒有的。
舊時,收生姥姥只管接生,大人孩子的性命是由天而定,誰也不會怪罪收生姥姥的接生技術有什么問題,即便是出了事兒也只能認命。這就是俗語常講的:“生孩子就與閻王爺隔著一層窗戶紙,不是小孩死就是大人亡!”
實際上收生姥姥在收生后只隔一天就來,本家兒還要預備“洗三面”的宴席來酬賓。最少也要請上幾個至親前來賀喜,坐席時一定要請收生姥姥坐在上座。“洗三”是收生姥姥收獲最為豐富的時候,除了專門為她準備的禮品外,親戚們送來的禮品大多也要送給她老人家。
親戚們送禮多是油糕、桂花缸爐、破邊兒缸爐等糕點,還有紅糖、雞蛋、小孩穿的衣服等。油糕就是類似現在的圓形小塊兒雞蛋糕。缸爐是洗三時必須送的點心,因為要用它作主要供品。其實就是用點心渣子和面烤制而成的,桂花味兒的“桂花缸爐”最好吃,其次是“破邊兒缸爐”。
繁復的儀式
“洗三”是家里女人們張羅的頭等大事,通常由產婦的婆婆和收生姥姥相繼向各位娘娘以及炕公、炕婆磕頭。然后,收生姥姥把孩子抱起,叫家里人按輩分往擺在炕上的銅盆里添水、放銅錢,這個儀式叫“添盆”。
親友們添盆時,收生姥姥還說著吉祥話兒:“細水長流,伶俐聰明。”親友們也隨聲附和。這時,收生姥姥拿起棒槌在盆里攪和幾下,接著又說起吉祥話兒來:“一攪兩攪連三攪,哥哥拉著兄弟跑。”這時她把裹著孩子的布解開洗澡, 必須要使孩子折騰得哭出聲來, 收生姥姥與產婦的婆婆以及在場的親友們還要高聲嚷嚷:“響盆了!響盆了!”
此時,收生姥姥以干凈麻利的動作,再有節拍地說什么:“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輩兒輩兒高!”這種邊洗邊說以及那種表演動作是非常好看的。洗完后把孩子放到炕上,用鮮姜片貼在肚臍和腦門兒上用艾球灸。再用煮熟的紅蛋在孩子的臉上滾一圈,嘴里還叨咕著說:“雞蛋滾滾臉兒,長大細皮兒白肉的,細皮兒白肉的。”
收生姥姥的這些身段動作完全近乎戲曲表演,然后照舊把孩子用布包好捆緊,用大蔥在孩子身上打三下,再接著高聲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
打完把蔥交給孩子的父親,叫他把蔥扔到房頂上去,人們在收生姥姥的率領下,高聲說:“長大了聰明絕頂!”然后收生姥姥拿著秤砣向孩子晃幾下,說:“秤砣小,壓千斤!”再拿銅鎖向孩子點三下,說:“長大以后呀,嘴緊、手緊、腳緊、頭緊,好話多說,別說不好聽的話!”
然后,收生姥姥再把盆里的銅錢撈出,分別放在孩子的身上,按照不同的部位說:“左掖金,右掖銀。花不了,賞下人!”最后用鏡子往孩子屁股底下照一下,說:“照照腚,照照腚,白天拉屎呀,黑天干凈。”

這時才把孩子交給產婦抱著,收生姥姥把事先預備的各種小紙花兒放在烘籠(烘烤衣服的籠子)里前后一篩,說:“茉莉花兒、梔子花兒、桃、杏兒、石榴、晚香玉、天花兒痘疹稀稀拉拉的。”然后,再讓產婦的婆婆把所有神馬兒、錢糧以及香根兒等都拿到院子里焚化,收生姥姥親自把炕公、炕婆的神馬兒用筷子夾著點燃,嘴里再叨咕著說:“炕公、炕婆本姓李,大人孩子全交給你,多送男來少送女!”然后,順手兒麻利地將紙灰用一張紅紙包起,壓在產婦睡覺的炕席底下。
“洗三”的儀式結束后,收生姥姥必須把銅盆里的錢帶走,雞蛋以及撤下的供尖兒甚至連當作香灰用的小米兒,都拿回家。收生姥姥是主管降生于世間的“生”,此種職業本應屬于傳統醫學范疇,在舊時的北京百姓們卻從不認為她們是醫生。
乾隆爺的“洗三盆”
皇宮內院以及王府宅門也離不開這一行。如今在雍和宮法輪殿的五百羅漢山前,還放著一個“魚龍變化盆”,據說這就是當年乾隆出生后用過的“洗三盆”。現在,人們為了乞求生小孩順利平安,除了到殿里跪拜外,還有往盆里投錢的風俗。
因有傳說乾隆是雍正私生子或是被浙江海寧陳家“獅子園”掉包,所以原來在承德避暑山莊里也有他的洗三盆,這就使乾隆的身世更是撲朔迷離。
當年,宮中的婦產科既有太醫又有收生姥姥以及跳神的薩滿太太,這是既要用藥治病又要依靠神的力量,所以人們對收生姥姥在“洗三”時說的媽媽論兒能夠通神沒有任何質疑。
“洗三”,標志著身份
1940年以后,北京城區大多都由西醫產科醫生護士到家接生,傳統的收生姥姥一行被逐漸廢止。但在關廂四郊還是由收生姥姥接生,直到“文革”時期還有末代收生姥姥們加入赤腳醫生的隊伍中,與青年醫生們一起以傳統改良方式為孕婦接生。
舊時,人們對收生姥姥的職業褒貶不一,農民或平民階層多是尊敬此種職業,而城市中產階級以上的人士對收生姥姥多不尊重。據說有些收生姥姥為多賺錢竟為私生孩子收生,另有為不檢點女孩懷孕而施毒法打胎賺黑心錢。所以,經歷過“洗三”的孩子都是光明正大的,而私生的孩子則沒有資格舉辦“洗三”的儀式。而那些昧著良心去做打胎流產之事的姥姥們更不會被人尊敬。收生姥姥掌握很多新生兒的家世,詢問收生姥姥某個孩子的情況也是她的一筆收入。此種職業因果復雜,而社會上對收生姥姥各有看法。收生姥姥去世穿好壽衣后,還要戴上一雙紅色的小手套兒,據說是生前為人收生而染紅了雙手。
民國初年,在鼓樓北最有名的收生姥姥是馮氏姥姥,她不但手腳麻利,且對待任何階層的產婦一視同仁。“文革”期間,京西盧溝橋衛生所有一位蘇老太太,她就是位末代的收生姥姥,在80歲高齡時還能主持收生,且從來沒有遇到過生命事故,經她收生的孩子數千名。當時在豐臺區提起這位蘇老太太,幾乎無人不知。
編輯/馮 嵐 ffee@vip.so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