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陸 樂 本報特約記者 何 天 本報記者 杜天琦
“希拉里來華推銷美國國債。”美聯社、法新社等多家西方媒體23日不約而同地用這一標題對希拉里的中國之行進行總結。與希拉里的“推銷”遙相呼應的是,美國將在24日至26日連續三天大發國債,金額高達數百億美元。中國學者認為,希拉里這次淡化人權、強調經濟的“推銷之行”反映出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的理想主義淡化,現實主義加強,但她如此高調向中國“借錢”會引人反感。
據美國媒體23日報道,除了向中國稱贊美國債權是“非常好、非常安全的投資品”以及美國擁有“當之無愧的、穩定的金融信譽”外,希拉里還大打感情牌,在評價中美關系上做出動情表態。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希拉里著力向中國公眾闡述了美中經濟“相互交織”的性質。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希拉里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會見中國代表以及在美國駐華大使館等不同場合的講話中,多次用“同甘共苦、休戚與共”這樣的詞來形容中美關系。
在結束訪華臨上飛機前,希拉里還念念不忘地說:“我確實相信,中國政府和央行正在做一個聰明的決定———繼續投資美國國債。”美國彭博社稱,美國將在24日至26日連續發行數百億美元的國債。新發行的國債需要找到買家,這正是希拉里亞洲行的另一個背景。
然而,中國方面沒有正面回應中國會否增持美國國債,只是重申中國使用外匯的原則是安全和保持流動性,中國將根據這些原則來決定今后使用外匯資產的方式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拉里在向中國“借錢”問題上過于高調恐怕會引人反感。在這一問題上,中國政府將根據自身利益作出決定。
除了兜售國債,希拉里對華在政治上的微妙轉變也被敏感的媒體捕捉到。法新社23日在“希拉里此行讓中國感到安慰”一文中稱,中國起初是懷著緊張的心情來看奧巴馬政府的,但希拉里“繞開了人權和其他敏感話題,強調大國之間的合作”。德國《每日鏡報》稱,希拉里不但打消了中國的憂慮,還要求中美共同引導世界戰勝經濟危機,可見中美友好進入了新紀元。
“德國之聲”評論說,希拉里訪華是從“理想主義轉向務實外交”,認為希拉里“言辭謙和、身段柔軟,和在競選中批評中國的強硬姿態形成鮮明的對比”。
但時殷弘指出,希拉里訪華淡化人權雖值得歡迎,但美國用人權攻擊中國的這個議題卻依然存在。他說:“當希拉里身在中國時,美國國內的反華勢力就已蠢蠢欲動,他們抨擊希拉里漠視人權,對她的做法表示強烈不滿?!睍r殷弘認為,在目前經濟形勢下,由于在經濟上對中國有所求,因此美國不會抓住中國人權不放。但這一議題不會就此消失,一旦經濟轉好,美國依然會拿中國人權說事,中國還是要做好應對準備,但也要做到適度回應?!?/p>
環球時報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