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霄飛
最新一屆美國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落下帷幕,雖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奧斯卡依舊星光璀璨。80年前,1929年首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后僅幾個月,美國的“大蕭條”便開始了。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和饑餓折磨著無數普通勞動者,成千上萬人在絕望中掙扎。而“幼年”的奧斯卡,成為了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個獨特縮影。
第一屆奧斯卡頒獎禮就像家庭聚會
20世紀20年代,伴隨著美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美國的電影業也是如日中天。1928年,美國電影業制作完成電影長片500余部,短片數百部。全國23000多家電影院,每個星期都能吸引到多達一億人次的觀眾。無聲電影繼續讓男女老少迷戀,新式的有聲電影則令人耳目一新。隨著電影業規模的擴大,旨在協調電影業內部關系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應運而生,評選奧斯卡獎就是該學院的工作之一。其實,“奧斯卡”并非是那個小金人的本名。據說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忽然發現這個小雕像和自己名叫奧斯卡的叔叔長得很像,“奧斯卡”這個名稱便不脛而走。
1929年5月16日的首次奧斯卡頒獎儀式,遠不像今天這樣正式,也沒有當今頒獎儀式的懸念———早在2月份,獲獎名單就公之于眾。整個儀式氣氛輕松活躍,就像一次大型家庭節日聚會,只有270多人參加,其中多數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沒有表演、也沒有新聞媒體和影迷的關注,當時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席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僅用15分鐘就頒發完了15個獎項。最佳男演員埃米爾·強寧斯因為要在頒獎儀式舉行之前去歐洲,所以提前拿到了奧斯卡金像。強寧斯這一走,開創了兩個世界之最:他是第一個缺席頒獎儀式的奧斯卡獲獎者,也是最先拿到奧斯卡金像的獲獎者。強寧斯生于美國,在德國長大,在演藝事業的頂峰從德國“跳槽”到美國,而他自從拿著小金人離開以后,就再也沒有返回美國。強寧斯這樣一個歐洲人能夠獲得最佳男演員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美國電影業對他國文化的寬容。
總統派人致辭“奧斯卡”
“大蕭條”剛剛開始的時候,美國的電影業似乎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相反,被經濟頹勢攪得心煩的人們三五成群地擁向電影院,試圖在精神上暫時逃離塵世苦海;失業工人們有的還有些積蓄,很想看兩場電影,忘卻幾分憂愁。因此,雖然經濟下滑,電影觀眾一時間卻出現了增長的趨勢,電影業也被稱為“不怕蕭條的行業”。電影業在百業凋敝的環境中“一枝獨秀”,奧斯卡獎也越來越正式,堪稱星光燦爛,高朋滿座。在1930-1931年度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胡佛總統派副總統查爾斯·克梯斯出席并致辭:“今晚,我從我們國家的首都來到你們中間,向電影———世界上最偉大、最有影響的產業當中具有創新思想的人們致敬。”顯然,在經濟危機面前束手無策的胡佛政府很想從電影業的繁榮中獲得一些政治資本。
可是,整體經濟形勢每況愈下,電影業的繁榮也只能是暫時的。許多人終于到了一張電影票都買不起的境地。由于銀行倒閉,電影業融資出現問題,更是雪上加霜。一些電影制片廠破產,電影藝術家和專業人員紛紛失業,從業人員的工資也大幅下降。然而奧斯卡獎幫助美國電影業渡過難關,可以說功不可沒。奧斯卡獎所引起的極大關注,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創立者們始料未及的。公眾關注就是機會,就是金錢。從當時各類報紙的許多報道來看,奧斯卡獎無疑起到了廣泛宣傳電影、激發觀眾興趣的作用。在第二屆典禮上,洛杉磯電臺進行了一小時的實時現場轉播。從此,每年的頒獎禮都有媒體進行相應報道。1933年,頒獎禮開始在美國全國各電臺播出。
奧斯卡成為經濟危機下的美國社會縮影
自從電影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關于電影是否會“污染”人們心靈的爭論就沒有停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不少地方政府、宗教組織、婦女組織人士都認為電影對于社會丑惡現象的不當描繪,事實上起到了教唆不良行為的作用,因此他們采取各種方式,向電影制作者施加壓力,時常以抵制影片相威脅。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為電影業發展消除文化阻力異常重要。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有時就成了電影業表白“凈化”決心、爭取社會理解的講臺。美國電影業自我審查機構的創立者威爾·黑斯就曾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發表過長達50分鐘的講話,要求電影制作人制作具有“良好品位”的影片,這樣才會有“良好的生意”。黑斯誠懇勸說電影人不要違反當時社會的道德底線:“不潔凈的東西不可能成長,沒有活力。當樹開始積累枯枝敗葉的時候,它就要凋零。名譽如此,生意亦然。”黑斯的呼吁以及隨之而來的電影審查制度,固然不利于電影藝術家自由發揮創造力,限制了藝術發展,但是在當時社會觀念比較封閉的客觀情況下,畢竟為電影產業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空間。
如果說黑斯關于“凈化”電影業的談話還有兩面性的話,那么奧斯卡獎排外趨勢的抬頭則體現了經濟危機帶來的文化倒退。在1931-1932年度攝影藝術獎的評獎標準里,加上了必須“在美國攝制”這樣一條限制,從而把外國電影拒之門外。這和當時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面對危機以鄰為壑、提高關稅的排外主義做法簡直如出一轍。經濟危機在某些方面阻礙了文化的交流,卻擋不住科技進步的腳步。奧斯卡獎的幼年時期,也是有聲電影的成長期。1929年經濟危機尚未爆發時頒發的第一屆奧斯卡獎,有聲電影尚無資格參評。而到了1930年4月頒發的第二屆奧斯卡獎,經充分討論,有聲電影終于獲得了評選資格。這宣告了有聲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終于獲得了完全承認。在1930年11月第三屆奧斯卡獎的頒獎儀式上,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被授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榮譽會員稱號,并在晚宴后發表講話。▲
環球時報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