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新等
專家評廣告:切莫輕信根治精神病的廣告
陳福新
在精神科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碰到精神病病人或家屬咨詢這樣的問題:“醫生,我的孩子患有精神病,你們說不能根治,但為什么一些報刊雜志的廣告宣傳稱能包治、根治?是不是用中藥治療后就不會復發……”
的確,有關根治精神病的各種廣告不時在各種傳媒上播散,以至很多病人和家屬病急亂投醫。不惜花費巨資,四處就診或者帶藥服用。而最后往往落得人財兩空,貽誤病情。患者和家屬應當知道,大多數精神疾病的病因目前依然尚未研究清楚,醫生的治療手段僅僅是控制癥狀,也就是通俗說的“對癥治療”。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所謂包治、根治精神病完全是欺騙性宣傳,沒有任何科學的依據證實可以根治精神病。臨床工作中,我們已經見到不少輕信者上當受騙后。均后悔不已。當然也不否認,經過正規治療后確實有部分病人終身不會復發,這個比例約為20%左右。但這種不復發不是某種藥物或療法的結果。而是疾病本身決定的。
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有明顯的效果,但這種治療是對癥性的。因此在停藥后容易復發,且停藥時間越長,復發的可能性越大。有研究顯示。停藥4周。復發的可能有25%,停藥半年則為51%~75%,停藥1年則為73%~95.4%。國外曾有人做過研究。對1018人不予維持用藥治療,結果698人復發,復發率為65%:而2127例用抗精神病藥鞏固治療,只有639人復發,復發率僅30%。以上數字顯示,藥物維持有顯著的預防復發效果。為了更多的病人回歸社會,走人豐富多彩的生活。重現往日的歡聲笑語,請聽從精神科醫生的衷心勸告:維持治療應該堅持。當然,長時間服藥對機體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影響,但任何事情都要看到其主要方面,維持治療對患者的益處遠大于副反應對身體的影響。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恰當地掌握維持治療的劑量,既能有效的防止復發。又能把藥物產生的副反應控制在最低限度。
總之。正因為目前對精神病的治療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少投機者借此抓住病人和家屬的根治心理,采取欺騙手段謀取暴利。我們決不能輕信廣告,而應該積極聽取專科醫生的指導意見,堅持維持治療和康復治療,防止復發。
有話就說:中藥注射液緣何屢屢惹禍
時仲省
刺五加注射液事件未了,又冒出來茵梔黃注射液致死新生兒事件。聯想到以前發生的魚腥草注射液事件。令人在扼腕嘆息后發出疑問:為何這種奪命的悲痛事件屢禁不絕?
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感冒發燒。醫生給我開了兩盒清熱解毒注射液。并交代:“不要注射,要口服。”我問原因,這位醫生說:“中藥成分比較復雜,注射液生產中質量控制比較難,萬一有雜質就會有副作用。”我遵醫囑喝了,療效頗佳。后來藥廠生產了清熱解毒口服液。口服時不必一個個敲打安瓿了。過了20多年。如今不少中藥改成了注射液,我想可能是注射比口服吸收快,同時,工藝改進后,中藥注射液提取更純了吧!但中藥注射液屢屢發生奪命事件,使我自擬的“可能”像肥皂泡似的破滅了。
中藥自古以來就是以口服為主。外敷的占少數。現在要改為注射劑,應遵循兩條原則:一要能大大提高療效。二要提純有效成分,做好滅菌、熱源滅活等。據了解。這兩個問題并未解決好,卻倉促上馬。究其原因,據內部人員講,改了注射液算是新劑型,可重新定價,利潤可觀。悲慘的奪命事件就這樣在利益驅動下屢屢發生。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怎樣記取這些慘痛的教訓,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呢?竊以為應把好四關:一是藥廠要把療效、安全擺在第一位,利潤當然要考慮,但必須以安全、療效為前提。如果改中藥為注射液后可能產生毒副作用,那就千萬不要改,人命關天啊!二是藥管藥監部門應嚴格把關,對某中藥改為注射液的必要性、安全性認真審查,決不能像華容道上的關云長,礙于情面放了曹操,留下后患,致使禍事接踵而來。三是醫生要針對病情,慎重選擇用藥,是否要用中藥注射液,要再三權衡之后再開處方,千萬別受某種利益干擾。四是患者和家屬要懂點醫藥知識,不要濫用中藥注射液。誠如是,則這種事件當絕跡矣。